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9千字
字数
2020-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皮锡瑞经学代表作《经学通论》介绍
内容简介
《经学通论》是清代经学大师皮锡瑞的代表作。皮氏娴于汉、宋家法,故举凡古、今宗派,以至清代诸家,皆能考其流别,辨其得失;由是条析众说,断以己意,廓清旧惑,总成新书。是书依《易》《书》《诗》《礼》《春秋》次序,分为五卷,首尾共三十章,各于章首标明论旨,其下徵引论说,体例与阎若璩《尚书疏证》颇为相似;原为经学课本,故言简意赅,明白晓畅,其于今日初治经者,是一极有价值之入门读物。皮氏著述宏富,而此书以其精深简达,卓然特立,与《经学历史》并为双璧,久为学林称道,出版价值甚高,市场潜力尤可期待。本书曾由湖南思贤书局于光绪丁未年刊刻,先后收入《师伏堂丛书》《皮氏八种》。此次整理,以思贤书局初刻本为底本,参校中华书局校正重印本。凡初刻本中的文字错误,均据相关资料加以改正,并作说明。原书卷首无目录,兹与正文对检,新编目录,系以数字,用便检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华国学文库出版缘起
- 点校说明
- 自序
- 易经
- 一、 论变易、不易皆《易》之大义
- 二、 论伏羲作《易》垂教,在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 三、 论重卦之人当从史迁、扬雄、班固、王充,以为文王
- 四、 论《连山》、《归藏》
- 五、 论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皆无明据,当为孔子所作
- 六、 论《易》至孔子始著,于是学士大夫尊信其书
- 七、 论卦辞、爻辞即是系辞,《十翼》之说于古无征
- 八、 论孔子作卦辞、爻辞,又作《彖》、《象》、《文言》,是自作而自解
- 九、 论传经之人惟《易》最详,经义之亡惟《易》最早
- 十、 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
- 十一、 论阴阳灾变为《易》之别传
- 十二、 论孟氏为京氏所托,虞氏传孟学,亦间出道家
- 十三、 论郑、荀、虞三家之义,郑据礼以证《易》,学者可以推补,不必推补爻辰
- 十四、 论《费氏易》传于马、郑、荀、王,而其说不同,王弼以十篇说经,颇得费氏之旨
- 十五、 论王弼多清言,而能一扫术数,瑕瑜不掩,是其定评
- 十六、 论以传附经始于费直,不始于王弼,亦非本于郑君
- 十七、 论宋人图书之学亦出于汉人而不足据
- 十八、 论先天图不可信,朱子《答袁机仲书》乃未定之说
- 十九、 论胡渭之辨甚确,若知《易》皆孔子所作,更不待辨而明
- 二十、 论黄宗羲论《易》取王《注》与程《传》,汉之焦、京,宋之陈、邵,皆所不取,说极平允,近人复理焦、京之绪,又生一障
- 二十一、 论近人说《易》,张惠言为颛门,焦循为通学,学者当先观二家之书
- 二十二、 论象数已具于《易》,求象数者不当求象于《易》之外,更不当求数于《易》之先
- 二十三、 论焦循《易》学深于王弼,故论王弼得失极允
- 二十四、 论焦循以假借说《易》本于《韩诗》,发前人所未发
- 二十五、 论假借说《易》并非穿凿,学者当援例推补
- 二十六、 论《易》说多依托,不当崇信伪书
- 二十七、 论《易》为卜筮作,实为义理作,孔子作卦、爻辞纯以理言,实即羲、文本意
- 二十八、 论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
- 二十九、 论汉人古义多不传,汉碑可以引证
- 三十、 论筮《易》之法,今人以钱代蓍,亦古法之遗
- 书经
- 一、 论《尚书》分今、古文最先,而《尚书》之今、古文最纠纷难辨
