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4千字
字数
2011-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以传主黄永玉的生活和艺术活动为基本线索,叙述了他的求学和从事艺术道路的过程和经历。他是名门之后,是丹青圣手,是湘西奇人,是不老顽童,是画坛鬼才。作品中还结合传主的经历,表现出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令人感叹的爱情生活,以及他对艺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子
-
第一章 留在凤凰的童年
-
1、传奇的父母
-
2、逃学生涯
-
3、情迷漫画
-
第二章 流浪求知
-
1、集美中学
-
2、东南木刻会
-
3、为友报仇
-
4、浪迹闽赣
-
第三章 百年不变
-
1、小号诱人
-
2、顽强的爱情
-
3、千年夫妻
-
第四章 浪迹香江
-
1、如梦九华径
-
2、名人趣闻
-
3、游子回乡
-
第五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
1、初到北京
-
2、坎坷十年
-
第六章 海内知己
-
1、上海旧事
-
2、顽童与弘一法师
-
3、初会齐白石
-
4、从师徐悲鸿
-
5、结交张乐平
-
6、益友李可染
-
7、求教钱钟书
-
8、表叔沈从文
-
9、相识苗子与郁风
-
第七章 我辈岂是蓬蒿人
-
1、狂人黄永玉
-
2、真人黄永玉
-
3、鬼才黄永玉
-
4、地主黄永玉
-
5、博爱黄永玉
-
6、通达黄永玉
-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读《黄永玉传》
致敬黄永玉,一个可爱的老头,一个可敬的先生,嬉笑怒骂,畅快通达。一个战士,一个英雄,在故乡也在沙场。
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
今天看完了《画坛奇才:黄永玉》,之前写过一点看过的感悟,再写点其他的吧 在写之前,分享一句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很多前辈大佬验证过的 “先提升看书的速度,如果一天就看两页书,那就求求你别看了,别浪费时间。一定要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这个 “不求甚解” 是指先读完它,把读书的速度提起来,让自己读书有成就感,把每天的读书变成正能量反馈,加强神经回路,以后每天读书就有一个内啡肽奖励的刺激,看书就会越来越快”—— 尹烨 然后我用这个标准来反观自己,发现看书的速度是慢的,之前确实试过一目十行,但后来还是放弃了 这是增加大脑带宽的一种训练,也就是长期大量信息的摄入是一个基础重要的训练 好了聊一下书吧,整体还是单薄了一些,一个人的一生,七万多字就写完了,大体梳理了一下黄老的童年,求学,人际网络,流浪生涯… 童年时期普遍比较艰辛,尽管父母亲都算知识分子,尤其是对他影响更大一些的父亲,在美术和音乐上都做的不错 小学的求学体验非常糟糕,教员打人,脱了裤子打屁股,给他留下了一些阴影 想起了身边常看到的现象,父母催着孩子去读书,逼着孩子去补习 之前一个长辈点拨过,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学习是有挑战的,有难度的,但是呢,学到了东西,有成长,有反馈了,又是甜蜜的的,也就是要培养或者设计出一个学习成长的正反馈 更早一些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犹太人会在书上抹一点蜜糖,这样子书闻起来和舔起来是 “甜” 的 当然也有非常好的学习体验,黄老在外婆家,因误会离家 “推着一个木盆,用手划到荷叶中间,躲在那里,一躲就是两三个小时。开始进去时,该跑的都跑了,等我呆久了,那些青蛙、水蛇、蜻蜓又回来了。