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介绍传统与现代音乐文学。

内容简介

全书凡十二章。前五章为中国音乐文学原理:声歌之道、情感论、语感论、乐感论、美感论;后七章为中国历代歌诗:先秦歌诗、汉蜀魏晋南北朝隋歌诗、唐歌诗、五代南唐歌诗、北宋歌诗、南宋歌诗、金元明清歌诗。各章之前置导论,介绍歌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选经典诗谱、词谱、曲谱210首,附有作者、解题、注释、音谱、曲情、词选若干项,并附有古谱诗词演唱音频。

本书力图将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音乐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百年间形成的白话音乐文学相结合,传承和发展汉语言听觉审美,推动当代声乐创作和表演,传承民族经典,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声歌之道
  • 第一节 古音乐文学
  • 第二节 新音乐文学
  • 第二章 情感论
  • 第一节 乐本心术
  • 第二节 陶染情性
  • 第三节 悲天悯人
  • 第四节 意与境合
  • 第五节 神与物游
  • 第六节 人情物理
  • 第三章 语感论
  • 第一节 交代清楚
  • 第二节 虚词实唱
  • 第三节 词感词腔
  • 第四节 四声平仄
  • 第五节 句韵必清
  • 第六节 板眼节奏
  • 第七节 缓急顿挫
  • 第八节 本色当行
  • 第四章 乐感论
  • 第一节 人声为主
  • 第二节 声气有形
  • 第三节 角色音色
  • 第四节 和声美听
  • 第五节 操缦吹合
  • 第五章 美感论
  • 第一节 情节生动
  • 第二节 形象鲜明
  • 第三节 时空流转
  • 第四节 情景交融
  • 第五节 随物赋形
  • 第六节 韵味无穷
  • 第六章 先秦歌诗
  • 第一节 上古歌诗
  • 歌诗1 [尧]古辞《大唐歌》
  • 歌诗2 [尧]古辞《康衢歌》
  • 歌诗3 [尧]古辞《击壤歌》
  • 歌诗4 [舜]古辞《南风歌》
  • 歌诗5 [夏]古辞《夏训》
  • 歌诗6 [先秦]古辞《沧浪歌》
  • 第二节 商歌诗
  • 歌诗7 [商]古辞《诗经·商颂·玄鸟》
  • 歌诗8 [商]古辞《诗经·商颂·那》
  • 歌诗9 [商]古辞《诗经·商颂·长发》
  • 第三节 周歌诗
  • 歌诗10 [周]古辞《诗经·周南·关雎》
  • 歌诗11 [周]古辞《诗经·魏风·伐檀》
  • 歌诗12 [周]古辞《诗经·秦风·蒹葭》
  • 歌诗13 [周]古辞《诗经·小雅·鹿鸣》
  • 歌诗14 [周]古辞《诗经·周颂·思文》
  • 第七章 汉蜀魏晋南北朝隋歌诗
  • 第一节 汉乐府歌诗
  • 歌诗15 [汉]刘彻《秋风辞》
  • 歌诗16 [汉]刘彻《天马歌》
  • 歌诗17 [汉]刘彻《齐房》
  • 歌诗18 [汉]张衡《四思歌》
  • 歌诗19 [汉]卓文君《白头吟》
  • 歌诗20 [汉]古辞《长歌行》
  • 歌诗21 [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节选)
  • 歌诗22 [汉]古辞《上留田》
  • 歌诗23 [汉]古辞《君马黄》
  • 歌诗24 [汉]古辞《陌上桑》(节选)
  • 第二节 蜀魏歌诗
  • 歌诗25 [蜀]诸葛亮《梁甫吟》
  • 歌诗26 [魏]曹丕《燕歌行》
  • 歌诗27 [魏]曹植《箜篌引》
  • 第三节 晋歌诗
  • 歌诗28 [晋]傅玄《寿酒》
  • 歌诗29 [晋]陆机《短歌行》
  • 歌诗30 [晋]王献之《桃叶歌》
