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4千字
字数
200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分析俄罗斯诗歌艺术。
内容简介
作者用美学批评结合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点面结合,融微观于宏观,从俄罗斯这个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诗歌大国的发展中捕捉其民族性和形放性两个显著特点,从众多诗人中选译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三大民族诗人作为经典研究的对象,并从20世纪俄罗斯诗歌大破闭关自守的两次勃兴作为热点研究的课题,从而大致勾画出20世纪俄诗大转折的轨迹,又紧紧抓住俄罗斯民族诗歌标志性成就予以深放。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生命的微笑,自由的号角 ——普希金诗歌艺术研究
- 俄罗斯诗空不落的太阳 ——普希金的生平与创作
- 自相矛盾与和谐一致 ——普希金诗美探奥
- 超越时空的心灵教师 ——普希金抒情诗解读杂谈
- 俄诗“黄金时代”的两颗巨星 ——普希金与莱蒙托夫
- “黄金时代”与“白银时代”的两大民族诗人 ——普希金与叶赛宁
- 诗的小说,小说的诗 ——浅论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 诗思大于文思 ——再论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 第二部分 用忧情酿成的诗美 ——莱蒙托夫诗歌艺术研究
- “没有奋争,人生便寂寞难忍” ——莱蒙托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 莱蒙托夫诗情的主旋律:忧伤、忧患、忧愤
- 试论莱蒙托夫诗的意象结构
- 真善美的悲剧链及其审美空间 ——论长诗《恶魔》
- 用忧情酿成的诗美 ——抒情诗解读八例
- 在资料的海洋中探寻诗人“个性的奥秘” ——评《莱蒙托夫百科全书》
- 第三部分 悠悠的愁,深深的爱 ——叶赛宁诗歌艺术研究
- 忧国忧天的诗杰叶赛宁
- 思想矛盾和艺术魅力 ——浅论叶赛宁的人品和诗品
- 浅论叶赛宁的艺术风格
- 情与美的交响乐 ——叶赛宁的乡村诗
- 幻境构奇思,真景寓深情 ——试析组诗《波斯抒情》的艺术特色
- 自然的人化,情思的物化 ——试析《狗之歌》的艺术特色
- 千彩诗笔绘百感 ——试析《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的艺术剖析
- 情到深处伴愧疚 ——叶赛宁抒情诗《给母亲的信》赏析
- 叶赛宁之争 ——20世纪苏联叶赛宁评价综述
- 叶赛宁与中国古典诗歌
- 第四部分 20世纪俄罗斯诗歌的两次勃兴 ——“白银时代”和50—80年代苏联时期诗歌艺术研究
- 多元互补、万紫千红的“白银时代” ——20世纪俄诗的第一次勃兴
- 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海拾贝 ——判断句叠用所释放的诗能
- 沧海风云图,扭转乾坤情 ——试析《海燕》的艺术特色
- 特立独行的无产阶级革命诗圣马雅可夫斯基
- 时代的“弃儿”,历史的骄子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和命运
- 在瞬间感受中捕捉永恒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如是观
- 有形中的无限 ——帕斯捷尔纳克《诗的定义》赏析
- 命运·个性·风格 ——20世纪俄语诗坛女杰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
- 怀国咏土,语短情长 ——阿赫玛托娃抒情诗《故土》解读
- 千年万里两心通 ——阿赫玛托娃与李清照的才华与命运
- 旅华第一俄侨诗人涅斯梅洛夫
- 苏联五六十年代的诗歌 ——20世纪俄诗的第二次勃兴
- 20世纪下半叶的俄诗三大流派
- 梅热拉伊蒂斯和他的诗集《人》
- 索科洛夫的诗歌创作
- 新时期苏中诗美流向
- 探新·反思·“回归”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诗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 新时期苏中诗中“人”的意识的勃兴
- 附录: 俄中诗苑中的两株奇葩 ——丘特切夫与陆游的爱情绝唱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