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本套装精选了关于中国文化、宗教、学术、伦理、教育、历史、绘画、文学、风俗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本套装共20册,分别为: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阐述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勖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佛教研究史》收录作者二十余篇有关佛教及佛教与西域、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一些佛学名篇的说解的文章,对中国的佛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讲述了明朝末年至中华民国初年(1623~1923)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史。
《中国伦理学史》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
《中国教育史》分期介绍了上自唐虞下迄民国我国各时期的教育概况、教育制度、教育家及其学说,共65章。
《清朝全史(上下册)》是一部全面论述清朝历史的学术著作。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下册)》总结了文学观念的历史进步,将文学分为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及说唱民间文学,基本确立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中国俗文学史》以最简练扼要的语言,论述了民间口传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在民俗中的影响和流传存在的价值。
《中国画学全史》是作者的一部力作,全书以史为主线,从概况、画迹、画家、画论四个方面分实用、礼教、宗教化、文学化四期详尽介绍了中国历代的绘画。
《中国小说史》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小说产生的历史渊源作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以先秦、魏晋、隋唐、宋元、明代、清朝等几个年代为重点,最晚写到民国。
《中国风俗史(外一种)》是晚清学者所写的第一部以全国范围为研究视域的中国风俗史。
《中华二千年史(全四册)》20世纪中叶,顾颉刚点评当时史学,以为此前近百年通史撰述“很少能达到理想地步”。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收入了1920至1927年间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撰著的章回小说考证或序文。
《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文化史,系统地叙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互相关系及特点;下编为政治史,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
目录
- 中国文化史(上)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中国文化史名家评论
- 弁言
- 绪论
- 第一编 上古文化史
- 第一章 中国人种之起源
-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
- 第三章 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 第五章 文字之兴
- 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国
- 第七章 衣裳之治
- 第八章 治历授时
- 第九章 唐虞之让国
- 第十章 治水之功
-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 第十三章 忠孝之兴
- 第十四章 洪范与五行
- 第十五章 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 第十七章 传疑之制度
-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兴
- 第十九章 周之礼制
- 第一节 国土之区划
- 第二节 官吏之职掌
- 第三节 乡遂之自治
- 第四节 授田之制(附兵制)
- 第五节 市肆门关之政
- 第六节 王朝之教育
- 第七节 城郭道路宫室之制
- 第八节 衣服饮食医药之制
- 第九节 礼俗
- 第十节 乐舞
- 第十一节 王朝与诸侯之关系
- 第十二节 结论
- 第二十章 文字与学术
- 第二十一章 共和与民权
-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变迁
- 第二十三章 学术之分裂
- 第二十四章 老子与管子
- 第二十五章 孔子
- 第二十六章 孔门弟子
-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变迁
- 第二十八章 诸子之学
- 第二十九章 秦之统一
-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 第三十一章 汉代内外之开辟
- 第三十二章 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艺之进步
- 第二编 中古文化史
- 第一章 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 第二章 佛教入中国之初期
