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研究网络空间治理的宏观目标与实践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5G时代的国际网络背景、5G时代网络空间治理的宏观目标(网络空间治理的逻辑和主体、模式)、网络空间治理的具体问题(5G时代的资源布局、网络舆情处置新方法),以及对三个新业务形态——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治理的前瞻预判。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5G时代国际网络局势
  • 一、 三部法案的分析解读
  • (一)《保障5G安全及其他法案》的解读
  • (二)《美国5G领导力法案》的解读
  • (三)《促进美国5G领导力法案》的解读
  • 二、 5G时代西方国际数字资本主义的无硝烟战争
  • (一)西方技术哲学中的意识形态
  • (二)现阶段5G国际竞争与合作态势研判
  • (三)“标准战”直接代价:高额知识产权费
  • 三、 5G技术发展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举措
  • (一)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技术标准联盟
  • (二)加大力度宣传本国多边治理模式,推动对立阵营合作
  • 第二章 5G时代网络空间治理的逻辑选择与创新路径
  • 一、 网络空间治理主体与模式的演变历程
  • 二、 参与式治理的历史选择
  • (一)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治理复杂网络社会的必然选择
  • 三、 现阶段参与式治理的实践探索
  • (一)网民参与互联网治理的实践
  • (二)平台参与互联网治理的实践
  • 四、 5G时代参与式治理的创新路径
  • (一)体制创新: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权责体系
  • (二)机制创新:建立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
  • (三)手段创新:善用新技术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
  • 五、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实践印证
  • (一)立体复合的舆论引导架构
  • (二)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的合作关系与技术归化
  • 第三章 5G开放后的网络空间治理主体与模式变化
  • 一、 从信息生态、网络生态到社会生态的变革
  • (一)主体:多方合作建网,治理对象遍在化
  • (二)层级:治理层级的流动性交融
  • 二、 治理主体与模式的革新
  • (一)主体构成:旧部门技术化,新技术部门化
  • (二)高阶治理网络:从网络治理行政化,到行政治理网络化
  • 第四章 5G的资源布局与管理
  • 一、 5G资源治理的必要性与布局的长远意识
  • (一)应对新技术风险:防控断网事故与技术漏洞
  • (二)弥合数字鸿沟:把握跨越式发展机遇
  • (三)合理分配关键资源,从源头“把关”布局
  • (四)资源平衡与协调发展:政府在5G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二、 基础设施资源治理:5G网络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 (一)成本:调节5G能源消耗成本,建设低碳环保型社会
  • (二)基站:科学规划5G基站建设,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 (三)频谱:协调5G频谱资源使用,技术和制度并驾齐驱
  • (四)IP:统一标准化技术演进,缩小城乡差距
  • 三、 数据资源:“去中心化”的数据资源安全与治理
  • (一)融合场景下的数据安全风险
  • (二)政府对“去中心化”数据资源的调控作用
  • 四、 资源融合:推进智慧广电与多方合作发展
  • (一)推进智慧广电,发挥主流思想舆论综合优势
  • (二)政府、运营商、企业、高校多方合作,共赢发展
  • 第五章 5G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一):网络公共议题
  • 一、 公共议题
  • 二、 网络核心议题中的本质:社会矛盾的恒定叙事与隐性参照系
  • (一)社会资源再分配:转型期个体压力与生活焦虑
  • (二)社会角色再分配:性别意识多元化
  • (三)社会公平再平衡:弱势群体权益保障
  • (四)社会伦理再定义:对比中的隐藏参照系
  • 三、 网民集体议事的失范及归因
  • (一)议题漫射与议程拉锯
  • (二)网民议事能力偏低
  • (三)议事过程中的聚焦与失焦
  • (四)议事规则的约束力弱
  • (五)群体极化消解对议题本身的关注与思考
