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1世纪财税理论与实务丛书:财政学(第3版),揭示财政理论及实践。

内容简介

《21世纪财税理论与实务丛书:财政学(第3版)》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财政学理论基础,揭示财政存在的理论依据及财政行为方式。主要介绍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公共产品、财政职能、财政决策。第二部分是公共支出,揭示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规模及结构。主要介绍公共支出的分类、原则,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第三部分是公共收入,揭示财政获取资源的方式及制度安排。主要介绍公共收入的分类、规模及结构,税收原理与制度,非税收入、国债原理与制度。第四部分是财政管理,主要介绍公共预算原理与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原理与制度及财政政策原理与实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1 绪论
  • 1.1 财政学是什么
  • 1.1.1 不可忽视的公共部门
  • 1.1.2 财政学是什么
  • 1.1.3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
  • 1.2 财政学的视角与分析方法
  • 1.2.1 财政学的思维方式
  • 1.2.2 财政学的分析方法
  • 1.3 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
  • 1.3.1 中国古代的财政及理财思想
  • 1.3.2 国外的财政及财政思想发展
  • 1.4 学习财政学的目的和方法
  • 1.4.1 学习财政学的目的
  • 1.4.2 财政学的学习方法
  • 参考文献
  • 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 2.1 市场失灵
  • 2.1.1 纯交换经济的概要回顾
  • 2.1.2 市场失灵的内涵
  • 2.1.3 公共品的市场失灵
  • 2.1.4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 2.1.6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 2.1.7 社会公平的市场失灵
  • 2.1.8 经济稳定的市场失灵
  • 2.2 公共财政的内涵
  • 2.2.1 公共财政内涵的基本界定
  • 2.2.2 公共财政内涵的基本认识
  • 2.3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 2.3.1 公共性
  • 2.3.2 透明性
  • 2.3.3 完整性
  • 2.3.4 法治性
  • 参考文献
  • 3 公共财政的职能
  • 3.1 公共财政职能的理论界定
  • 3.2 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 3.2.1 公共品的供给
  • 3.2.2 公共品的私人供给
  • 3.2.3 公共品的私人生产
  • 3.2.4 外部性的治理
  • 3.2.5 垄断的治理
  • 3.3 公共财政的分配职能
  • 3.3.1 税收
  • 3.3.2 补贴
  • 3.3.3 社会保障
  • 3.4 公共财政的稳定职能
  • 3.4.1 公共财政的稳定职能
  • 3.4.2 理性预期对稳定政策的质疑
  • 3.5 公共财政的发展职能
  • 3.6 公共财政职能的决定机制
  • 3.6.1 从个人选择到公共选择
  • 3.6.2 有机论与机械论
  • 3.6.3 公共选择的基本假设
  • 3.6.4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投票与投票悖论
  • 3.6.5 投票的政治经济学
  • 3.6.6 政府失灵
  • 参考文献
  • 4 公共支出的理论分析
  • 4.1 公共支出的基本理论
  • 4.1.1 公共支出的定义、内涵与作用
  • 4.1.2 公共支出的原则
  • 4.1.3 公共支出范围的理论界定
  • 4.2 公共支出的分类
  • 4.2.1 按经济性质分类
  • 4.2.2 按政府职能分类
  • 4.2.3 按政府层次分类
  • 4.2.4 其他分类方式
  • 4.3 公共支出规模
  • 4.3.1 公共支出规模的测量指标
  • 4.3.2 公共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
  • 4.3.3 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 4.4 公共支出效益
  • 4.4.1 公共支出效益的含义
  • 4.4.2 成本—效益分析法
  • 4.4.3 最低费用选择法
  • 4.4.4 公共服务收费法
  • 4.4.5 公共定价法
  • 参考文献
  • 5 公共支出的结构分析
  • 5.1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 5.1.1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定义
  • 5.1.2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意义和本质
  • 5.1.3 中国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 5.2 国防支出
  • 5.2.1 国防支出的意义
  • 5.2.2 国防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 5.2.3 中国国防支出的规模
  • 5.2.4 国防支出的结构
  • 5.3 教育支出和科学研究支出
  • 5.3.1 教育支出
  • 5.3.2 科学技术支出
  • 5.4 医疗卫生支出
  • 5.4.1 医疗卫生与医疗卫生支出
  • 5.4.2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概况
  • 5.4.3 中国医疗卫生支出概况
  • 5.4.4 关于中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政策建议
  • 5.5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 5.5.1 社会保障
  • 5.5.2 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 5.6 财政补贴
  • 5.6.1 财政补贴的含义
  • 5.6.2 财政补贴的性质与特征
  • 5.6.3 财政补贴的分类
  • 5.6.4 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 5.6.5 中国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 参考文献
  • 6 公共收入的规模与结构
  • 6.1 公共收入分类
  • 6.1.1 按收入形式分类
  • 6.1.2 按收入来源分类
  • 6.1.3 按预算管理标准分类
  • 6.1.4 按管理权限分类
  • 6.2 公共收入规模及影响因素
  • 6.2.1 公共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 6.2.2 中国公共收入规模的变化
  • 6.2.3 公共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
  • 6.3 中国非税收入构成分析
  • 6.3.1 政府收费
  • 6.3.2 政府性基金收入