- 第三章 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 第四章 南北之对峙
- 第五章 清谈与讲学
- 第六章 选举与世族
- 第七章 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 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
- 第九章 佛教之盛兴
- 第十章 佛教之反动
- 中国文化史(下)
- 版权信息
- 第二编 中古文化史
- 第十一章 隋唐之统一及开拓
- 第十二章 隋唐之制度
- 第十三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 第十四章 工商进步之特征
- 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
- 第十六章 唐宋间社会之变迁
- 第十七章 雕板印书之盛兴
- 第十八章 宋儒之学
- 第十九章 政党政治
- 第二十章 辽夏金之文化
- 第二十一章 蒙古之文化
- 第二十二章 宋元之学校及书院
- 第二十三章 宋元间之文物
- 第二十四章 河流漕运及水利
- 第二十五章 明儒之学
- 第二十六章 明之文物
- 第三编 近世文化史
- 第一章 元明时海上之交通
- 第二章 西教之东来
- 第三章 明季之腐败及满清之勃兴
- 第四章 西方学术之输入
- 第五章 清代之开拓
- 第六章 满清之制度
- 第七章 清初诸儒之思想
- 第八章 康乾诸帝之于文化
- 第九章 学校教育
- 第十章 考证学派
- 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与鸦片之祸
- 第十二章 内治之腐败及白莲发捻之乱
- 第十三章 外患与变法
- 第十四章 译书与游学
- 第十五章 机械之兴
- 第十六章 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
- 第十七章 法制之变迁
- 第十八章 经济之变迁
- 第十九章 最近之文化
- 中国佛教研究史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附录 佛教大事表
- 佛教之初输入
- 一
- 附录一 汉明求法说辨伪
- 附录二 《四十二章经》辨伪
- 二
- 印度佛教概观
- 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 附录 说无我
- 佛教与西域
- 又佛教与西域
- 中国印度之交通
- 印度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 翻译文学与佛典
- 一 佛教输入以前之古代翻译文学
- 二 佛典翻译界之代表人物
- 三 翻译所据原本及译场组织
- 四 翻译文体之讨论
- 五 译学进步之影
- 六 翻译文学之影响于一般文学
- 佛典之翻译
- 一
- 附录 佛教典籍谱录考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 一 本论之价值及传译源流
- 二 二十部之叙述
- 三 考证及批评
- 说《四阿含》
- 一 《阿含》与五百结集
- 二 《阿含》在彼土之传授
- 三 《阿含》传译源流
- 四 《阿含》研究之必要及其方法
- 说《六足》、《发智》
- 一 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 二 说《六足》
- 三 说《发智》
- 说《大毗婆沙》
- 一 《大毗婆沙》之结集
- 附录 结集《婆沙》异说订讹四则
- 二 《大毗婆沙》内容略说
- 三 《大毗婆沙》之传译
- 四 《毗婆沙》研究复活之希望
- 读《修行道地经》
- 《那先比丘经》书后
-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 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
- 附录一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 附录二 佛教心理学浅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附录三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
- 一
- 二
- 三
- 附录四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一 反动与先驱
- 二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
- 三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
- 四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
- 五 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
- 六 清代经学之建设
- 七 两畸儒
- 八 清初史学之建设
- 九 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
- 十 实践实用主义
- 十一 科学之曙光
- 十二 清初学海波澜余录
- 一 方密之 附:黄扶孟
- 二 陈乾初
- 三 潘用微
- 四 费燕峰
- 五 唐铸万、胡石庄 附:易堂九子
- 六 刘继庄
- 七 毛西河
- 八 吕晚村、戴南山
- 十三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
- 一 经学
- 二 小学及音韵学
- 十四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
- 三 校注先秦子书及其他古籍
- 四 辨伪书
- 五 辑佚书
- 十五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
- 六 史学
- 七 方志学