  • 歌诗31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节选)
  • 歌诗32 [晋]刘妙容《宛转歌》
  • 第四节 南朝歌诗
  • 歌诗33 [宋]刘铄《寿阳乐》
  • 歌诗34 [宋]陶弘景《寒夜怨》
  • 歌诗35 [宋]汝南王《碧玉歌》
  • 歌诗36 [齐]徐孝嗣《白雪曲》
  • 歌诗37 [梁]萧衍《江南弄》
  • 歌诗38 [梁]萧衍《采莲曲》
  • 歌诗39 [梁]柳恽《江南曲》
  • 歌诗40 [梁]古辞《江陵乐》
  • 歌诗41 [陈]陈叔宝《估客乐》
  • 歌诗42 [陈]江总《姬人怨》
  • 第五节 北朝歌诗
  • 歌诗43 [北魏]温子昇《敦煌乐》
  • 歌诗44 [北魏]温子昇《白鼻騧》
  • 歌诗45 [后魏]古辞《琅琊王》
  • 歌诗46 [北齐]古辞《紫骝马》
  • 歌诗47 [北周]庾信《昭夏乐》
  • 第六节 隋歌诗
  • 歌诗48 [隋]杨广《望江南》
  • 歌诗49 [隋]牛弘《述帝德》
  • 第八章 唐歌诗
  • 第一节 唐歌诗
  • 歌诗50 [唐]孟浩然《听琴》
  • 歌诗51 [唐]杜甫《玉台观》
  • 歌诗52 [唐]张志和《渔歌子·本意》
  • 歌诗53 [唐]元结《欸乃曲》
  • 歌诗54 [唐]刘长卿《平蕃曲》
  • 歌诗55 [唐]刘长卿《秋风清》
  • 歌诗56 [唐]卢纶《思归乐》
  • 歌诗57 [唐]孟郊《游子吟》
  • 歌诗58 [唐]刘禹锡《纥那曲》
  • 歌诗59 [唐]刘禹锡《浪淘沙》
  • 歌诗60 [唐]柳宗元《杨白花》
  • 歌诗61 [唐]柳宗元《极乐吟》
  • 歌诗62 [唐]王建《江南三台》
  • 歌诗63 [唐]张祜《思归乐》
  • 歌诗64 [唐]古辞《叹疆场》
  • 第二节 王维歌诗
  • 歌诗65 [唐]王维《陇头吟》
  • 歌诗66 [唐]王维《阳关曲》
  • 歌诗67 [唐]王维《伊州歌》
  • 歌诗68 [唐]王维《终南山》
  • 歌诗69 [唐]王维《大同殿》
  • 第三节 李白歌诗
  • 歌诗70 [唐]李白《清平调》
  • 歌诗71 [唐]李白《清平乐》
  • 歌诗72 [唐]李白《关山月》
  • 歌诗73 [唐]李白《沐浴子》
  • 歌诗74 [唐]李白《忆秦娥·秋思》
  • 歌诗75 [唐]李白《桂殿秋》
  • 歌诗76 [唐]李白《秋风清》
  • 歌诗77 [唐]李白《子夜吴歌》
  • 第四节 白居易歌诗
  • 歌诗78 [唐]白居易《长相思·钱塘闺怨》
  • 歌诗79 [唐]白居易《花非花》
  • 歌诗80 [唐]白居易《忆江南》
  • 第五节 温庭筠歌诗
  • 歌诗81 [唐]温庭筠《菩萨蛮》
  • 歌诗82 [唐]温庭筠《定西番》
  • 歌诗83 [唐]温庭筠《南歌子》
  • 歌诗84 [唐]温庭筠《河渎神》
  • 歌诗85 [唐]温庭筠《荷叶杯》
  • 第九章 五代南唐歌诗
  • 第一节 韦庄歌诗
  • 歌诗86 [前蜀]韦庄《河传》
  • 歌诗87 [前蜀]韦庄《天仙子》
  • 歌诗88 [前蜀]韦庄《小重山》
  • 第二节 花间词
  • 歌诗89 [前蜀]张泌《河渎神》
  • 歌诗90 [前蜀]毛文锡《醉花间》
  • 歌诗91 [前蜀]李珣《南乡子》
  • 歌诗92 [后蜀]欧阳炯《更漏子》
  • 歌诗93 [后蜀]欧阳炯《三字令》
  • 歌诗94 [后蜀]欧阳炯《赤枣子》
  • 歌诗95 [后唐]和凝《春光好》
  • 歌诗96 [后蜀]顾夐《添声杨柳枝》
  • 歌诗97 [后蜀]顾夐《甘州曲》
  • 歌诗98 [后唐]孙光宪《风流子》
  • 歌诗99 [后唐]孙光宪《竹枝》
  • 歌诗100 [后唐]李存勗《阳台梦》
  • 第三节 冯延巳歌诗
