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5千字
                       字数
                        2012-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外国人对中国地理变革研究的翔实记录。
内容简介
本书由意大利学者曼斯缪·奎尼和他的学生米歇尔·卡斯特诺威写作整理而成,深入细致地考察了西方地图制图史上中国版图形象的演变情况。
在讨论欧洲地学对“中国”(居中之国)认识发展的研究领域中,其著作堪称考据繁密。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资料、新闻报道和奇闻轶事,其间还配有极为出色的图解。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史料及相关参考文献以重现西方与中国之间相互了解的最初阶段,一直回溯到早至广阔的欧亚大陆被两个伟大的帝国——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中华帝国所统治的时代。
作者的评述兼顾了欧洲和亚洲两地的情势,由此也就勾勒出一幅有关中国的地理描述全景图;运用的材料涵盖了对本地资料的搜罗、实地的地形测量考察材料,以及传教士和旅行者搜集的间接见闻等诸多方面。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在中国传播欧洲的地理学知识,而且让欧洲了解中国的真实形态,包括人口、法律、风俗和习惯。作者搜集了较为丰富的地图材料,从西方地图绘制的历史演变来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变化,从中探讨了西方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性转变过程;其间对于沟通中西之间交流的历史人物,亦分别进行了叙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序言 描述中国的地理学:一部悠久而迷人的历史
 - 第一章 中国之镜
 - 从欧洲到中国:从神话到神话
 - 介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中国版图的地理学图景
 - 知识的产生与积累: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巨大障碍”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 从中国到欧洲,即“巨大的障碍”是怎样消解的
 - 欧洲作为中国颠倒的镜子
 - 第二章 古典时代的地学观念:中国是居住区的一部分
 - 古代的居住区观念:远东
 - 气候理论的连续性
 - 托勒密所描述的亚洲
 - 罗马人眼中的东方:丝绸地区,黄金与白银之岛
 - 皮尤廷厄地图中的中国
 - 第三章 中世纪地学思想中的远东
 - 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制图:世界地图
 - 作为虚构之地中心的远东
 - 作为虚构的民族和动物之中心的远东
 - 阿拉伯制图
 - 第四章 欧洲旅行者奔向中国:马可·波罗之前与之后
 - 从陆路抵达中国
 - 马可·波罗对亚洲形象的影响
 - 中国海上的7400个岛屿
 - 约翰·曼德维尔对地理学图像的贡献
 - 第五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有关东方的制图
 - 对托勒密的重新发现与拒斥
 - 从海路抵达“中国的欢乐海岸”:大发现时代的旅行家们
 - 葡萄牙制图中的中国
 - 澳门:中国境内的第一个欧洲港口
 - 三位伟大的制图家
 - 第六章 耶稣会士笔下的中国
 - 第一批耶稣会传教士笔下的中国
 - 地图上的位置:中心或边缘?
 - 在华耶稣会神父
 - 卫匡国的著作
 - 卫匡国和马可·波罗
 - 第七章 从神话到知识:荷兰制图
 - 17世纪的航海制图:荷兰人的世纪
 - 欧洲制图中持续存在的神话
 - 西方制图中的中国长城
 - 亚洲和美洲之间分界线的绘图描述
 - 第八章 法国与中国
 - 作为“御用数学家的法国耶稣会士”
 - 科学院的作用以及莱布尼茨的指导
 - 杜赫德的描述和唐维尔的作用
 - 第九章 《南京条约》之前和之后的中国图像
 - 19世纪早期
 - 没有了华丽词藻的中国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