- 二、 论汉时今、古文之分由文字不同,亦由译语各异
- 三、 论伏生传经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当分《顾命》、《康王之诰》为二,不当数《书序》与《大誓》
- 四、 论古文增多十六篇见《汉志》,增二十四篇为十六卷见孔《疏》,篇数分合、增减皆有明文
- 五、 论《尚书》伪中作伪,屡出不已,其故有二,一则因秦燔亡失而篇名多伪,一则因秦燔亡失而文字多伪
- 六、 论伏生所传今文不伪,治《尚书》者不可背伏生《大传》最初之义
- 七、 论伏《传》之后,以《史记》为最早,《史记》引《书》多同今文,不当据为古文
- 八、 论伏《传》、《史记》之后,惟《白虎通》多引今文,两《汉书》及汉碑引《书》,亦皆汉时通行之本
- 九、 论古文无师说,二十九篇之古文说亦参差不合,多不可据
- 十、 论《禹贡》山川当据经文解之,据汉人古义解之,不得从后起之说
- 十一、 论五福、六极明见经文,不得以为术数,五行配五事当从伏《传》、《汉志》
- 十二、 论古文《尚书》说误以《周官》解唐、虞之制
- 十三、 论古文《尚书》说变易今文,乱唐、虞三代之事实
- 十四、 论《尚书》义凡三变,学者各有所据,皆不知专主伏生
- 十五、 论卫、贾、马、郑尊古文而抑今文,其故有二,一则学术久而必变,一则文字久而致讹
- 十六、 论庸生所传已有脱漏,足见古文不如今文,中古文之说亦不可信
- 十七、 论百篇全经不可见,二十九篇篇篇有义,学者当讲求大义,不必考求逸《书》
- 十八、 论《书序》有今、古文之异,《史记》所引《书序》皆今文,可据信
- 十九、 论马、郑、伪孔古文《书序》不尽可据信,致为后人所疑,当以《史记》今文《序》为断
- 二十、 论二十九篇皆完书,后人割裂补亡,殊为多事
- 二十一、 论伪孔经传前人辨之已明,阎若璩、毛奇龄两家之书互有得失,当分别观之
- 二十二、 论焦循称孔《传》之善,亦当分别观之
- 二十三、 论宋儒体会语气胜于前人,而变乱事实不可为训
- 二十四、 论伪孔书相承不废,以其言多近理,然亦有大不近理者,学者不可不知
- 二十五、 论伪古文多重复,且敷衍不切
- 二十六、 论孔《传》尽释经文之可疑,及马、郑古文与今文驳异之可疑
- 二十七、 论《尚书》有不能解者当阙疑,不必强为傅会,汉儒疑辞不必引为确据
- 二十八、 论伪古文言仁言性言诚,乃伪孔袭孔学,非孔学出伪书
- 二十九、 论王柏《书疑》疑古文有见解,特不应并疑今文
- 三十、 论刘逢禄、魏源之解《尚书》多臆说,不可据
- 三十一、 论孔子序《尚书》略无年月,《皇极经世》、《竹书纪年》所载共和以前之年皆不足据
- 三十二、 论《尚书》是经非史,史家拟《尚书》之非
- 三十三、 论治《尚书》当先看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
- 诗经
- 一、 论《诗》比他经尤难明,其难明者有八
- 二、 论《诗》有正义,有旁义,即古义亦未尽可信
- 三、 论《关雎》为刺康王诗,鲁、齐、韩三家同
- 四、 论《关雎》刺康王晏朝,诗人作诗之义,《关雎》为正《风》之首,孔子定《诗》之义,汉人已明言之
- 五、 论四始是孔子所定,《仪礼》亦孔子所定,解此乃无疑于合乐《关雎》、工歌《鹿鸣》
- 六、 论班固云《关雎》“哀周道而不伤”为“哀而不伤”之确解
- 七、 论毕公追咏文王、太姒之事以为规谏,范处义说得之,非本有是诗而陈古以讽
- 八、 论魏源以《关雎》、《鹿鸣》为刺纣王,臆说不可信,三家初无此义
- 九、 论四始之说当从《史记》所引《鲁诗》,《诗纬》引《齐诗》异义亦有可推得者
- 十、 论三家亡而毛《传》孤行,人多信毛疑三家,魏源驳辨明快,可为定论
- 十一、 论毛《传》不可信,而明见《汉志》,非马融所作
- 十二、 论以世俗之见解《诗》最谬,《毛诗》亦有不可信者
- 十三、 论毛义不及三家,略举典礼数端可证
- 十四、 论三家《诗》大同小异,《史记·儒林列传》可证
