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立足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对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进行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弗拉基米尔可谓意大利的“中国通”,他认为,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失策,给日本入侵朝鲜提供了外交上的把柄。

同时,日本在军事装备和技能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变革远远超过了中国,从而为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书最早出版于1896年,可以说是早集中介绍甲午战争历史的西方图书之一。

尽管本书对日本不乏赞许之处,更没有揭露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烧杀行径,但是却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可以看出日本为了准备侵华战争,是如何利用所谓的国际公法来取得西方国家的默许,从而步步使中国陷入外交上的孤立。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我的读者们
  • 导言
  • 第一部分 有关朝鲜问题的历史
  • 第一章 三国历史关系的梗概
  • 忽必烈大汗舰队
  •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
  • 第二章 朝鲜近代历史梗概
  • 第三章 战争爆发前的突发事件
  • 刺杀金玉均
  • 东学党
  • 中国陆军
  • 中国海军
  • 日本陆军
  • 日本海军
  • 第二部分 朝鲜战役
  • 第一章 战争爆发
  • 日军攻占朝鲜王宫
  • 丰岛海战
  • 第二章 第一次军事行动
  • 牙山之战
  • 宣战
  • 亚瑟港和威海卫前的海军示威
  • 第三章 平壤之战
  • 初步叙述
  • 混成旅的行动
  • 朔宁支队的行动
  • 主力师团的行动
  • 元山支队的行动
  • 平壤和中国军队
  • 第四章 进攻平壤
  • 混成旅
  • 朔宁支队和元山支队
  • 主力部队
  • 中国军队撤退和平壤陷落
  • 第三部分 中国会战
  • 第一章 海洋岛海战
  • 第二章 第一军入侵中国
  • 渡过鸭绿江
  • 第五师团的行动
  • 第三师团的行动
  • 第三章 摄政王之剑半岛之战
  • 第二军登陆
  • 攻占金州和大连湾
  • 攻占亚瑟港
  • 第四章 第一军在满洲
  • 第五师团或第一军的右翼
  • 第三师团或第一军的左翼
  • 第五章 第二军的前进
  • 第六章 威海卫之战
  • 第七章 第一个议和使团
  • 第八章 满洲战斗的继续
  • 第九章 第二个议和使团
  • 结尾
  • 附录
  • 附录A 日使大鸟劝韩廷厘治纲目
  • 附录B 开战前中日政府有关朝鲜问题的信件
  • 第一号
  • 第二号
  • 第三号
  • 第四号
  • 第五号
  • 第六号
  • 第七号
  • 第八号
  • 第九号
  • 附录C 高升号毁灭幸存者之陈述
  • 汉纳根大尉关于高升号商船被日本军舰击沉之证言
  • 沉没的高升号的大副证言
  • 高升号船长高惠悌之证明
  • 附录D 两国宣战诏书
  • 日本宣战诏书
  • 中国宣战诏书
  • 附录E 关于在上海引渡两名日本人之报告
  • 附录F 伊东祐亨和丁将军往来之书信
  • 信件1:伊东祐亨致丁将军
  • 信件1:丁将军致伊东祐亨
  • 信件2:伊东祐亨复丁将军
  • 信件2:丁将军复伊东中将
  • 信件3:伊东祐亨致北洋水师总督书
  • 附录G 威海卫投降协定
  • 附录H 牛道台(昶昞)与伊东往来之书信
  • 牛昶昞与伊东往来之书信一
  • 牛昶昞与伊东往来之书信二
  • 附录I 广岛和平会议
  • 译文一
  • 译文二
  • 译文三
  • 译文四 备忘录
  • 译文五
  • 译文六
  • 译文七
  • 译文八 备忘录
  • 译文九
  • 附录J 停战条款
  • 附录K 和平条约之文件
  • 和平条约日本首次之草稿
  • 中国之回复
  • 中国被要求明确表达之提案
  • 中国拟改和约底稿
  • 日本对于拟改和约之建议和降低要求之回复
  • 日本之最后通牒
  • 中国最后抗议和请求
  • 日本之最后答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