- 八 地理学
- 九 谱牒学
- 十六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
- 十 历算学及其他科学
- 十一 乐曲学
- 中国伦理学史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甲辑 中国伦理学史
- 序例
- 绪论
- 第一期 先秦创始时代
- 第一章 总论
- 第二章 唐虞三代伦理思想之萌芽
- 第三章 孔子
- 第四章 子思
- 第五章 孟子
- 第六章 荀子
- 第七章 老子
- 第八章 庄子
- 第九章 许行
- 第十章 墨子
- 第十一章 管子
- 第十二章 商君
- 第十三章 韩非子
- 第一期结论
- 第二期 汉唐继承时代
-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淮南子
- 第三章 董仲舒
- 第四章 扬雄
- 第五章 王充
- 第六章 清谈家之人生观
- 第七章 韩愈
- 第八章 李翱
- 第二期结论
- 第三期 宋明理学时代
-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王荆公
- 第三章 邵康节
- 第四章 周濂溪
- 第五章 张横渠
- 第六章 程明道
- 第七章 程伊川
- 第八章 程门大弟子
- 第九章 朱晦庵
- 第十章 陆象山
- 第十一章 杨慈湖
- 第十二章 王阳明
- 第三期结论
- 附录
- 戴东原学说
- 黄梨洲学说
- 俞理初学说
- 乙辑 中学修身教科书
- 例言
- 上篇
- 第一章 修己
- 第二章 家族
- 第三章 社会
- 第四章 国家
- 第五章 职业
- 下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良心论
- 第三章 理想论
- 第四章 本务论
- 第五章 德论
- 第六章 结论
- 丙辑 伦理学原理
- 伦理学原理序
- 序论
- 本论
- 导言关乎纯理学及心理学者
- 第一章 善恶正鹄论与形式论之见解
- 第二章 至善快乐论与势力论之见解
- 第三章 厌世主义
- 第四章 害及恶
- 第五章 义务及良心
- 第六章 利己主义及利他主义
- 第七章 道德及幸福
- 第八章 道德与宗教之关系
- 第九章 意志之自由
- 西洋伦理学家小传
- 中国教育史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编前语
-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
-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 (前3500—前1123)
-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
- 第一期 西周 (前1122—前771)
-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
- 第四章 后人附会之西周教育制度
- 第二期 东周 (前770—前222)
-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
-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
- 第一期 秦汉 (前221—前219)
-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
-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
- 第九章 两汉学风
-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 (220—588)
-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
-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
-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
-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 (589—959)
- 第十六章 隋唐之国力与士气
- 第十七章 隋唐学风
-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
- 第一期 宋 (960—1276)
-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学风及学派
-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二期 元 (1277—1367)
-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国之政治经济与教育
-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三期 明 (1368—1643)
-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国瓦解与汉族主权恢复
- 第三十章 明代学风之三变
-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五编 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
- 第一期 清 (1644—1911)
- 第三十五章 清帝国之政治与教育
-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学风之复古
-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一)
-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二)
-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三)