  • 歌诗101 [南唐]冯延巳《捣练子》
  • 歌诗102 [南唐]冯延巳《谒金门》
  • 歌诗103 [南唐]冯延巳《长命女》
  • 歌诗104 [南唐]冯延巳《蝶恋花》
  • 第四节 李璟歌诗
  • 歌诗105 [南唐]李璟《望远行》
  • 歌诗106 [南唐]李璟《山花子》
  • 歌诗107 [南唐]李璟《采桑子》
  • 第五节 李煜歌诗
  • 歌诗108 [南唐]李煜《虞美人·感旧》
  • 歌诗109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怀旧》
  • 歌诗110 [南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 歌诗111 [南唐]李煜《菩萨蛮》
  • 歌诗112 [南唐]李煜《临江仙》
  • 第十章 北宋歌诗
  • 第一节 北宋歌诗
  • 歌诗113 [宋]寇準《秋风清》
  • 歌诗114 [宋]林逋《长相思·惜别》
  • 歌诗115 [宋]林逋《山园小梅》
  • 歌诗116 [宋]范仲淹《苏幕遮》
  • 歌诗117 [宋]张先《天仙子》
  • 歌诗118 [宋]晏殊《浣溪沙》
  • 歌诗119 [宋]晏几道《梁州令》
  • 歌诗120 [宋]宋祁《鹧鸪天》
  • 歌诗121 [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 歌诗122 [宋]毛滂《惜分飞》
  • 歌诗123 [宋]毛滂《八节长欢·送孙守公素》
  • 歌诗124 [宋]程颢《偶成》
  • 歌诗125 [宋]朱熹《忆秦娥》
  • 第二节 欧阳修歌诗
  • 歌诗126 [宋]欧阳修《朝中措》
  • 歌诗127 [宋]欧阳修《渔家傲》
  • 歌诗128 [宋]欧阳修《临江仙》
  • 歌诗129 [宋]欧阳修《珠帘卷》
  • 歌诗130 [宋]欧阳修《浪淘沙·怀旧》
  • 第三节 柳永歌诗
  • 歌诗131 [宋]柳永《雨霖铃·秋别》
  • 歌诗132 [宋]柳永《玉蝴蝶》
  • 歌诗133 [宋]柳永《八声甘州》
  • 歌诗134 [宋]柳永《望海潮·中秋夜作》
  • 第四节 苏轼歌诗
  • 歌诗135 [宋]苏轼《水调歌头》
  • 歌诗136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歌诗137 [宋]苏轼《永遇乐》
  • 歌诗138 [宋]苏轼《八声甘州》
  • 歌诗139 [宋]苏轼《卜算子》
  • 歌诗140 [宋]苏轼《定风波·咏红梅》
  • 歌诗141 [宋]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 歌诗142 [宋]苏轼《蝶恋花》
  • 第五节 秦观歌诗
  • 歌诗143 [宋]秦观《忆王孙·春景》
  • 歌诗144 [宋]秦观《满庭芳·晚景》
  • 歌诗145 [宋]秦观《海棠春》
  • 第六节 苏门歌诗
  • 歌诗146 [宋]黄庭坚《少年心》
  • 歌诗147 [宋]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
  • 歌诗148 [宋]晁补之《金凤钩》
  • 歌诗149 [宋]秦觏《蝶恋花》
  • 第七节 贺铸歌诗
  • 歌诗150 [宋]贺铸《青玉案·题横塘路》
  • 歌诗151 [宋]贺铸《感皇恩·记别》
  • 歌诗152 [宋]贺铸《眼儿媚》
  • 歌诗153 [宋]贺铸《梅花引》
  • 第八节 周邦彦歌诗
  • 歌诗154 [宋]周邦彦《应天长》
  • 歌诗155 [宋]周邦彦《少年游》
  • 歌诗156 [宋]周邦彦《隔浦莲》
  • 第十一章 南宋歌诗
  • 第一节 南宋歌诗
  • 歌诗157 [宋]陆游《朝中措》