- 十五、 论《诗序》与《书序》同有可信、有不可信,今文可信,古文不可尽信
- 十六、 论朱子不信毛《序》亦有特见,魏源多本其说
- 十七、 论马端临驳朱申毛,可与朱说参看,且能发明风人之旨
- 十八、 论《乐记》疏引《异义》说《郑》诗非必出于三家,魏源据以为三家《诗》,未可执为确证
- 十九、 论毛《序》或以为本之子夏,或以为续于卫宏,皆无明文可据,即以为卫宏续作,亦在郑君之前
- 二十、 论十五《国风》之次当从郑《谱》,世次、篇次三家亦不尽同于毛
- 二十一、 论迹熄《诗》亡说者各异,据三家《诗》,变《风》亦不终于陈灵
- 二十二、 论《诗》齐、鲁、韩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太史公、褚先生、郑君以为有父又感天,乃调停之说
- 二十三、 论《生民》、《玄鸟》、《长发》、《□宫》四诗当从三家,不当从毛
- 二十四、 论《鲁颂》为奚斯作,《商颂》当从三家,不当从毛
- 二十五、 论正考父与宋襄公年代可以相及,郑君《六艺论》从三家《诗》,笺毛亦兼采三家
- 二十六、 论郑《谱》、郑《笺》之义知声音之道与政通
- 二十七、 论先鲁、后殷、新周、故宋见《乐纬》,三《颂》有《春秋》存三统之义
- 二十八、 论《左氏传》所歌诗皆传家据已定录之,非孔子之前已有此义
- 二十九、 论赋、比、兴、豳雅、豳颂皆出《周礼》,古文异说不必深究
- 三十、 论《南陔》六诗与金奏三《夏》不在三百五篇之内
- 三十一、 论《诗》无不入乐,《史》、《汉》与《左氏传》可证
- 三十二、 论《诗》至晋后而尽亡,开元遗声不可信
- 三十三、 论《诗》教温柔敦厚在婉曲不直言,《楚辞》及唐诗、宋词犹得其旨
- 三十四、 论三百篇为全经,不可增删改窜
- 三十五、 论风人多托意男女,不可以文害辞
- 三十六、 论鸟兽草木之名当考毛《传》、《尔雅》、陆《疏》,而参以图说、目验
- 三十七、 论郑《笺》、朱《传》间用三家,其书皆未尽善
- 三十八、 论孔子删《诗》是去其重,三百五篇已难尽通,不必更求三百五篇之外
- 三礼
- 一、 论汉初无三《礼》之名,《仪礼》在当时但称《礼经》,今注疏本《仪礼》大题非郑君自名其学
- 二、 论郑君分别今之《仪礼》及《大戴礼》《小戴礼记》甚明,无小戴删大戴之说
- 三、 论三《礼》之分自郑君始,郑于《仪礼》十七篇自序皆依刘向《别录》,《礼记》四十九篇皆引《别录》,已有《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非马融所增甚明
- 四、 论郑注《礼器》以《周礼》为“经礼”、《仪礼》为“曲礼”有误,臣瓒注《汉志》不误
- 五、 论郑注三《礼》有功于圣经甚大,注极简妙,并不失之于繁
- 六、 论汉立二戴博士是《仪礼》,非《礼记》,后世说者多误,毛奇龄始辨正之
- 七、 论段玉裁谓汉称《礼》不称《仪礼》甚确,而回护郑注未免强辞
- 八、 论礼所以复性节情,经十七篇于人心世道大有关系
- 九、 论《礼》十七篇为孔子所定,邵懿辰之说最通,订正《礼运》“射御”之误当作“射乡”尤为精确
- 十、 论邵懿辰以逸《礼》为伪,与伪古文《书》同,十七篇并非残阙不完,能发前人之所未发
- 十一、 论古礼情义兼尽,即不能复,而礼不可废
- 十二、 论礼虽繁而不可省,即昏、丧二礼可证
- 十三、 论古冠昏丧祭之礼,士以上有同有异
- 十四、 论后仓等推《士礼》以致于天子,乃礼家之通例,郑《注》、孔《疏》是其明证
- 十五、 论《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当从朱子采用臣瓒之说,《仪礼经传通解》分节尤明
- 十六、 论言理不如言礼之可据,朱子以此推服郑君,而郑君之说亦由推致而得
- 十七、 论郑樵辨《仪礼》皆误,毛奇龄驳郑樵,而攻《仪礼》之说多本郑樵
- 十八、 论熊朋来于三《礼》独推重《仪礼》,其说甚通
- 十九、 论《聘礼》与《乡党》文合,可证《礼经》为孔子作