- 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四)
-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 第一期 自英法联军至中日之战 (1862—1894)
- 第四十二章 社会之变迁与新教育之产生
-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趋势及种类
-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
-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压迫与新教育之勃兴
-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与宗旨
-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
- 第四十七章 学校制度及实施
- 第四十八章 学部成立后学堂教育之推进
- 第四十九章 留学教育
-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 第三期 自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 (1912—1918)
- 第五十一章 民国成立后七年内之教育背景与教育
-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与宗旨
-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
- 第五十四章 小学教育之改制
-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实际情形
- 第四期 自五四运动至三一八惨案 (1919—1926)
-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运动
- 第五十七章 教学法之进步
-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
- 第五十九章 三种教育之运动
- 第六十章 结论
- 第五期 自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现今 (1927—1934)
- 第六十一章 国民革命与教育
- 第六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 第六十三章 国民政府之教育制度
- 第六十四章 现今教育之趋势
- 第六十五章 中国教育今后之出路
- 清朝全史
- 版权信息
- 清朝全史(上)
- 出版说明
- 著译者简介
-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明代对于满洲之策略
- 第三章 女真种族之迁徙
- 第四章 女真叛服之大略
- 第五章 马市问题
- 第六章 明与女真之交涉
- 第七章 清朝之先祖
- 甲 俄朵里城之地位及满洲之国号
- 乙 清朝祖先之世系
- 丙 宁古塔贝勒之分住地
- 丁 景祖及显祖之死
- 第八章 奴儿哈赤勃兴于建州
- 甲 幼时之经历及复仇
- 乙 诸部之合并
- 丙 与明国之交涉
- 丁 内政
- 第九章 金汗国之创业
- 甲 开战之事由
- 乙 萨尔浒山战役
- 第十章 明国之内政紊乱
- 第十一章 夺取明国之辽东
- 第十二章 太祖死于疮痍
- 第十三章 第一次朝鲜战役及其经过
- 甲 太宗之出兵朝鲜
- 乙 和约以后之情形
- 第十四章 太宗伐明
- 第十五章 金国诸王之不和
- 第十六章 内蒙古之合并
- 第十七章 汉人之来归
- 第十八章 太宗改国号
- 第十九章 国史编纂及文馆之设立
- 第二十章 第二次朝鲜战役及其历史
- 第二十一章 与明国之对战
- 第二十二章 闯贼李自成
- 第二十三章 太宗之死及皇位承继
- 第二十四章 明国亡于流贼
- 第二十五章 北京迁都
- 第二十六章 明人恢复事业之悉败(上)
- 第二十七章 明人恢复事业之悉败(下)
- 第二十八章 明末清初时日本之位置
- 第二十九章 睿亲王之死
- 第三十章 三藩之平定
- 第三十一章 台湾入清领
- 第三十二章 创业期之财政
- 第三十三章 康熙大帝
- 第三十四章 清俄关系之始
- 第三十五章 外蒙古之并合
- 第三十六章 喇嘛教之利用
- 第三十七章 西洋文明东渐
- 第三十八章 外人传道事业之失败
- 第三十九章 康熙朝之庶绩
- 第四十章 雍正帝禁抑宗室
- 第四十一章 颠覆清朝之思想
- 第四十二章 满汉思想之调和
- 第四十三章 雍正帝及其政绩
- 第四十四章 清俄通商及恰克图条约
- 第四十五章 扩大外藩及治藩事业
- (一)承认西藏及达赖
- (二)青海蒙古之略定
- (三)与准噶尔汗之战事
- (四)平定准噶尔
- (五)驻藏大臣及活佛掣签
- (六)平定回部
- (七)缅甸之服屈
- (八)安南黎氏之册封与阮朝之创立
- (九)两属之琉球
- (十)廓尔喀之归服
- (十一)土尔扈特之来归
- (十二)苗疆之剿治
- (十三)金川之平定
- (十四)外藩政策及对于理藩事业之批评
- 第四十六章 盛运期之财政
- 清朝全史(下)
- 第四十七章 文运大兴编纂《四库全书》
- 第四十八章 乾隆帝及其政绩
- 第四十九章 嘉庆时之民乱
- 第五十章 八旗生计渐穷
- 第五十一章 内外发生叛乱
- 甲 通谋宫廷之会党
- 乙 红苗之乱不靖
- 丙 清人与番人之战争
- 第五十二章 新疆回教徒之骚乱
- 第五十三章 西南最初与外国关系
- 第五十四章 乾隆帝与英大使马加特尼卿
- 第五十五章 广东外国商馆与公行
- 第五十六章 拿皮楼及其对等权之主张
- 第五十七章 英国之沉默政略及其放弃
- 第五十八章 鸦片问题
- 第五十九章 钦差大臣林则徐及其政策
- 第六十章 鸦片战争及其经过
- 第六十一章 学风诗文绘画及戏曲小说之变迁
- 第六十二章 太平军之大起
- 第六十三章 曾国藩起湘军
- 第六十四章 太平军乱中之上海
- 第六十五章 平定太平军
- 第六十六章 对于曾国藩之评论
- 第六十七章 平定捻党