那时我还是个小孩,看到荷花不像君子们画的那种干干净净的荷花,那里面的泥苔、青蛙、水蛇、蜗牛全在一块的美妙不是普通人能感受到的。” 荷花也是黄老非常重要的素材,也别具一格 求学,因为学校环境恶劣,所以常逃学在外面闲逛,这到今天还是比较常见,会遇到很多逃学的人 被父亲觉察到了叫回家,后来转到福建读中学,留级留了五次 期间,小学转过一次学,学校有订几种漫画,他对漫画情有独钟,开始在课本上画漫画,还因当时的 “小先生” 制,开了一个漫画 “学院” 后很快解散 十二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本《漫画小事典》,这本书对他的启蒙非常重要 “这包罗万象的万宝全书教会我如何动手、如何构想,把身边的人物和事情变成漫画。我一边欣赏,一边模仿,找到了表达力量。学着把身边的事物纳入《漫画小事典》的模式里来,仿佛真感觉到是自己创作的东西。” 也通过这本书,让他开始了解到社会人生百态 随后父亲通过朋友的关系,把他送到了集美中学,在这里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依然不安分 “图书馆有六层楼,他基本上把里面的书从头到尾都翻了一遍” 在这里留了五次级 才华在这时候,已经开始初现,十四岁,加入东南木刻协会,发表了一些作品,逐渐有了一点名气 “当时学校延聘了一批优秀的美术老师,郭应麟、朱成淦、黄羲、许其骏、施游艺、吴廷标等都各有所长。” 也是在这里,学习练习木刻,泥塑,画画,水墨 这一时期,做了一些木刻作品,其中一个还拿到了一笔稿费 后来因打架,伤人严重,处罚 “留校察看”,这次经历,萌生了离开的想法,于是在十五六岁的年龄,与家里断了联系,浪迹天涯 黄老终其一生,都带着一点 “浪子” 的气质流浪的第一站,停留在了德化,在一家瓷器作坊做小工 在这里收了两个徒弟,一起潜心研究版画,处得非常融洽 流浪另外一站,泉州,加入了当地的战地服务剧团,在里面任美工,负责布景,海报等,这样子又可以潜心画画和木刻了 在剧团团长支持下,出了第一本集子,收录了他的 25 幅作品 剧团解散,又开始了流浪,被一对夫妇收留,在这里虽然待的时间不长,有机会涉猎了大量书籍,饱览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这一年,父亲去世流浪第三站,赣州,经介绍,加入了教育部戏剧教育二队 这时期,“就是吃饭、看书、睡觉、逛街、打猎、吹号,除此之外,黄永玉可以一门心思地扑在绘画与木刻上。” 然后到了信丰,因之前认识的人在这做民众教育馆馆长,他获得一个美术主任的职位 在这里结识了相伴一生的人张梅溪,她出自大户人家,酷爱艺术和文学 最开始每次张梅溪路过,他都把在中学时学会的本领吹小号吹起来欢迎她 而黄老给夫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 “他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很用功,经常刻木刻,为着一幅木刻,他可以一夜不睡” 正式决定在一起是看中了一块木刻板,但是呢没钱 后来张梅溪买来送给了他,张梅溪的父亲知道了他们的恋情还提到 “你嫁给他,没饭吃的时候,在街上讨饭,一个人吹号,一个人唱歌。” 苦劝无果后,限制了她出门,伤心的黄老再次踏上离开的路,到了上饶,在报馆找了份差事 一次接到电话,是张梅溪打来的,朋友借了她一条金链子卖了筹了路费来上饶 在去见张梅溪的路上,因路途遥远,他中途在客栈睡了一宿,晚上拿鸡毛御寒 他们再次看见彼此,黄老头上全是鸡毛,后来结婚,多年来,一路风雨,他们相携走过,不离不弃。 黄老为妻子写了一些诗,后来经历批 dou,一家人被赶到了狭窄的一个屋子,光线差,环境潮湿,夫人病倒了,请医生看了也不见好,黄老灵机一动 “在房子墙上画了一个两米多宽的大窗子,窗外是绚丽的花草,还有明亮的太阳,顿时满屋生辉。” 生活还在继续,随着社会变幻,黄老去到了香港 “黄永玉一家靠刻木刻、画速写、写点散文之类投稿过日子。” 