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3千字
字数
2015-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台湾社区营造人物访谈,展现同质关怀与追求。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深入地展现陪伴台湾社区营造一路成长的一批关键人物以及他们理解中的“营造”。将选取10位台湾各个领域的社区营造代表人物的访谈对话录,如卢思岳、廖嘉展、陈锦煌、王本壮、冷尚书、陈来红、徐裕建、陈育贞、邱富添、彭国栋等人,展现他们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营造方式等诸多差异性中,有着怎样同质的关怀与追求?人始终是贯穿于事件中才可以显示实践的魅力,因此,在与这些人对话的过程中,也将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精彩或遗憾的社区营造故事。人,故事,再加上社区故事的展示,将给读者一次洗礼——社区营造的根本在于个体汇集下的自组织力量对社会建设、发展的参与和承担,社会可以给个体如此大的可能性,来完成每个人对生活“一切会更好”的祈盼。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成员
- 文前辅文
- 序一 寄语—对台湾社区营造的一点社会学分析
- 序二 社区营造与社会建设
- 第一篇 陈锦煌:文化再造老镇新生之路
- 一 社会转折期的阵痛与思考
- 二 动员居民关心公共事务
- 三 社区参与和公民素养的培育
- 四 公部门走一遭——培育社会的第三种力量
- 五 无我之境,成全他人
- 第二篇 卢思岳:社区营造,润物细无声
- 一 身世浮沉雨打萍
- 二 从社运到社造,一次华丽的转身
- 三 细说石冈——社造润物细无声
- 四 通过社区报凝聚共识
- 五 社区活动带来凝聚力
- 六 我在石冈安了家
- 七 石冈社造硕果累累
- 八 社造经验的传递——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 第三篇 廖嘉展:新故乡之路
- 一 从都市到乡下——青年知识分子重返乡土
- 二 台湾的基层治理概述
- 三 重建中的历练——“9·21”大地震
- 四 后重建时代——长期陪伴
- 五 新故乡见学园区——乡村如何动起来
- 六 亦有风雨亦有晴
- 七 小地方到大社会
- 第四篇 王本壮:“社区一家”协进营造
- 一 “社区一家赞助计划”的诞生
- 二 从“赞助”到“幸福行动”
- 三 企业如何做公益——思考信义扮演的角色
- 四 “社区一家”的未来设想
- 五 “社区一家”计划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 第五篇 徐裕建:保存老街的人文意义
- 一 三峡老街概况
- 二 说服居民与取得信任
- 三 动员三五户人家做试点
- 四 社区认同感的提升与产业的兴起
- 五 社区空间改造,如何形神兼备?
- 第六篇 陈育贞:参与式规划设计
- 一 立志做田野
- 二 举步维艰的共同议事
- 三 寻找社区营造的切入点
- 四 社区凝聚力的全面提升
- 五 社区营造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影响
- 第七篇 冷尚书:在社区营造中解放自我
- 一 初入清水沟与取得信任
- 二 社区照顾的思考与实践
- 三 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处理
- 四 经验整合中的“自我解放”
- 第八篇 邱富添、彭国栋:社区营造的多方参与力量
- 一 震后社区居民的困境
- 二 外来专家与辅导组织开启的生态新希望
- 三 生态保育活化社区
- 四 社区营造对社区人的意义
- 五 社区公基金的互惠制度
- 参考文献
- 社区营造资源链接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