- 第六十八章 满洲之封禁破除
- 第六十九章 英法联军入北京
- 第七十章 同治中兴
- 甲 化除满汉畛域
- 乙 清室之内讧
- 第七十一章 黑龙江之割让
- 第七十二章 清国衰弱之影响与日本之关系
- 第七十三章 对外思想之不变
- 第七十四章 日本全权大使副岛种臣之来聘
- 第七十五章 回教徒之扰乱
- 甲 云南之回教徒及其扰乱
- 乙 陕甘之回教徒及其骚乱
- 第七十六章 雅克布白克之叛乱
- 第七十七章 伊犁事件
- 第七十八章 丧失安南之宗主权及其影响
- 第七十九章 清日初期之关系
- 第八十章 西藏问题之发生
- 第八十一章 教案之频起
- 第八十二章 清日俄三国之朝鲜角逐
- 第八十三章 革新及革命
- 第八十四章 宣统帝退位
- 附录一 太平党之扬子江日记
- 附录二 国际大事年表
-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自序
- 例言
- 绪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上卷 古代文学
- 第一章 古代文学鸟瞰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三章 最古的记载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四章 诗经与楚辞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五章 先秦的散文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六章 秦与汉初文学
- 一
- 二
- 三
- 第七章 辞赋时代
- 一
- 二
- 三
- 第八章 五言诗的产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九章 汉代的历史家与哲学家
- 一
- 二
- 三
- 第十章 建安时代
- 一
- 二
- 三
- 第十一章 魏与西晋的诗人
- 一
- 二
- 三
- 第十二章 玄谈与其反响
- 一
- 二
- 三
- 中卷 中世文学
- 第十三章 中世文学鸟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十四章 南渡及宋的诗人们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十五章 佛教文学的输入
- 一
- 二
- 第十六章 新乐府辞
- 一
- 二
- 三
- 第十七章 齐梁诗人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十八章 批评文学的发端
- 一
- 二
- 第十九章 故事集与笑谈集
- 一
- 二
- 第二十章 六朝的辞赋
- 一
- 第二十一章 六朝的散文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二十二章 北朝的文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二十三章 隋及唐初文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二十四章 律诗的起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二十五章 开元天宝时代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二十六章 杜 甫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二十七章 韩愈与白居易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二十八章 古文运动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二十九章 传奇文的兴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三十章 李商隐与温庭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第三十一章 词的起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三十二章 五代文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三十三章 变文的出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三十四章 西昆体及其反动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三十五章 北宋词人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下)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中卷 中世文学
- 第三十六章 江西诗派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三十七章 古文运动的第二幕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三十八章 鼓子词与诸宫调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三十九章 话本的产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四十章 戏文的起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四十一章 南宋词人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四十二章 南宋诗人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四十三章 批评文学的复活
- 一
- 二
- 三
