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梳理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建设的成效、能力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内容简介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包括支撑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经济能力、认知与塑造北极事务变化的科技能力、维护中国北极合法权益的的安全能力、设置北极事务议程的话语能力,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和客观性特征。对于中国而言,要充分发挥极地科学技术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借助极地科技发展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北极事务治台理,推动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绪论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解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能力
  • 二 北极治理
  • 三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
  • 四 极地科学技术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 治理理论
  • 二 科技生产力论
  • 三 地缘科技学
  • 第三节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构成与特征
  • 一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构成
  • 二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特征
  • 第四节 提升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 一 有助于满足维护中国北极利益的客观需求
  • 二 有助于为北极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 三 有助于推动北极治理机制优化和完善
  • 第二章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考察
  • 第一节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建设成就
  • 一 北极科考后勤保障不断完善
  • 二 北极科技发展成果丰硕
  • 三 北极权益保护能力日益提升
  • 四 构建北极话语体系的主体不断增多
  • 第二节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薄弱环节
  • 一 极地资源配置体系有待完善
  • 二 极地科技创新能力亟须提升
  • 三 北极权益保护体系不健全
  • 四 北极话语传播效果不理想
  • 第三章 极地科技发展提升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可行性
  • 第一节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极地科技活动的主要特征
  • 一 知识是主权国家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的基石
  • 二 科学技术之于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价值
  • 第二节 极地科技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
  • 一 有助于提升支撑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经济能力
  • 二 有助于完善认知与塑造北极事务变化的科技能力
  • 三 有助于加强维护中国北极合法权益的安全能力
  • 四 有助于推动设置北极事务议程的话语能力提升
  • 第四章 美、俄、日、德极地科技发展提升北极治理能力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美国极地科技发展提升北极治理能力的实践
  • 一 美国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参与能力
  • 二 美国智库开展北极影响力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二节 俄罗斯、日本、德国极地科技发展提升北极治理能力的实践
  • 一 俄罗斯提升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实践
  • 二 日本提升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实践
  • 三 德国提升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实践
  • 第三节 对中国的启示
  • 一 北极国家的能力提升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 二 北极域外国家的能力提升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极地科技发展提升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的路径
  • 第一节 基本原则
  • 一 处理好科学真理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 二 将科技发展与北极政策规划有机结合
  • 第二节 提升支撑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经济能力
  • 一 优化政府对极地资源配置的调控能力
  • 二 调动市场在极地资源配置中的积极性
  • 三 完善极地资源配置的政策体系
  • 第三节 完善认知与塑造北极事务变化的科技能力
  • 一 明晰政府的科技角色
  • 二 健全极地科技发展体系
  • 三 加快极地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展
  • 四 兼顾极地科技发展的广泛性和针对性
  • 第四节 加强维护中国北极合法权益的安全能力
  • 一 塑造系统的北极权益观
  • 二 加强北极权益保障能力建设
  • 三 加强中国北极形象建设
  • 第五节 推动设置北极事务议程的话语能力提升
  • 一 加快中国极地科普事业发展
  • 二 提升北极智库的国际话语能力
  • 三 提升极地科技国际合作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国的北极政策》
  • 附录二 《中国极地考察数据管理办法》
  • 附录三 《北极考察活动行政许可管理规定》
  •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
  • 附录五 《中国的南极事业》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