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用故事化解其心理困境,让每个案例都有温度。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心理咨询领域中个案概念化这一关键环节,旨在帮助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学生及相关从业者系统地理解、构建和应用个案概念化,以提升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文化、认知科学等多维度解析个案概念化的理论基础,探讨其在心理咨询中的核心作用;第二部分提出一套基于循证的整合性个案概念化模型,通过“问题清单—诊断—解释性假设—治疗计划”四步流程,结合罗谢勒的经典案例,演示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心理咨询领域临床实践的实操指南。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东方明见心理咨询系列图书编委会成员
  • 东方明见心理咨询系列图书总序
  • 推荐序
  • 译者序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解心理咨询的个案概念化的背景
  • 第1章 定义个案概念化:优势、目标、历史和影响
  • 什么是心理咨询的个案概念化
  • 为什么要进行个案概念化
  • 影响个案概念化的历史因素与当前因素
  • 个案概念化的内在张力
  • 第2章 如何在个案概念化时进行理性决策
  • 系统1和系统2
  • 影响个案概念化的一些认知启发式
  •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相信直觉
  • 在个案概念化中进行理性决策的几点建议
  • 第3章 构建文化敏感的个案概念化
  • 概念界定:文化、人种、种族和少数族群
  • 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 为什么要在个案概念化中考虑文化因素
  • 疾病表达的文化差异
  • 宗教和精神性
  • 文化敏感的个案概念化模型
  • 怎样制定一个文化敏感的个案概念化
  • 第4章 整合心理咨询背景下的个案概念化
  • 以整合性的方式进行个案概念化的原因
  • 以循证的整合性个案概念化为导向的心理咨询
  •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的整合式个案概念化模型
  • 第5章 步骤1:创建问题清单
  • 为什么要创建问题清单
  • 什么是问题
  • 系统组织问题的工作框架
  • 罗谢勒的问题清单
  • 关于如何进行问题解析的建议
  • 第6章 步骤2:诊断
  • 需要诊断的理由
  • 什么是精神障碍
  • 罗谢勒的诊断
  • 在个案概念化中进行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 第7章 步骤3:生成解释性假设
  • 素质--压力模型作为一个基础的整合性框架
  • 个案概念化中解释的来源之一:理论
  • 个案概念化中解释的来源之二:证据
  • 提出解释性假设的步骤
  • 第8章 步骤4:制定咨询方案
  • 评估咨询的设定点
  • 确定咨询目标
  • 制订干预计划以实现结果目标
  • 关于制定咨询方案的建议
  • 第9章 评估个案概念化质量
  • 关于个案概念化质量的研究
  • 个案概念化质量量表
  • 个案概念化过程的评估清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书推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确实有点阅读门槛

    个案概念化长期被神秘化。初学者通常期待某个瞬间豁然开朗,而资深从业者则常会故做高深,並依赖模糊经验。本书作者伊尔斯提出了四阶段模型:信息收集、模式识别、假设构建、检验修正,用来精确解剖这个过程。每个阶段配备具体问题清单和决策流程图。比如在收集阶段,她要求咨询师同时绘制家庭关系矩阵和社会时钟曲线,这种双轴定位法能迅速暴露来访者生命轨迹中的关键转折点。本书最突出的是思维可视化技术。作者设计了一套符号系统,用三角形标记代际创伤,用波浪线标注循环模式,用不同颜色区分认知、情绪、行为三个维度。当案例资料被转换成视觉图谱,隐形的心理动力突然变得可触可感。有个典型案例,来访者的抑郁症状在图谱中显现出与职业成就的周期性关联,这个发现直接导向全新的干预方向。文化视角的融入体现临床思维的当代性。书中特别关注文化脚本对心理症状的塑造作用,比如集体主义文化下的自我建构差异如何影响抑郁表达。作者在书中也提供了所谓的文化公式表,帮助咨询师辨别什么是人类共通的心理过程,什么是特定文化编码的结果。这种区分对避免西方中心主义的治疗陷阱至关重要,虽说我对其中的公式存有一些质疑,但毕竟作者也做出了尝试,凡事总要有第一步,先做出来,不管是否完美,总是有个平台,可以在这基础上持续迭代改进。

      转发
      1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