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深入探讨西方电影理论:艺术、蒙太奇、纪实、结构主义、文化批评;探索问题和发展方向。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论述西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它们分别是:“电影作为艺术”理论、电影蒙太奇理论、电影纪实理论、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电影文化批评理论。本书从理论学派的嬗变论述了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探讨了不同学派理论产生的社会、哲学与文艺等背景,论述了各学派主要理论家的理论观点,分析了各学派电影理论的创新、贡献、地位及影响。从电影理论发展本身出发,本书力求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回答,如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忽视了早期电影理论?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把电影蒙太奇理论和电影纪实理论对立起来,并认为它们都没有研究整部影片的形式结构因而是不完整的?为什么以前的研究大都认为传统理论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并把现代电影理论看作是与传统理论的“断裂”?还有,如何评价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如何重建电影研究?等等。修订内容:对全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修订。重点章节是:(1)丰富和深化第二章“电影蒙太奇理论”。(2)根据电影理论自身的发展,增加第五章“电影文化批评理论”(约5万字),有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电影女性主义批评、电影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等。(3)全书最后增加一个附录“中国电影理论史纲”(约5万字),梳理和论述百年来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如第一代导演强调“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第二代导演探索“以电影的表现方法来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性”,第三代导演的“戏剧式电影”观念,第四代导演的纪实美学探索,第五代导演的“在画面中融入强烈思想内涵”的影像本体论,第六代导演的客观、平实、冷峻地纪实的“新写实”美学,等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趋向电影真理的努力探索
- 第一章 “电影作为艺术”理论
-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 第二节 先驱者的电影理论
- 一 明斯特伯格:电影是独立的艺术
- 二 法国先锋派:“上镜头性”
- 三 俄国形式主义:电影诗学
- 第三节 巴拉兹:从“微相学”到视觉文化
- 一 “电影艺术与它的邻近领域的界线”
- 二 特写及场面调度、蒙太奇
- 三 “可见的人”与“视觉文化”
- 第四节 爱因汉姆:作为艺术的电影
- 一 电影艺术来自它与现实的差异
- 二 艺术地运用电影技术的可能性
- 三 “完整的电影”不是艺术
- 第五节 艺术本体的电影理论探索
- 一 其他理论家的电影观念
- 二 “电影作为艺术”理论的多向探索
- 三 电影的艺术本体论的确立
- 四 理论价值、影响及其他
- 第二章 电影蒙太奇理论
-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 第二节 普多夫金:叙事蒙太奇
- 一 蒙太奇:电影叙事的手段
- 二 “蒙太奇——电影分析的逻辑”
- 三 “铁的分镜头”与“蒙太奇形象”
- 四 辩证与发展的蒙太奇理论
- 第三节 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
- 一 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的可能性
- 二 理性蒙太奇:关于理性电影的思索
- 三 复调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的深化
- 第四节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
- 一 电影构成:机械视觉与现实重构
- 二 电影眼睛:任意蒙太奇与构成蒙太奇
- 三 “电影制造电影”:瓦解式联想性蒙太奇
- 第五节 重构现实:构成式现实主义
- 一 苏联学派其他电影家的蒙太奇观念
- 二 联结/冲突:普多夫金/爱森斯坦
- 三 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开创性
- 四 蒙太奇:电影艺术形式的真正创造
- 第三章 电影纪实理论
-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 第二节 巴赞:影像本体的纪实美学
- 一 “力求使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近线”
- 二 “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现实幻景”
- 三 “利用景深拍出的镜头段落并不排斥蒙太奇”
- 第三节 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复原
- 一 电影: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
- 二 “电影的”题材和“非电影的”题材
- 三 电影创作的“写实”与“造型”
- 第四节 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
- 一 纪实电影观念及其发展
- 二 巴赞、克拉考尔的异与同
- 三 对传统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 四 深入开掘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 五 影响:理论与实践中的渗透
- 第四章 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
-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 第二节 麦茨与电影符号学理论
- 一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
- 二 帕索里尼和艾柯的观念
- 三 沃伦的结构主义作者论
- 第三节 电影叙事学理论
- 一 叙事时间:电影话语的时序构成
- 二 叙事空间:电影话语的逻辑构成
- 第四节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 一 梦的运作与俄狄浦斯情结
- 二 电影机器:技术、原欲与观众
- 三 “镜式”本文与电影意义的产生
- 第五节 电影理论的转向、拓展与不足
- 一 现代与传统:转向抑或断裂?
- 二 电影理论探索的新向度
- 三 理论的拓展与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电影文化批评理论
- 第一节 社会、哲学与文艺背景
- 第二节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
- 一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 二 《电影手册》的意识形态批评观念与方法
- 第三节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
- 一 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
- 二 其他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
- 三 酷儿电影批评理论
- 第四节 走向文化研究的电影批评理论
- 一 走向文化的电影研究
- 二 现代电影理论的延续与深入
- 三 电影“宏大理论”的价值与困惑
- 附录 中国电影理论史纲
- 第一节 第一代导演:“影戏”与电影艺术
- 一 “影戏为传播文明之利器”
- 二 “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
- 三 “电影剧是电影术与戏剧的结合”
- 四 “影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
- 第二节 第二代导演:努力探索“电影艺术的特性”
- 一 “电影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
- 二 “视觉的形象的言语”和“绘画的表象的方法”
- 三 “影戏实际上是用Montage构图而组成的”
- 四 “作者电影”:“开麦拉是一支笔”
- 第三节 第三代导演:“戏剧式电影”理论
- 一 政治本位、戏剧本体的电影观念
- 二 “人民电影”及其“人民美学”的创建
- 第四节 第四代导演与纪实理论
- 一 探求电影语言现代化和电影艺术本体
- 二 巴赞电影纪实理论的实践与反思
- 三 “共和国情结”与人的理想信念追求
- 第五节 第五代导演与影像本体理论
- 一 “说了点有个性的真话”
- 二 “在电影形态和电影语言上有所探索创新”
- 三 “叙事”“写人”与电影观念的深化
- 第六节 新生代导演与新写实理论
- 一 “老老实实地拍‘老老实实’的电影”
- 二 “个人的记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 三 “在这个纪实的方法上来把它做到最好”
- 参考文献要目
- 后记
- 再版后记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