  • 6.3.3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 参考文献
  • 7 税收原理
  • 7.1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 7.1.1 税收的概念
  • 7.1.2 税收的特征
  • 7.2 税收的分类
  • 7.2.1 直接税与间接税
  • 7.2.2 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 7.2.3 从量税与从价税
  • 7.2.4 中央税和地方税
  • 7.2.5 价内税和价外税
  • 7.2.6 税收的其他分类方法
  • 7.3 税收原则
  • 7.3.1 税收中性与税收额外负担
  • 7.3.2 税收原则理论的发展演变
  • 7.3.3 当代税收原则
  • 7.4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 7.4.1 税收负担分析
  • 7.4.2 税负转嫁的含义与方式
  • 7.4.3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规律
  • 参考文献
  • 8 税收制度
  • 8.1 税收制度概述
  • 8.1.1 税制要素
  • 8.1.2 税收制度的结构
  • 8.1.3 中国现行税制结构
  • 8.2 商品课税
  • 8.2.1 增值税
  • 8.2.2 消费税
  • 8.2.3 营业税
  • 8.3 所得课税
  • 8.3.1 个人所得税
  • 8.3.2 企业所得税
  • 8.4 财产、行为与资源课税
  • 8.4.1 房产税
  • 8.4.2 印花税
  • 8.4.3 契税
  • 8.4.4 资源税
  • 8.5 特定目的课税
  • 8.5.1 土地增值税
  • 8.5.2 城市维护建设税
  • 参考文献
  • 9 公债
  • 9.1 公债概述
  • 9.1.1 公债的定义和特征
  • 9.1.2 公债的性质
  • 9.1.3 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 9.1.4 公债的功能
  • 9.1.6 公债的种类与结构
  • 9.2 公债制度
  • 9.2.1 公债的发行价格
  • 9.2.2 公债的利息率
  • 9.2.3 公债的发行
  • 9.2.4 公债的偿还
  • 9.2.5 公债市场
  • 9.2.6 公债政策
  • 9.3 国外公债
  • 9.3.1 国外公债的功能
  • 9.3.2 国外公债的种类与结构
  • 9.3.3 国外公债的负担与限度
  • 9.3.4 国外公债管理
  • 参考文献
  • 10 公共预算
  • 10.1 公共预算的属性
  • 10.1.1 什么是公共预算
  • 10.1.2 公共预算的目标
  • 10.1.3 公共预算的特征
  • 10.1.4 公共预算的组成体系
  • 10.1.5 公共预算的权力配置
  • 10.2 公共预算程序
  • 10.2.1 什么是公共预算程序
  • 10.2.2 公共预算决定的一般规则
  • 10.2.3 中国政府预算的编制程序
  • 10.2.4 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编制程序
  • 10.2.5 公共预算中的公民参与
  • 10.2.6 公共预算的审批
  • 10.2.7 公共预算执行和监督
  • 10.3 绩效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
  • 10.3.1 绩效预算概述
  • 10.3.2 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 10.4 公共预算报告
  • 10.4.1 公共预算报告的组成
  • 10.4.2 公共预算报告的解读
  • 参考文献
  • 11 公共财政体制
  • 11.1 多级财政存在的必然性
  • 11.1.1 什么是公共财政体制
  • 11.1.2 多级财政存在的必然性
  • 11.2 公共财政职能在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划分
  • 11.2.1 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的理论
  • 11.2.2 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划分
  • 11.3 财政体制的类型与原则
  • 11.3.1 财政体制的类型
  • 11.3.2 财政体制的原则
  • 11.4 分级财政体制的一般模式
  • 11.4.1 分级财政体制的内涵及一般原则
  • 11.4.2 分级财政体制框架安排的一般模式
  • 11.5 中国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
  • 11.5.1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划分
  • 11.5.2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 11.5.3 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 11.5.4 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公共财政政策
  • 12.1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 12.1.1 财政政策主体
  • 12.1.2 财政政策目标
  • 12.1.3 财政政策工具
  • 12.2 财政政策的类型
  • 12.2.1 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行区分
  • 12.2.2 根据财政政策是否给予了实际利益分类
  • 12.2.3 根据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分类
  • 12.2.4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方面的作用性质分类
  • 12.2.5 根据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财政职能分类
  • 12.2.6 按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时间的长短分类
  • 12.2.7 根据财政政策运用的工具分类
  • 12.2.8 根据财政政策对供求调节着力点的不同分类
  • 12.3 财政政策的功能、乘数和时滞
  • 12.3.1 财政政策的功能
  • 12.3.2 财政政策的乘数
  • 12.3.3 财政政策的时滞
  • 12.4 财政政策思想演变
  • 12.4.1 古典学派“廉价政府”的财政政策思想
  • 12.4.2 新古典学派“福利经济学”的财政政策思想
  • 12.4.3 凯恩斯主义学派“需求管理”的财政政策思想
  • 12.4.4 供给学派“供给管理”的财政政策思想
  • 12.4.5 货币主义学派的财政政策思想
  • 12.4.6 理性预期学派的财政政策思想
  • 12.4.7 公共选择学派财政政策思想
  • 12.5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的实践
  • 12.5.1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
  • 12.5.2 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下半年至2003年)
  • 12.5.3 稳健财政政策(2004年至2008年上半年)
  • 12.5.4 积极财政政策重启(2008年下半年至2012年)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