- 二十、 论读《仪礼》重在释例,尤重在绘图,合以分节,三者备则不苦其难
- 二十一、 论宋儒掊击郑学实本王肃,而袭为己说,以别异于注疏
- 二十二、 论王肃有意难郑,近儒辨正已详,《五礼通考》舍郑从王,俞正燮讥之甚是
- 二十三、 论古人行礼有一定之例,九拜分别,不厌其繁
- 二十四、 论古礼多不近人情,后儒以俗情疑古礼,所见皆谬
- 二十五、 论古礼最重丧服,六朝人尤精此学,为后世所莫逮
- 二十六、 论王朝之礼与古异者可以变通,民间通行之礼宜定画一之制
- 二十七、 论明堂、辟雍、封禅当从阮元之言为定论
- 二十八、 论古制不明由于说者多误,小学、大学皆不知在何处
- 二十九、 论三《礼》皆周时之礼,不必聚讼,当观其通
- 三十、 论《周官》改称《周礼》始于刘歆,武帝尽罢诸儒,即其不信《周官》之证
- 三十一、 论《周官》当从何休之说出于六国时人,非必出于周公,亦非刘歆伪作
- 三十二、 论毛奇龄谓《周官》不出周公,并谓《仪礼》不出周公,而不知《仪礼》十七篇乃孔子所定,不可诋毁
- 三十三、 论《周礼》为古说,《戴礼》有古有今,当分别观之,不可合并为一
- 三十四、 论郑君和同古、今文,于《周官》古文、《王制》今文力求疏通,有得有失
- 三十五、 论郑君以《周礼》为经、《礼记》为记,其别异处皆以《周礼》为正,而《周礼》自相矛盾者仍不能弥缝
- 三十六、 论《周礼》在周时初未举行,亦难行于后世
- 三十七、 论《周官》之法不可行于后世,马端临《文献通考》言之最晰
- 三十八、 论郑樵解释《周礼》疑义,未可信为确据
- 三十九、 论《周官》并非周公未行之书,宋、元人强补《周官》更不足辨
- 四十、 论《礼记》始撰于叔孙通
- 四十一、 论《王制》、《月令》、《乐记》非秦汉之书
- 四十二、 论《王制》为今文大宗,即《春秋》素王之制
- 四十三、 论《礼记》所说之义,古今可以通行
- 四十四、 论《礼记》记文多不次,若以类从,尤便学者,惜孙炎、魏征之书不传
- 四十五、 论郑注引汉事、引谶纬皆不得不然,习《礼记》者当熟玩注疏,其余可缓
- 四十六、 论宋、明人疑经之失,明人又甚于宋人
- 四十七、 论古宫室、衣冠、饮食不与今同,习礼者宜先考其大略,焦循《习礼格》最善
- 四十八、 论《礼记》义之精者本可单行,《王制》与《礼运》亦可分篇别出
- 四十九、 论六经之义礼为尤重,其所关系为尤切要
- 五十、 论《大戴礼记》
- 五十一、 论经学纠缠不明,由专据《左传》、《周礼》二书,轻疑妄驳
- 五十二、 论《礼经》止于十七篇,并及群经当求简明有用,不当繁杂无用
- 春秋
- 一、 论《春秋》大义在诛讨乱贼,微言在改立法制,孟子之言与《公羊》合,朱子之注深得孟子之旨
- 二、 论《春秋》是作不是抄录,是作经不是作史,杜预以为周公作凡例,陆淳驳之甚明
- 三、 论董子之学最醇,微言大义存于董子之书,不必惊为非常异义
- 四、 论存三统明见董子书,并不始于何休,据其说足知古时二帝三王本无一定
- 五、 论异外内之义与张三世相通,当竞争之时,尤当讲明《春秋》之旨
- 六、 论《春秋》素王不必说是孔子素王,《春秋》为后王立法,即云为汉制法亦无不可
- 七、 论《春秋》改制犹今人言变法,损益四代,孔子以告颜渊,其作《春秋》亦即此意
- 八、 论《春秋》为后世立法,惟《公羊》能发明斯义,惟汉人能实行斯义
- 九、 论《穀梁》在春秋之后,曾见《公羊》之书,所谓“一传”即《公羊传》
- 十、 论《公羊》、《穀梁》二传当为传其学者所作,《左氏传》亦当以此解之
- 十一、 论《穀梁》废兴及三《传》分别
- 十二、 论《春秋》兼采三《传》、不主一家始于范宁,而实始于郑君
- 十三、 论《春秋》借事明义之旨,止是借当时之事做一样子,其事之合与不合、备与不备,本所不计
- 十四、 论三统、三世是借事明义,黜周、王鲁亦是借事明义
- 十五、 论《春秋》有现世主义,有未来主义,义在尊王攘夷,而不尽在尊王攘夷
- 十六、 论孔子成《春秋》不能使后世无乱臣贼子,而能使乱臣贼子不能无惧