在香港结识了很多名人,矛盾,藏克家,郭沫若夫妇等 在 1948 年,黄老在香港大学举办了人生第一个画展 1951 年,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青年木刻家的名声渐渐传开了 1953 年,收到表叔沈从文的信,一家人回到了北京,供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在这里结识了徐悲鸿,并接受指教 “第一次认识到了绘画世界中的 “明暗交接线”、“三面五调子”…… 尤其是 “反光”,让黄永玉很着迷” 经人引荐,结识了齐白石,并帮他制作了一幅版画 又学了完整的水墨套印技法,在云南和东北写生,采风 “ 在云南路南县额勺依地区,他以撒尼族少女为原型,取材于一个凄美的民间故事,创作了名作《阿诗玛》。” 表叔沈从文赠予他三条人生经验 “一,充满爱心去对待人民和土地;二,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往前走,莫欣赏摔倒的地方耽误事,莫停下来哀叹;三,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 这时候沈从文也经历着人生低谷,历尽磨难,后来就经历了 “十年”,期间遇到 “猫头鹰” 公案,也作了一些画,写了一些幽默风趣的故事 人际来来往,在泉州时和弘一法师有一次偶遇和一次谈话,他们聊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 还给他介绍了一些有趣的人 和齐白石老人有多次来往,还帮齐白石老先生做木刻像,然后拓印了三张,齐老看过后说 “蛮像咧” 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徐悲鸿先生要求所有讲师教授画一幅素描,徐悲鸿亲自指点了他们,并帮他改过一幅素描作品,聊了很多家常 超级偶像张乐平,早些年重要的启蒙《漫画小事典》编著者之一就是张乐平,而且张还是漫画角色 “三毛” 之幅 十多岁的时候,黄老尝试画一些人像,父亲翻着一些漫画册子,给他讲 “你画方伯伯像是像,但神气不够。你看看人家张乐平的三毛和周围的那些人,一个是一个的动作,神气、表情,各有各的样子。不能只是像” 后来追随了张乐平先生的足迹,在赣州相遇,一次见张乐平先生不断把画稿丢垃圾篓,黄老说 “其实张张都好,不必重画的” 张乐平回 “侬勿可以那能讲!做事体要做透,做到自家呒话讲!勿要等人家讲出来才改,记住啦杭!” 在赣州,他们常有来往,后来黄老还帮张乐平先生用泥做了一个可以挂墙上的漫画人像,还涂了色,涂了有点发亮的鸡蛋清 忘年交李可染 “半夜里,当工作告一段落,黄永玉准备回到卧室。走出门外,见李可染仍然在伏案练字,是真的照着碑帖一字一字地练,往往使他十分动容” 和钱钟书曾住过一个院子,黄老曾向钱钟书先生求教过一个典故的出处,在《大英百科全书》里面找到 “钱钟书的生活其实相当简单,一进门,一家三口都在看书,全是近视眼” 与表叔沈从文,多年来,他提得最多,而且语气最为恭敬的只有他表叔沈从文 直到 1946 年,黄老还叫黄永裕 “沈从文对他说:“你这个名字像是个卖布的,我给你改一个吧。” 黄永玉说:“好。”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黄永玉” 黄老在香港住了六年,期间和沈从文通信从来没有断过 “当沈从文给黄永玉写信希望他回国发展、为国效力的时候,黄永玉毅然作出了回国决定。” 这里算收尾了,简略的梳理了一下黄老的一些故事,浪子这一点,有一些共鸣,之前几年一直在 “流浪”,其实已经有点喜欢这样的感觉 还有我们会发现,黄老因为自己就非常刻苦有才华,所以在人生路上遇到不少人相助 就如他说的 “我不是‘虚怀若谷’,也不是‘兼容并包’,是‘饿’,一种实实在在的‘饿’。只要是能解馋的,我都吃” 最后附上黄老先生的遗嘱 “待我离去以后,火化…… 不取回骨灰,我希望我的骨灰化作肥料。任何人不得办理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