- 第四十四章 南宋散文与语录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四十五章 辽金文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四十六章 杂剧的鼎盛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第四十七章 戏文的进展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四十八章 讲史与英雄传奇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四十九章 散曲作家们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五十章 元及明初的诗词
- 一
- 二
- 第五十一章 元及明初的散文
- 一
- 第五十二章 明初的戏曲作家们
- 一
- 二
- 三
- 第五十三章 散曲的进展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五十四章 批评文学的进展
- 一
- 二
- 第五十五章 拟古运动的发生
- 一
- 二
- 三
- 下卷 近代文学
- 第五十六章 近代文学鸟瞰
- 一
- 二
- 三
- 第五十七章 昆腔的起来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五十八章 沈璟与汤显祖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五十九章 南杂剧的出现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六十章 长篇小说的进展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六十一章 拟古运动第二期
- 一
- 二
- 第六十二章 公安派与竟陵派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六十三章 嘉隆后的散曲作家们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六十四章 阮大铖与李玉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中国俗文学史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何谓“俗文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二章 古代的歌谣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三章 汉代的俗文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四章 六朝的民歌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五章 唐代的民间歌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六章 变文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第七章 宋金的“杂剧”词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八章 鼓子词与诸宫调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第九章 元代的散曲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第十章 明代的民歌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十一章 宝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十二章 弹词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十三章 鼓词与子弟书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十四章 清代的民歌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中国画学全史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
- 自序
- 第一篇 实用时期
- 第一章 画之起源与成立
- 第一节 画之起源
- 第二节 画之成立
- 第二篇 礼教时期
- 第二章 夏商周秦之画学
- 第三节 图画应用与三代政教
- 第四节 周秦间之画家
- 第三章 汉之画学
- 第五节 概况
- 第六节 画迹
- 第七节 画家
- 第八节 画论
- 第三篇 宗教化时期
- 第四章 魏晋之画学
- 第九节 概况
- 第十节 画迹
- 第十一节 画家
- 第十二节 画论
- 第五章 南北朝之画学
- 第十三节 概况
- 第十四节 画迹
- 第十五节 画家
- 第十六节 画论
- 第六章 隋之画学
- 第十七节 概况
- 第十八节 画迹
- 第十九节 画家
- 第二十节 画论
- 第七章 唐之画学
- 第二十一节 概况
- 第二十二节 画迹
- 第二十三节 画家
- 第二十四节 画论
- 第八章 五代之画学
- 第二十五节 概况
- 第二十六节 画迹
- 第二十七节 画家
- 第二十八节 画论
- 第四篇 文学化时期
- 第九章 宋之画学
- 第二十九节 概况
- 第三十节 画迹
- 第三十一节 画家
- 第三十二节 画论
- 第十章 元之画学
- 第三十三节 概况
- 第三十四节 画迹
- 第三十五节 画家
- 第三十六节 画论
- 第十一章 明之画学
- 第三十七节 概况
- 第三十八节 画迹
- 第三十九节 画家
- 第四十节 画论
- 第十二章 清之画学
- 第四十一节 概况
- 第四十二节 画迹
- 第四十三节 画家
- 第四十四节 画论
- 附录一 历代关于画学之著述
- 附录二 历代各地画家百分比例表
- 附录三 历代各种绘画盛衰比例表
- 附录四 现近画家传略
