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造中的婚姻变革。

内容简介

20世纪风云激荡,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这一时期,婚姻领域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婚姻观念如何突破传统桎梏实现现代转型?婚姻制度经历了哪些里程碑式的革新?婚姻习俗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呈现出怎样的嬗变轨迹?婚姻生活的日常图景又发生了哪些具体而微的改变?这些变革与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婚姻模式存在哪些本质差异?百年间婚姻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演进脉络?不同历史阶段的变革又各自具备何种鲜明特征?婚姻礼仪经历了怎样的删繁就简与推陈出新?人们的婚姻心态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产生了哪些深刻转变?而驱动这一系列婚姻变革的深层动因及关联要素究竟为何?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为研究视角,将20世纪中国婚姻变迁的历程,巧妙嵌入自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改造运动的宏大背景之中,通过五个典型时期的划分,将婚姻变革与思想解放、社会转型有机关联,聚焦择偶、恋爱、婚龄、聘礼、嫁妆、婚俗、婚礼、离婚、再婚、婚姻观念、婚姻伦理等问题,重点论述20世纪中国婚姻变革的内容、特征、脉络、缘由以及发展趋向等,层层深入地解答了上述环环相扣的历史之问。

激荡的百年,是中国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大时代,反映在婚姻领域,即破旧立新。本书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婚姻社会史,更是一曲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婚恋选择的变奏曲。透过历史的棱镜,一个个关于择偶、恋爱、婚俗、婚礼、离婚、再婚等真实案例,展现了大时代中个人自主意识的觉醒与观念蜕变。

书中既有对时代洪流的宏观把握,也有对历史个体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细腻刻画,宏大叙事与微观透视相结合,呈现出一幅立体丰满、鲜活生动的20世纪中国婚姻变迁的历史长卷。

