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感受文学的魅力,汲取生命的力量。

内容简介

除了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家的人生轨迹,也是一部部跌宕的传奇。

从高密乡野的放牛娃到诺贝尔领奖台的莫言;漫天风雪独居山村写作的贾平凹;满身风雨归国创业的江南。

在光阴的碎隙中,史铁生和他的轮椅碾过地坛公园的秋叶;八月长安怀揣处女作,悄然穿行于未名湖畔的晨雾中;陈年喜在矿洞深处,把诗歌刻进炸药箱的木纹……

他们是余华、刘慈欣、迟子建、金宇澄、苏童、王安忆、孙甘露、易中天、蒋勋、余秋雨、残雪、刘震云、许知远、当年明月、张嘉佳、杨红樱、郑渊洁、叶嘉莹、汪国真、金庸、唐家三少、南派三叔、江南、马伯庸、郭敬明、韩寒、刘同、大冰、笛安、双雪涛、李娟、安妮宝贝、亦舒、蒋胜男……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作者群像
  • 主编说
  • 数星星
  • 一个问题与三个答案
  • 第一章 土地、创意,他们曾成为先锋
  • 莫言:不只是诺贝尔文学奖
  • 余华:人生就是出趟远门
  • 史铁生:命若琴弦
  • 刘慈欣:《三体》爆火后
  • 贾平凹:一脚踹破这潼关
  • 迟子建:谁能代表东北文学
  • 金宇澄:《繁花》背后
  • 苏童:大红灯笼高高挂
  • 王安忆:我不是一个原地踏步的人
  • 孙甘露:重回文坛之巅
  • 第二章 认知、思考,他们曾发出声音
  • 易中天:道路曲折我走不完
  • 蒋勋:蜗居陋室
  • 余秋雨:人生转过几次身
  • 残雪:人生何必诺奖
  • 第三章 世界、是非,他们曾云淡风轻
  •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 许知远:挨骂最多的文艺青年
  • 当年明月:成名始末
  • 张嘉佳:走,吃饭喝酒去
  • 杨红樱:塑造一代人的童年
  • 郑渊洁:退出作协
  • 第四章 诗歌、腔调,他们曾吟诵人生
  • 叶嘉莹:悠悠百年,赤子诗心
  • 陈年喜:炸开那座山
  • 汪国真:人民说你是诗人
  • 第五章 虚构、想象,他们曾缔造传奇
  • 金庸:谁都有一片江湖
  • 唐家三少:网文之王
  • 南派三叔:他还是回来了
  • 江南:逐渐“老贼”
  • 马伯庸:小人物最擅长刻画小人物
  • 第六章 年少、敢为,他们曾开辟阵地
  • 郭敬明:谁能缔造青春文学
  •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 刘同:不是“文艺青年”
  • 大冰:江湖再见
  • 笛安:打破标签
  • 双雪涛:砸掉铁饭碗之后
  • 李娟:天生的作家
  • 安妮宝贝:一个旅人走到新的边界
  • 第七章 风花、雪月,他们曾书写爱情
  • 亦舒:我在感情上浪费太多时间了
  • 八月长安:青春是座巨大的乌托邦
  • 蒋胜男:出圈背后,藏着六亿女性的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作家群像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066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八)新书 -《中国作家群像》(243)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新书的领域开始,随机选书进行刷书,第三十一本《中国作家群像》,感受文学的魅力,汲取生命的力量。除了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家的人生轨迹,也是一部部跌宕的传奇。从高密乡野的放牛娃到诺贝尔领奖台的莫言;漫天风雪独居山村写作的贾平凹;满身风雨归国创业的江南。在光阴的碎隙中,史铁生和他的轮椅碾过地坛公园的秋叶;八月长安怀揣处女作,悄然穿行于未名湖畔的晨雾中;陈年喜在矿洞深处,把诗歌刻进炸药箱的木纹......2、精彩内容:①莫言如果有士兵能在报刊发表文章就可以记功,刊物等级越高,相应的奖励表彰自然也会越高。当时的文坛随之涌现了一批军旅作家。小学都没毕业的莫言心动了。虽然早早辍学,但莫言自小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还因为没有书读,看完了一整本《新华字典》,几乎倒背如流。1987 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问世,先后斩获了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外奖项。而这部电影的版权正是 1986 年张艺谋花了一千六百元,从当时还在军艺进修班上课的莫言手中买来的。某种意义上,莫言成就了张艺谋,正是《红高粱》让张艺谋成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让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②余华正如书中所说:“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得选择,只有接受。” 从 “冷酷杀手”“潦草小狗” 及 “小清新的温情大师”,余华的每一个阶段仿佛都在蜕变。似乎没人能想到那个写尽人间疾苦的名作家,有一日会有如此小清新的作品,甚至有些网友还担心它会像某些鸡汤文。在余华读小学四年级时,全家搬进了医院的教职工宿舍,家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每隔几个晚上伴随余华入睡的是,各种悲惨和歇斯底里的哭声。生死诀别时是最痛苦不堪的。面对这种惨景,余华在后来回忆中写道:“我搬一把小凳坐在自己门口,看着他们一边哭一边互相安慰。有几次因为好奇我还走过去看看死人……”1992 年,《活着》出世,人性回归。余华在不断探索先锋道路时,终于意识到要脱离道德判断,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小说通过福贵的视角,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挥霍无度的富家少爷变成一个贫穷的农民,他的家人和朋友一个接一个地离他而去,只留他一人与老牛在暮色中慢慢消失。③余秋雨作为一个从浙江 “漂” 来的上海人,余秋雨似乎一直保持着上海男人特有的精致。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一身西装革履,发型整齐,眼神锐利,却能在镜头前不紧不慢地用抑扬顿挫的腔调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余秋雨的身上,你永远能看到学者的儒雅、文人的谈吐和表演家的派头,几种看似矛盾的气质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建起了我们熟悉的那个在 “文化苦旅” 中的身影。就像余秋雨自己说的:“熟悉也有毛病,容易失落初见时惊艳的兴奋,忘却粗线条的整体魅力。” 余秋雨带给我们的熟悉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几次 “大转身” 之后的结果。散文和小说,象征着文学的两个世界。小说的创作需要激情,需要想象力,需要一天一万字的豪迈,而散文则需要沉淀,需要思考,需要以一种冷僻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1.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2.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借我一生》)3.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文化苦旅》)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紫云文心

    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是一家优秀的图书策划和发行公司,公司以经济管理、成功励志、文化历史等为主要出版方向,兼引进版权、挖掘原创和原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