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重点文章《说文解字》《食堂里的画家》《普洁的故事》《寻宝者思维》。

内容简介

本期是《读者》杂志2022年第19期。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看戏与演戏
  • 背着父亲上大学
  • 有这样一群人
  • 说文解字
  • 火炉
  • 何宅
  • 一只不抓耗子的猫
  • 奶奶的护身符
  • 金黄的稻束
  • 食堂里的画家
  • 不要在咖啡杯里找啤酒
  • 错过波茨坦,就再也没机会了
  • 然后呢
  • 诗性正义
  • 爱,不思考
  • 演员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吗
  • 隐藏知识的价值
  • 文艺作品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牢骚
  • 我们需要的是财务自由还是自由
  • 寻宝者思维
  • 朦胧的情愫
  • 馄饨妈妈
  • 父爱无声
  • 普洁的故事
  • 老爸要勇敢
  • 雅事俗情
  • 观察的练习
  • 化解失恋不完全指南
  • 欢迎来到成人世界
  • 刺杀韩熙载
  • 那些大海教我们的事
  • 自喜渐不为人识
  • 发现青蒿素
  • 言论
  • 幽默与漫画
  • 达·芬奇的神奇发明
  • 河豚吹气
  • 咒语与情话
  • 语言的镜头
  • 那年的夏天
  • 话语
  • 晦养与磅礴
  • 霍金的笑容
  • 人生
  • 阅读的重量
  • “爱”是一个动词
  • 十分红处易成灰
  • 三千年历史经验
  • 共识的说服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0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未来,所以我们要敢于把自己抛向未知,跨出自己的文化边界,去真正认识自己的爱情。我们不怕将自己投入无穷尽的 π 里去,如今,计算机已经把 π 计算到 31.4 万亿位上了,而很多人还活在 3.14 里。在 3.14 中没有自由,只有常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句格言背后若站着一种价值观,往往会显得脍炙人口。这种脍炙人口,会让任何质疑都不合时宜。譬如,以下这段据说发生在斯大林与丘吉尔之间的对话。斯大林:“你打了胜仗,人民却罢免了你。” 丘吉尔:“我打仗就是为了捍卫人民罢免我的权利。” 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是斯大林的直率、丘吉尔的机智,以及两位巨人见招拆招的精彩。此时,谁若问一句 “是真的吗”,那将显得多么无趣。更何况,这段对话有一个过硬的时代背景。一般认为,这段对话发生在波茨坦会议期间。斯大林得知丘吉尔打赢了战争,却输掉了英国大选,便主动挑起话头,遂有这精彩的一来一回。波茨坦会议于 1945 年 7 月 17 日至 8 月 2 日举行,与会者是苏、美、英三国首脑和三国外长。波茨坦会议召开时正值英国大选,本次大选的投票日期是 1945 年 7 月 5 日,但为了统计大量英国海外服役人员的票数,大选结果的公布日期延至 1945 年 7 月 26 日。两条时间线索,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交叉,完美地指向斯大林与丘吉尔的这段对话,貌似严丝合缝。从逻辑上讲,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英国大选揭晓后的某个场合,两位巨人见面时联袂奉献经典对话,也没问题。不过,两张合影却将上述逻辑彻底推翻。其一,波茨坦会议开幕时,合影的苏、美、英三巨头分别是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其二,波茨坦会议闭幕时,合影的苏、美、英三巨头却换成了斯大林、杜鲁门和艾德礼。丘吉尔去哪儿了?丘吉尔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第 12 卷《铁幕》给出了答案:丘吉尔回伦敦了,他要在自家地图室的椅子上叼着雪茄等待计票结果。1945 年 7 月 25 日上午,波茨坦会议讨论波德边界的重新划分和德国鲁尔区的粮食供应问题。会议结束后,丘吉尔赶回英国。书中,丘吉尔如此记录他当天的行程及次日的活动:我带着玛丽(丘吉尔的女儿)于 7 月 25 日下午乘飞机返回,(飞机)降落在诺索尔特机场,我的妻子来接我,我们大家一起吃了一顿安稳的饭…… 第二天(1945 年 7 月 26 日)选举结果开始揭晓…… 初始阶段的结果已经出来,于我不利。事情发展到中午已经明朗,会获得多数票的是社会党(应为工党)…… 本次大选,工党赢得了英国议会下院的 393 席,比其他所有政党席位之和多 146 席,而保守党仅得到 213 席。在英国历史上,工党得票首次超过保守党。首相丘吉尔输给了过去 5 年间英国联合政府的掌玺大臣、工党领袖艾德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式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 “纸面” 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 “界面” 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然而,我觉得用 “符码” 代替对 “物质” 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向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儿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感和力气。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中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我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遇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1
          1
        • 查看全部13条书评

        出版方

        《读者》杂志社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读者传媒”)由原来的甘肃人民出版社改制而来,旗下《读者》杂志(原名《读者文摘》)为半月刊物。 创刊40余年来,《读者》杂志不断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多年来,《读者》杂志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读者》收录的文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篇篇精品。这里有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崇高的理想、生活的哲理,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具有深广的影响力与历久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