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整研究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第一部对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完整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原苏联版图和流亡海外的各主要俄苏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特别是对以往受意识形态影响而鲜为人知的一些批评家及其理论,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对于反思20世纪俄苏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了解现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起源,感知20世纪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一个循环:多元与一元之间
  • 第二节 两大板块:境内与境外交融
  • 第三节 三股潮流:起伏与转向演变
  • 第一编 宗教编
  • 概述
  • 第一章 索洛维约夫: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走向上帝:大智而哲学修养更高的人
  • 第二节 完整知识:神学、哲学、科学的融合
  • 第三节 索菲娅形象:万物统一和神人合一
  • 第四节 伦理学观点:善与万物统一
  • 第五节 美学观:真善美的物质统一性
  • 第六节 时空的象征:别雷小说《彼得堡》
  • 第二章 罗赞诺夫:性与宗教
  • 第一节 思考与探索:生活化与文学化
  • 第二节 生活化:性与宗教
  • 第三节 文学化:思想与批评
  • 第四节 思想探索的文学化:“宗教大法官”的传说
  • 第三章 特鲁别茨科伊兄弟:聚和性意识与生命的意义
  • 第一节 转向宗教:两兄弟的学术之旅
  • 第二节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聚和性意识
  • 第三节 叶·尼·特鲁别茨科伊:生命的意义
  • 第四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聚和性”意识
  • 第四章 梅列日科夫斯基:新宗教意识
  • 第一节 诗歌与理论批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 第二节 新宗教意识
  • 第三节 象征主义批评
  • 第四节 《未知者耶稣》的象征意义与批评启示
  • 第五章 舍斯托夫:悲剧哲学
  • 第一节 思想的执着者
  •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 第三节 圣经哲学:走向信仰之路
  • 第四节 悲剧哲学批评
  • 第五节 契诃夫创作的悲剧式解读
  • 第六章 维·伊凡诺夫: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
  • 第一节 基督教文化的审美感悟者
  • 第二节 现实的象征化:酒神崇拜
  • 第三节 象征的现实化:合唱原则
  • 第四节 象征与现实之间:文本现实性的逆向延伸
  • 第七章 洛斯基: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
  • 第一节 走向哲学之路
  • 第二节 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
  • 第三节 上帝存在的直觉主义证明
  • 第四节 现实与理想:《樱桃园》的直觉阐释
  • 第八章 布尔加科夫:“三位一体”
  • 第一节 思想的形成与三个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宗教唯物主义与索菲娅学说
  •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文学批评
  • 第四节 《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伊凡形象
  • 第九章 别尔嘉耶夫:东正教人本主义
  •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探索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俄罗斯宗教文化之间
  • 第三节 走出悲剧的人本学哲学
  • 第四节 东正教人本主义
  • 第五节 精神解放:摆脱客体化世界的羁绊
  • 第六节 地理位置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同一
  • 第七节 救世的宗教文化批评
  • 第八节 民族“神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
  • 第十章 弗兰克:直觉主义的宗教人道主义
  • 第一节 思想的两次转向
  • 第二节 虚无主义伦理学
  • 第三节 黑暗之光:善恶与拯救之间
  • 第四节 直觉主义的宗教人道主义
  • 第五节 庸俗人道主义批判
  • 第六节 直觉与宗教:《复活》的意义
  • 第十一章 弗洛连斯基:宗教与艺术
  • 第一节 真理的探索者与殉葬者
  • 第二节 思想探索的三个阶段
  • 第三节 宗教与艺术关系的重新阐释
  • 第四节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反向透视
  • 编末语
  • 第二编 现实编
  • 概述
  • 第一章 高尔基:现实主义理论与批评建树
  • 第一节 文学目的论
  • 第二节 文学史观
  • 第三节 重视文学传统与语言艺术
  • 第四节 抵制极左文学思潮
  •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家
  • 第一节 唯物主义美学观