  • 四、 加强网络空间正面宣传:模因论策略
  • (一)模因论的网络观
  • (二)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空间正面宣传
  • 第六章 5G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二):网络群体传播
  • 一、 历史中的群体与规则
  • 二、 社交媒体的群体规则底层改变
  • (一)传统的群体聚合方式改变
  • (二)新型群体权力结构下规则的制定流程改变
  • (三)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改变
  • (四)由律己转向律他的道德约束
  • (五)排他性准入机制
  • 三、 群体规则外化带来的秩序扰动
  • 四、 应对:圈层文化的主流化路径探析
  • (一)内容设置与网民调度
  • (二)突破圈层的运营思维
  • 第七章 5G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三):新特征、新问题的预判分析
  • 一、 5G时代的信息传播革命与网络舆情
  • 二、 5G时代网络舆情新特征的预判性分析
  • (一)万物互联:网络舆情的全新发生场所
  • (二)机器生产内容(MGC):网络舆情的智能化参与主体
  • (三)“赛博人”的崛起: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智能化
  • (四)万物皆媒:“去中介化”的网络舆情交互网络
  • (五)视频主导与新技术加持:网络舆情信息的新形式
  • (六)混乱的“自由市场”
  • (七)“正负”摇摆:网络舆情自净化特征或将凸显
  • 三、 5G时代网络舆情引发新问题的预判性审视
  • (一)信息隐没与过载:网络舆情功能性价值的贬损
  • (二)作为“双刃剑”的技术:网络舆情的伦理新问
  • 第八章 5G背景下的人工智能治理
  • 一、 5G赋能下的智能媒体应用现状分析
  • (一)写稿机器人
  • (二)智能视频剪辑
  • (三)内容审核与知识产权监测
  • (四)智能采集与分发
  • (五)智能媒体的其他领域应用
  • 二、 智能媒体的冲击及长期风险
  • (一)技术异化:有违新闻伦理的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
  • (二)赛博文化对网民认知行为的深度改变
  • (三)算法社区提供组织化的动员结构
  • 三、 现阶段人工智能(智能媒体)治理实践
  • (一)现阶段的智能媒体治理实践
  • (二)发达国家人工智能治理借鉴
  • 四、 “弱人工智能阶段”的监管漏洞及对策
  • (一)推动赛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创新建设
  • (二)加强智能媒体的平衡呈现,避免信息环境失衡
  • (三)建立智能媒体伦理审查机制,加强风险把控
  • (四)用新技术治理新技术:加强对智能化谣言及负面信息的甄别
  • 第九章 5G背景下区块链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 5G时代区块链的发展空间
  • (一)5G为区块链的运行提供保障
  • (二)区块链为5G时代提供新的治理手段
  • 二、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网络空间治理
  • (一)5G时代网络空间治理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 区块链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 (一)建立社会信用链,完善个人征信信息,达成社会共信
  • (二)明确信用机构和政府的治理角色,自动更新治理手段
  • (三)依托联盟链解决数据归属问题,搭建共享信用信息平台
  • (四)建设互联网法院,打通线上线下法制网
  • 四、 区块链技术在传播应用场景的扩展新空间
  • (一)基于区块链技术创建知识产权管理网站
  • (二)信用积分引导和谐有序的线上舆论场
  • 第十章 5G背景下的物联网治理
  • 一、 5G助力物联网发展
  • (一)5G高速率优势扩大物联网应用场景
  • (二)5G高容量优势推动“万物互联”
  • 二、 物联网带来的机遇
  • (一)互联网向线下延伸,各行各业迈向智能化
  • (二)城市智能重构,数据成为新型基础设施
  • 三、 物联网导致的治理问题
  • (一)先发优势明显,但标准细化竞争激烈
  • (二)数据庞杂,归属权更难划分
  • (三)社会架构重置,传统治理模式遭受冲击
  • (四)网络安全风险加大,配套政策滞后
  • 四、 5G背景下的物联网治理路径
  • (一)搭建物联网网格,实现网络和社会共治
  • (二)建设物联网“标准池”,政府企业共同发力
  • (三)打造数据“银行”,让数据资源成为数据资产
  • (四)构建“终身监控链”,变被动防护为主动防御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