目录

  • 版权信息
  •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第1卷)
  • 序言
  • 导论:从包办到自由
  • 绪论
  • 第一章 近代民族国家叙事下婚姻变革的价值建构
  • 第一节 清末民初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婚姻改良
  • 第二节 五四时期个性主义引导下的婚姻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自由恋爱观念引导下的情感生活
  • 第一节 近代恋爱观念的新释义
  • 第二节 恋爱观的辩论与认知的分野
  • 第三节 青年知识群体的恋爱生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思想与旧道德交织中的择偶观念
  • 第一节 “学堂知己结婚姻”:清末以来知识青年的择偶新观念
  • 第二节 1920年代征婚广告与社会调查中的择偶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过渡时代青年群体的自由结婚
  • 第一节 反抗包办婚姻的构想与选择
  • 第二节 城市青年的自由结婚时尚
  • 第三节 传统婚礼的现代审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女性解放意识推动下的自由离婚
  • 第一节 新性道德视野中的离婚观
  • 第二节 清末以来知识青年的离婚
  • 第三节 五四时期自由离婚的难局
  • 第四节 五四时期知识界救济离婚的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民族国家话语下的独身、废婚与情人制
  • 第一节 近代启蒙规训中的女性独身选择
  • 第二节 无政府主义者两性关系的新构想
  • 第三节 张竞生的浪漫“情人制”畅想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第2卷)
  • 绪论
  • 第一章 恋爱:民国时期身体、身份与婚恋的重塑
  • 第一节 继续的五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界对贞操观的讨论
  • 第二节 新问题与旧身份:民国政府对非婚同居的法律界定
  • 第三节 复古与现代的拉扯:日伪统治下北平的婚恋宣传与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结婚:民国时期仪式、角色与婚姻的重构
  • 第一节 礼成:政府权力与婚姻仪式改革
  • 第二节 贤妻良母:民国女性的婚后角色定位
  • 第三节 新生:根据地婚姻政策颁布与婚俗改革
  • 第四节 三从四德?日伪时期的女德重塑与坍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婚后:民国时期女性、社会与战争的互动
  • 第一节 贤良或独立:民国女性对家事与职业的两难抉择
  • 第二节 战争下的阴影:日伪政权对北平家庭的影响
  • 第三节 一江春水向东流:抗战时期的家庭“伪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婚:民国时期家庭、媒体与国家的交织
  • 第一节 从观念到实践:知识分子群体对自由离婚的讨论和推崇
  • 第二节 从传统到现代:国家权力对离婚之规范
  • 第三节 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根据地时期关于自由离婚的政策和实践
  • 第四节 从舆论到法庭:日伪统治下的离婚论述和诉讼
  • 第五节 法庭交锋:日伪统治下北平离婚的法律面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犯罪:日伪统治下北平对妨害婚姻及家庭的罪与罚
  • 第一节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概述
  • 第二节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重婚罪分析
  • 第三节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通奸罪分析
  • 第四节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诱拐罪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北京市档案馆现存部分离婚档案基本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第3卷)
  • 绪论
  • 第一章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与执行
  • 第一节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
  • 第二节 1950年《婚姻法》的贯彻执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旧婚姻习俗的变迁与“自主”婚姻的发展
  • 第一节 包办婚姻减少、半自主婚姻增加及自主婚姻的出现
  • 第二节 重婚、纳妾现象的变化
  • 第三节 早婚现象治理及晚婚现象出现
  • 第四节 “寡妇再嫁”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下的择偶状况
  • 第一节 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下的择偶阶层差异
  • 第二节 组织伦理指向下的“特殊职业者”的择偶状况
  • 第三节 穿越社会序列的择偶自主性
  • 第四节 传统和现代交织下的择偶状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婚姻礼俗的变化
  • 第一节 婚前彩礼的变革
  • 第二节 婚礼仪式的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离婚自由与保守观念的博弈
  • 第一节 普通民众离婚自由观念与保守观念的交锋
  • 第二节 合法却不“合理”的干部离婚
  • 第三节 离婚自由与保护军婚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第4卷)
  • 绪论
  • 第一章 城市居民的恋爱观念及行为
  • 第一节 外部环境的变动
  • 第二节 前半期的恋爱观念与行为
  • 第三节 后半期的恋爱观念与行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知青群体的婚姻类型
  • 第一节 知青群体的婚恋管理
  • 第二节 知青婚姻的类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乡社会的婚姻自主性与择偶行为
  • 第一节 城市婚姻自主性
  • 第二节 农村婚姻自主性
  • 第三节 城乡择偶优势与劣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社会的婚姻支付与婚礼仪式
  • 第一节 婚姻支付及其意义
  • 第二节 婚礼仪式及其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离婚率及离婚类型
  • 第一节 离婚率的变动
  • 第二节 离婚的类型及成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引文献
  • 后记
  •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第5卷)
  • 绪论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产生的婚姻嬗变动因
  • 第一节 思想解放推动个人主义的勃兴
  • 第二节 民主与法治建设催生的个人自由
  •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孕育的个人自由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青年的自由恋爱新风尚
  • 第一节 80年代革命的恋爱观
  • 第二节 80年代恋爱新风的吹拂
  • 第三节 90年代青年恋爱自由度的提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个人主义主导的择偶观念和行为
  • 第一节 农村青年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 第二节 日趋自由的择偶方式
  • 第三节 爱情和物质交融的择偶标准
  • 第四节 防范婚姻风险的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会性转向个人性的婚姻礼仪
  • 第一节 彩礼功能从偿付向资助的转变
  • 第二节 婚礼功能的个人化转向
  • 第三节 国家的婚姻礼仪规范与个人的调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婚姻质量视野下的自由离婚
  • 第一节 资源匹配失衡引发的离婚
  • 第二节 离婚自由度提升的动因
  • 第三节 自由离婚的社会新风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法治与德治结合推动的婚姻秩序重塑
  • 第一节 婚姻秩序调节的乏力
  • 第二节 法律与道德:解决婚姻问题的大讨论
  • 第三节 婚姻秩序调节方式:法律与道德的交融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跋语一
  • 跋语二
  • 跋语三
  • 婚姻寄语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