- 中国小说史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序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小说与社会
-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轮廓
- (一)中国原始社会
- (二)中国氏族社会
- (三)中国奴隶社会
- (四)中国封建社会
- (五)中国资本主义社会
- 第三节 中国小说之演变
- 第二章 东周以前至秦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神话
- (一)中国神话的起源
- 第二节 中国多含神话之书
- (一)《山海经》
- (二)《穆天子传》
- (三)《楚辞》
- 第三节 历史家所录先秦小说
- 第三章 汉魏六朝
- 第一节 汉代神仙故事的起来
- (一)《伊尹说》
- (二)《鬻子说》
- (三)《青史子》
- (四)《师旷》
- (五)《虞初周说》
- (六)《百家》
- 第二节 今所见汉人小说
- (一)《汉武故事》
- (二)郭宪《汉武洞冥记》
- (三)东方朔
- (四)西王母与东王公
- 第三节 六朝鬼神志怪书
- (一)产生鬼神志怪书的时代背景
- 第四节 文士之传神怪
- (一)魏文帝《列异传》
- (二)张华《博物志》
- (三)干宝《搜神记》
- (四)王嘉《拾遗记》
- (五)陶潜《搜神后记》
- (六)刘敬叔《异苑》
- (七)刘义庆《幽明记》
- (八)吴均《续齐谐记》
- 第五节 佛教徒怎样利用鬼神志怪书
- (一)《宣验记》
- (二)《冥祥记》
- (三)《冤魂志》
- (四)《旌异记》
- 第六节 笑话集与清言集
- (一)《笑林》
- (二)《解颐》
- (三)《启颜录》
- 第七节 由《语林》到《世说》俗说与小说
- 第四章 隋唐
- 第一节 唐始有意为小说
- 第二节 唐代产生小说的新环境
- 第三节 传奇小说三大类
- (一)神怪
- (二)恋爱
- (三)豪侠
- 第五章 宋元
- 第一节 诨词小说所由起概述
- 第二节 《太平广记》及志怪书
- 第三节 宋之传奇
- (一)《太真外传》及《绿珠传》
- (二)《赵飞燕外传》
- (三)《谭意歌传》
- (四)《大业拾遗记》
- (五)《开河记》
- (六)《迷楼记》
- (七)《海山记》下
- (八)《梅妃传》
- (九)《李师师传》
- 第四节 说话发达的社会背景及其家数
- 第五节 话本
- (一)《京本通俗小说》
- (二)《古今小说》
- (三)《大唐三藏取经记》
- (四)《西游记》
- 第六节 讲史书
- (一)《梁公九谏》
- (二)《武王伐纣书》
- (三)《七国春秋后集》
- (四)《秦并六国平话》
- (五)《前汉书续集》
- (六)《三国志平话》
- (七)《五代史平话》
- (八)《宣和遗事》
- 第七节 南宋话本已打好活文学的基础
- 第六章 明代
- 第一节 明代的四大奇书
- (一)《三国志演义》
- (二)《水浒传》 ——《忠义水浒全书》
- (三)《西游记全传》
- (四)《金瓶梅词话》
- 第二节 明代的神魔小说
- (一)《四游记》
- (二)《三宝太监下西洋记》
- 第三节 明代的拟宋人小说及其后来选本
- (一)《三言》
- (二)《喻世明言》
- (三)《警世通言》
- (四)《醒世恒言》
- (五)《拍案惊奇》二刻
- (六)《今古奇观》及《西湖二集》等
- 第七章 清朝
- 第一节 清代的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 第二节 清代的讽刺小说
- (一)《儒林外史》
- 第三节 清代的人情小说
- (一)《红楼梦》
- 第四节 以小说见才学者
- (一)《野叟曝言》
- (二)《燕山外史》
- (三)《镜花缘》
- 第五节 清之狭邪小说
- (一)《品花宝鉴》
- (二)《花月痕》
- (三)《青楼梦》
- (四)《海上花》
- 第六节 清代的侠义小说及公案
- (一)《儿女英雄传》
- (二)《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及《小五义》正续
- (三)《施公案》及《彭公案》
- 第七节 清末之谴责小说
- (一)《官场现形记》
- (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三)《老残游记》
- (四)《孽海花》
- 第八章 民国
- 第一节 新文学的前驱与发展
- 第二节 新文学运动的几大团体
- (一)《新青年》 ——《语丝》——未名社
- (二)文学研究会 ——《现代评论》
- (三)创造社 ——《洪水》
- 第三节 新文学运动期间的翻译文学
- 第四节 新文学运动期间的创作小说
- (一)新文学创作第一期
- (二)新文学创作第二期
- 第五节 新文学运动的变迁和演进
- (一)“五卅”以后的文坛
- (二)革命文学的论战
- (三)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 第六节 现代新文学运动的动向
- (一)最新的文艺论战的意义
- (二)新文学发展的新趋向
- (三)国防文学运动的三原则
- 本书参考书目
- 中国风俗史(外一种)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上编 中国风俗史
- 序例
- 第一编 浑朴时代
- 第一章 黄帝以前
- 第二章 黄帝至夏商
- 第三章 周初至周之中叶
- 第二编 驳杂时代
- 第一章 春秋战国
- 第二章 两汉
- 第三编 浮靡时代(浊乱时代)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
- 第二章 唐
- 第三章 五代
- 第四编 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
- 第一章 宋
- 第二章 辽金元
- 第三章 明
- 下编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叙
- 例言
- 卷一 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