- 十七、 论《春秋》一字褒贬之义,宅心恕而立法严
- 十八、 论《春秋》书灾异,不书祥瑞,《左氏》、《公羊》好言占验,皆非大义所关
- 十九、 论获麟《公羊》与《左氏》说不同,而皆可通,郑君已疏通之
- 二十、 论《春秋》本鲁史旧名,《墨子》云“百国春秋”即百二十国宝书
- 二十一、 论《汉志》“《春秋》古经”即《左氏》经,《左氏》经长于二《传》,亦有当分别观之者
- 二十二、 论左氏不在七十子之列,不得口受传指,《左传疏》引《严氏春秋》不可信,引刘向《别录》亦不可信
- 二十三、 论赵匡、郑樵辨左氏非丘明,《左氏传》文实有后人附益
- 二十四、 论贾逵奏《左氏》义长于《公羊》,以己所附益之义为《左氏》义,言多诬妄
- 二十五、 论《左氏传》不解经,杜、孔已明言之,刘逢禄考证尤详晰
- 二十六、 论《左氏传》止可云载记之传,刘安世已有“经自为经,传自为传,不可合一”之说
- 二十七、 论杜预解《左氏》始别异先儒,尽弃二《传》,不得以杜预之说为孔子《春秋》之义
- 二十八、 论孔子作《春秋》以辟邪说,不当信刘歆、杜预,反以邪说诬《春秋》
- 二十九、 论《左氏》采各国之史以成书,读者宜加别白,断以《春秋》之义
- 三十、 论《左氏》所谓礼多当时通行之礼,非古礼,杜预短丧之说,实则《左氏》有以启之
- 三十一、 论《春秋》是经,《左氏》是史,必欲强合为一,反致信传疑经
- 三十二、 论《公羊》、《左氏》相攻最甚,何、郑二家分左右袒,皆未尽得二《传》之旨
- 三十三、 论《春秋》必有例,刘逢禄、许桂林《释例》大有功于《公羊》、《穀梁》,杜预《释例》亦有功于《左氏》,特不当以“凡例”为周公所作
- 三十四、 论日、月、时正变例
- 三十五、 论三《传》以后说《春秋》者亦多言例,以为本无例者非是
- 三十六、 论啖助说《左氏》具有特识,说《公》、《穀》得失参半,《公》、《穀》大义散配经文,以传考之,确有可征
- 三十七、 论啖、赵、陆不守家法,未尝无扶微学之功,宋儒治《春秋》者皆此一派
- 三十八、 论《公》、《穀》传义,《左氏》传事,其事亦有不可据者,不得以亲见国史而尽信之
- 三十九、 论刘知幾诋毁《春秋》并及孔子,由误信杜预、孔颖达,不知从《公》、《穀》以求圣经
- 四十、 论刘知幾据竹书以诋圣经,其惑始于杜预,唐之陆淳、刘贶已驳正其失
- 四十一、 论《春秋》家、《左传》家当分为二,如刘知幾说
- 四十二、 论孔子作《春秋》,增损改易之迹可寻,非徒因仍旧史
- 四十三、 论宋五子说《春秋》有特见,与孟子、《公羊》合,足正杜预以后之陋见谬解
- 四十四、 论“断烂朝报”之说不必专罪王安石,朱子疑胡《传》,并疑《公》、《穀》,故于《春秋》不能自信于心
- 四十五、 论据朱子之说足证《春秋》是经非史,学《春秋》者当重义不重事
- 四十六、 论杜预专主《左氏》,似乎《春秋》全无关系无用处,不如啖、赵、陆、胡说《春秋》尚有见解
- 四十七、 论《春秋》一字褒贬,不得指为阙文
- 四十八、 论经、史分别甚明,读经者不得以史法绳《春秋》,修史者亦不当以《春秋》书法为史法
- 四十九、 论《春秋权衡》驳《左氏》及杜解多精确,驳《公》、《穀》则未得其旨
- 五十、 论吕大圭以后世猜防之见疑古义,宋儒说经多有此失
- 五十一、 论黄泽、赵汸说《春秋》有可取者,而误信杜预,仍明昧参半
- 五十二、 论赵汸说《春秋》策书笔削近是,孔广森深取其书,而亦不免有误
- 五十三、 论“王正月”是周正,胡安国“夏时冠周月”之说,朱子已驳正之
- 五十四、 论三《传》皆专门之学,学者宜专治一家,治一家又各有所从入
- 五十五、 论俞正燮说《春秋》最谬,乃不通经义、不合史事、疑误后学之妄言
- 五十六、 论《春秋》明王道,绌诈力,故特褒宋襄而借以明仁义行师之义
- 附录
- 皮鹿门先生传略
- 《经学通论》提要
- 《易经通论》提要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