  • 第二节 兼及思想与艺术的批评观
  • 第三节 文学批评成就
  • 第三章 沃罗夫斯基:政论的批评
  • 第一节 阶级性·倾向性·艺术性
  • 第二节 关注“当前的现实”
  • 第四章 卢那察尔斯基:社会学批评与美学批评
  • 第一节 在艺术与政治之间
  • 第二节 关于“反映论”的阐释
  • 第三节 社会学批评与美学批评的融合
  • 第五章 列宁:文艺思想与批评实践
  • 第一节 “两种文化”论与文学的党性原则
  •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三原则
  • 第三节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第六章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
  • 第一节 文学分类论
  •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化”论
  • 第七章 布哈林:文化—文学批评观
  • 第一节 论“无产阶级文化”与形式主义
  • 第二节 论苏联文学
  • 第八章 弗里契:庸俗社会学批评
  • 第九章 波格丹诺夫与“无产阶级文化派”
  • 第十章 “岗位派”—“拉普”的文艺观
  • 第一节 “阶级文学”论
  • 第二节 “活人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
  •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定义的出现
  • 第二节 日丹诺夫主义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
  • 第十二章 波斯彼洛夫:自然派美学理论
  • 编末语
  • 第三编 审美编
  • 概述
  • 第一章 什克洛夫斯基:文学形式的陌生化理论
  • 第一节 走向文学的形式研究
  • 第二节 “陌生化”理论
  • 第三节 文学性、陌生化、生活化
  • 第四节 陌生化与生活化:《叶甫盖尼·奥涅金》解读
  • 第二章 雅各布森:语言学诗学
  • 第一节 诗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轨迹
  • 第二节 文学性—语言学和诗学的联姻
  • 第三节 作为语言艺术主导的诗性功能
  • 第四节 语言的两极和对等原则
  • 第五节 诗歌的语法和语法的诗歌
  • 第三章 艾亨鲍姆:科学实证主义文论
  • 第一节 科学实证主义批评原则的探索者
  • 第二节 文学史研究
  • 第三节 果戈理短篇小说《外套》的叙述方式
  • 第四章 巴赫金:复调、狂欢化、时空体
  • 第一节 一位伟大的批判者与论战者
  • 第二节 复调小说理论
  • 第三节 狂欢化诗学
  • 第四节 时空体形式
  • 第五节 对话批评方法
  • 第五章 洛谢夫:古希腊罗马美学研究
  •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探索者
  •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美学史
  • 第三节 神话、音乐与语言研究
  • 第六章 布罗夫:艺术审美本质论
  • 第一节 艺术规律的独特性
  • 第二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 第七章 斯托洛维奇:艺术审美价值论
  • 第一节 社会学派立场
  • 第二节 审美价值论
  • 第八章 卡冈:艺术形态学
  • 第一节 主客观统一派
  • 第二节 系统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艺术形态学
  • 第九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首创者
  • 第一节 “两种语言”融合与碰撞下的学术创新之路
  • 第二节 艺术是一种语言
  • 第三节 语言——文本——文化
  • 第四节 “我—他”与“我—我”对话
  • 第五节 独特的文化空间——“符号圈”
  • 第十章 鲍·安·乌斯宾斯基:视点与艺术文本的结构诗学
  • 第一节 学术发展轨迹及其研究特点
  • 第二节 多维开放的艺术文本视点结构
  • 第三节 结构诗学思想的多元理论基础
  • 第四节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诗学结构的视点分析
  • 第十一章 赫拉普钦科:创作个性与艺术形象的再认识
  • 第一节 苏联语文科学的“带头人”
  • 第二节 创作个性:作家的审美胎记
  • 第三节 坚守形象思维论
  • 第四节 与文艺新论对话
  • 第五节 维护艺术进步观
  • 第六节 与巴赫金的对话与争论
  • 第七节 对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
  • 第十二章 利哈乔夫:从文论史到文化理论
  • 第一节 “俄罗斯知识界的良知”
  • 第二节 现实的艺术与现实主义艺术
  • 第三节 坚持历史主义 批评形式主义
  • 第四节 知识分子性与文化性
  • 第五节 文学方法与园林研究
  • 第六节 文学中心主义与文学素质教育
  • 第七节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 第十三章 纳博科夫:直面文学之美的“大师批评”
  •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艺术大师
  • 第二节 “大师的批评”视野下的审美期待
  • 第三节 “大师的批评”之局限与意义
  • 编末语
  • 结语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多元化与一统化
  • 第一节 创作与批评的多元化
  • 第二节 苏联文学批评理论:一统化
  • 第三节 方法论的启示:多元、不确定、对话
  • 主要文论家及其论著中外文对照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