- 上古无父时代
- 卷二 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
- 伏羲有父时代之始
- 神农
- 黄帝时代
- 卷三 五帝时社会状况
- 五帝时代
- 卷四 三代以来首服
- 卷五 身服
- 卷六 足服
- 卷七 饮食
- 卷八 周时车马
- 车马部(一)
- 卷九 汉以来车马
- 车马部(二)
- 卷十 屋室取暖附、灶附
- 卷十一 灯烛
- 卷十二 城廓
- 卷十三 都城街衢
- 卷十四 都城市肆
- 卷十五 闾里
- 卷十六 祠祭
- 卷十七 学校
- 卷十八 农田
- 卷十九 嫁娶出妻礼节,再嫁妻妾当夕次叙附
- 卷二十 丧事
- 卷二十一 葬
- 卷二十二 坟墓
- 卷二十三 坐席床榻椅子附
- 卷二十四 拜跪
- 卷二十五 讼狱
- 卷二十六 笔墨纸砚之沿革
- 卷二十七 迷信 禁忌
- 卷二十八 厕溷 便旋
- 卷二十九 取水 取火 取材木
- 卷三十 官吏休沐今曰放假 佩印 受杖 多虱
- 卷三十一 古贵贱之观察
- 卷三十二 历代物价
- 卷三十三 历代称呼
- 卷三十四 奴婢佣赁
- 卷三十五 治病 傩疫
- 卷三十六 赋税 力役 户籍
- 卷三十七 行旅
- 卷三十八 兵事
- 卷三十九 岁时伏腊
- 卷四十 各种游戏
- 卷四十一 家庭状况
- 卷四十二 社会杂事杂物
- 卷四十三 平民仕进
- 卷四十四 妓
- 中华二千年史
- 版权信息
- 中华二千年史(一)
- 叙录
- 卷一 秦汉三国
- 秦
- 秦汉之际
- 汉
- 新
- 东汉
- 三国
- 两汉三国之社会
- 卷二 两晋及南北朝
- 晋及十六国
- 南北朝
- 两晋南北朝制度
- 两晋及南北朝之社会
- 中华二千年史(二)
- 卷三 隋唐五代
- 隋
- 隋唐之际
- 唐
- 五代十国
- 卷四 宋辽金夏元
- 宋辽金夏元
- 宋辽金元之社会
- 中华二千年史(三)
- 卷五 明清上
- 明
- 清
- 中华二千年史(四)
- 卷五 明清上
- 清
- 明清两代社会生活
-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第一篇 《水浒传》考证
- 《水浒传》考证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水浒传》后考
- 附录 “致语”考
- 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
- 一 《水浒》版本出现的小史
- 二 十年来关于《水浒传》演变的考证
- 三 我的意见
- 四 论百二十回本
- 《水浒续集两种》序
- 一
- 二
- 三
- 第二篇 《红楼梦》考证
- 《红楼梦》考证(改定稿)
- 一
- 二
- 附记
-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
-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
- 一 残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 二 脂砚斋与曹雪芹
- 三 秦可卿之死
- 四 《红楼梦》的“凡例”
- 五 脂本与戚本
- 六 脂本的文字胜于各本
- 七 从脂本里推论曹雪芹未完之书
- 跋《红楼梦考证》
- 一
- 二
- 附录 《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
- 第三篇 《西游记》考证
- 《西游记》考证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附录 读《〈西游记〉考证》
- 后记一
- 后记二
- 第四篇 《三国志演义》考证
- 《三国志演义》序
- 第五篇 《三侠五义》考证
- 《三侠五义》序
- 一 包公的传说
- 二 李宸妃的故事
- 三 《三侠五义》与《七侠五义》
- 第六篇 《官场现形记》考证
- 《官场现形记》序
- 第七篇 《儿女英雄传》考证
- 《儿女英雄传》序
- 第八篇 《海上花列传》考证
- 《海上花列传》序
- 一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
- 二 替作者辩诬
- 三 《海上奇书》
- 四 《海上花》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
- 第九篇 《镜花缘》考证
- 《镜花缘》的引论
- 一 李汝珍
- 二 李汝珍的音韵学
- 三 李汝珍的人品
- 四 《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书
- 关于《镜花缘》的通信
- 附录一 孙佳讯先生回信
- 附录二 《镜花缘》补考
- 第十篇 《老残游记》考证
- 《老残游记》序
- 一 作者刘鄂的小传
- 二 《老残游记》里的思想
- 三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 四 尾声
- 第十一篇 《醒世姻缘传》考证
- 《醒世姻缘传》考证
- 一 我的假设
- 二 内证
- 三 第一次证实
- 四 孙楷第先生的证据
- 五 《聊斋》的白话韵文的发现
- 六 从《聊斋》的白话曲词里证明《醒世姻缘》的作者
- 七 余论
- 后记一
- 后记二
- 附录一 柳泉蒲先生墓表
- 附录二 跋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
- 吕著中国通史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绪论
- 上编 中国文化史
- 第一章 婚姻
- 第二章 族制
- 第三章 政体
- 第四章 阶级
- 第五章 财产
- 第六章 官制
- 第七章 选举
- 第八章 赋税
- 第九章 兵制
- 第十章 刑法
- 第十一章 实业
- 第十二章 货币
- 第十三章 衣食
- 第十四章 住行
- 第十五章 教育
- 第十六章 语文
- 第十七章 学术
- 第十八章 宗教
- 下编 中国政治史
-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