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0千字
字数
2016-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毛泽东文化思想:现代化与民族化并进,引领中华新文化发展。
内容简介
“既要现代化,又要民族化,努力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双重目标,也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主线。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苦苦探寻的结果,它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解答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既要现代化又要民族化的矛盾问题,从而在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张力系统中开辟了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新道路。本书以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化”问题为主题和基本线索,从文化的民族性视角来研究毛泽东文化思想。全书运用文本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层面对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考察,初步勾勒出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彰显了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民族性内涵和民族化主题问题,深入地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与规律。
目录
- 目录
- 导论 文化民族性问题的中国视域与中国话语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思想资源
- 一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
- 二 西方文化对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启迪
-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 二 “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
- 三 “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四 “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 五 “无产阶级文化并不取消民族文化”
- 第二章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 一 社会历史背景——民族危亡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二 实践基础——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
- 三 思想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党内外知识分子思想
-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
- 一 毛泽东的早期文化民族性思想
-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 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三章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文化民族性的成因
- 一 地理环境
- 二 经济与政治状况
- 三 文化传统
- 第二节 文化民族性的基本内涵
- 一 维护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 二 反映民族的实际和特点
- 三 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 四 与世界先进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发展
- 第三节 文化民族性的表现
- 一 表现领域
- 二 表现形式
- 第四节 维护和发展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性
- 一 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二 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三 有益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健康发展
- 第五节 维护和发展文化民族性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 一 保护文物古迹古籍
- 二 学习和研究历史
- 三 调查研究与掌握国情
- 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五 吸收与消化外来先进文化
- 第四章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体现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的统一
- 一 “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
- 二 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
- 第二节 体现了文化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统一
- 一 文化的民族化离不开文化的科学化
- 二 文化的民族化内在地要求文化的大众化
- 第三节 体现了文化的批判、继承、创新的统一
- 一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二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 三 “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
- 第四节 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的统一
- 一 文化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古今”之别
- 二 “各国人民应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对人类有所贡献”
- 第五章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唯心主义“文化史观”的颠覆者与新文化理论的创立者
- 二 列宁——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开辟者
- 三 毛泽东——受压迫民族和国家民族文化建设道路的探寻者
-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精华
- 二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构成内容
- 三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第三节 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 一 文化民族性体认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
- 二 文化民族性自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 第四节 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一 “全盘西化派”的文化主张及其得失
- 二 “东方文化派”的文化主张及其得失
- 三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独特贡献
- 第六章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继承与发展——从民族文化重建走向民族文化复兴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民族性自觉
- 二 时代变迁与民族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 第二节 启示与借鉴——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一 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平等对话与交流
- 二 坚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
- 四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 第三节 评价与反思——以大众化重建民族性理路的得与失
- 一 以文化大众化重建文化民族性理路及其深远影响
- 二 以文化大众化重建文化民族性理路的历史教训
- 结束语 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理解中的若干误区及澄清
-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未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或衰落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等同于搞“民族主义”
- 三 “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文化的民族形式与民族内容的统一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