  • 歌诗158 [宋]唐婉《撷芳词》
  • 歌诗159 [宋]范成大《三登乐》
  • 歌诗160 [宋]范成大《宜男草》
  • 歌诗161 [宋]张孝祥《归字谣》
  • 歌诗162 [宋]方岳《鹊桥仙》
  • 歌诗163 [宋]吴文英《江城梅花引》
  • 歌诗164 [宋]文天祥《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
  • 歌诗165 [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 歌诗166 [宋]张炎《解连环·孤雁》
  • 第二节 李清照歌诗
  • 歌诗167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离别》
  • 歌诗168 [宋]李清照《醉花阴·九日》
  • 歌诗169 [宋]李清照《声声慢·秋词》
  • 歌诗170 [宋]李清照《武陵春》
  • 第三节 辛弃疾歌诗
  • 歌诗171 [宋]辛弃疾《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
  • 歌诗172 [宋]辛弃疾《青玉案》
  • 歌诗173 [宋]辛弃疾《摸鱼儿》
  • 歌诗174 [宋]辛弃疾《水龙吟》
  • 第四节 姜夔歌诗
  • 歌诗175 [宋]姜夔《角招》
  • 歌诗176 [宋]姜夔《暗香》
  • 歌诗177 [宋]姜夔《鬲溪梅令·无锡归寓意》
  • 歌诗178 [宋]姜夔《凄凉犯》
  • 歌诗179 [宋]姜夔《秋宵吟·本意》
  • 第十二章 金元明清歌诗
  • 第一节 金歌诗
  • 歌诗180 [金]吴激《人月圆》
  • 歌诗181 [金]完颜亮《昭君怨》
  • 歌诗182 [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第二节 元歌诗
  • 歌诗183 [元]白朴《秋色横空》
  • 歌诗184 [元]赵孟頫《万年欢》
  • 歌诗185 [元]马致远《天净沙》
  • 歌诗186 [元]周德清《喜春来》
  • 歌诗187 [元]张雨《茅山逢故人·送友》
  • 歌诗188 [元]萨都剌《少年游》
  • 第三节 张可久歌诗
  • 歌诗189 [元]张可久《庆宣和·毛氏池亭》
  • 歌诗190 [元]张可久《人月圆·三衢道中有怀会稽》
  • 歌诗191 [元]张可久《寿阳曲》
  • 第四节 倪瓒歌诗
  • 歌诗192 [元]倪瓒《人月圆》
  • 歌诗193 [元]倪瓒《水仙子》
  • 歌诗194 [元]倪瓒《折桂令·辛亥过陆庄》
  • 歌诗195 [元]倪瓒《平湖乐》
  • 第五节 明歌诗
  • 歌诗196 [明]刘基《南柯子》
  • 歌诗197 [明]杨慎《荷叶杯》
  • 歌诗198 [明]杨慎《人月圆》
  • 歌诗199 [明]高濂《杏花天》
  • 歌诗200 [明]徐渭《菩萨蛮》
  • 歌诗201 [明]大成殿雅乐奏曲
  • 第六节 清歌诗
  • 歌诗202 [清]朱彝尊《减字木兰花》
  • 歌诗203 [清]王士禛《渔家傲》
  • 歌诗204 [清]顾贞观《卜算子》
  • 歌诗205 [清]孔尚任《杏花天》
  • 歌诗206 [清]顾彩《御街行》
  • 歌诗207 [清]徐士俊《柳梢青》
  • 歌诗208 [清]宋荦《越溪春·赋得流水桃花色》
  • 歌诗209 [清]郑燮《道情》(节选)
  • 歌诗210 [清]陈启泰《落花怨》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古今中西乐谱参照表
  • 后记 中国歌诗走进世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