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社会文化角度深入研究六朝骈文的产生、发展,以及与政治、礼制等活动的关系,创新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研究了骈文在六朝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承载的内容和运用的场合,与当时政治活动、典章制度、礼仪形式等的关系。从文学与社会交叉的角度,探索骈文与六朝社会文化的互动。本书的主要观点:第一,汉魏六朝骈文的产生与发展,以及骈文逐步成为文章写作主流局面的形成,与汉魏六朝以来的社会转型、文化生态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第二,制度、礼制、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促成了骈文文体和文本的生成。第三,骈文既是文学作品,更是实用文,是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典章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是士人扮演社会角色的重要工具。第四,六朝骈文中很多因政治活动的需要而产生,产生后其本身也成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起到政治操作作用或是舆论导向作用。六朝骈文是社会政治生活审美化的体现,而其审美的形式也赋予了政治活动美学魅力。因政治需求为实现政治意图的书写目的,也影响了骈文的形式。本书以文体或文类为切入点,从内容题材的角度,探讨骈文与六朝社会生活的关系。分别从改朝换代的禅让政治,朝廷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在任官员的弹劾以及皇室的饰终之礼等出发,对这些活动中使用的骈文的内容和文体形式进行解剖,发掘其文体生成和运用中隐藏着的政治礼制功能和权力意志。本书还对六朝骈体公文代笔拟写现象和六朝骈文典型作家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与同类著作相比,本书创新性明显。目前已出版的关于六朝骈文的著作,均是单纯的文学和审美性研究,或侧重于对骈文艺术形式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探讨,或勾勒骈文在六朝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重要作家作品,都很少关注骈文写作与六朝社会生活的关系。本书则特别重视六朝骈文承载的社会文化内容和社会功能,把骈文发展放在六朝社会文化变迁中来考察。研究六朝骈文的写作动因、运用场合和传播接受途径,将六朝骈文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文人生存状态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骈文作为一个时代人们社会活动和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来审视。从骈文写作的角度解剖一个时代士人活动的社会场景、美学心理,进而揭示了骈文形成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六朝骈文与六朝社会关系综论
  • 第一节 六朝骈文与六朝社会文化
  • 一、六朝骈文的发展历程
  • 二、六朝骈文与六朝社会文化发展
  • 第二节 六朝骈文与六朝社会政治活动
  • 一、政治运作的审美性追求与骈文书写
  • 二、作为政治行为的骈文书写
  • 第二章 骈体九锡文和劝进文与六朝易代政治
  • 第一节 九锡文生成的礼制和政治原因
  • 一、九锡礼与九锡文的生成
  • 二、政治功能对九锡文文体的影响
  • 第二节 六朝骈体九锡文的文体定式
  • 一、潘勖《册魏公九锡文》的定体之功
  • 二、九锡文的文本体制
  • 三、叙事性与夸张性并存的文本表现特征
  • 第三节 骈体劝进文的政治和文学意义
  • 第三章 骈体荐举文与汉魏六朝举荐制度
  • 第一节 荐举文书写与人才观念的变化
  • 一、察举征辟制下的荐举文写作
  • 二、朝廷选官标准与荐举文书写
  • 三、制度风气之变与荐举文书写
  • 第二节 才性品鉴与玄学思潮影响下的荐举文书写
  • 一、才性品鉴之风与荐举文
  • 二、玄学思潮与荐举文
  • 第三节 六朝骈体荐贤表的文本形态
  • 一、表是六朝荐举文的主要文体
  • 二、骈体荐贤表的行文结构
  • 三、荐贤表疏的艺术风格
  • 第四章 弹劾文与汉魏六朝政治弹劾制度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弹劾文的内容与性质
  • 一、弹劾文的流传状况
  • 二、弹劾文的篇目内容和文体性质
  • 第二节 汉魏六朝弹劾文的生成
  • 一、弹劾行为转化为弹劾文本的过程
  • 二、弹劾文产生的制度动因
  • 三、弹劾文产生的社会条件
  • 第三节 汉魏六朝弹劾文的运作程序
  • 一、弹劾文的写作
  • 二、弹劾文的流转
  • 三、弹劾文的功效
  • 第四节 汉魏六朝弹劾文的文本形态
  • 一、弹劾文的行文体制
  • 二、弹劾文的语言风貌
  • 三、弹劾文的表现特征
  • 第五章 骈体哀策文书写与六朝政治和礼制
  • 第一节 六朝骈体哀策文的发展面貌
  • 一、哀策文的流传情况
  • 二、哀策文的写作分期
  • 第二节 六朝骈体哀策文的形成因素与礼仪应用
  • 一、礼俗文化与哀策的文体生成
  • 二、哀策文的礼文性质
  • 三、政治功用与哀策文体的礼仪性
  • 三、政治因素与哀策文体的演变
  • 第三节 六朝骈体哀策文的文本形态
  • 一、骈体哀策文的行文结构
  • 二、骈体哀策文的行文风格
  • 第六章 公文代拟现象与汉魏六朝社会政治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公文代拟的历史发展
  • 一、公文代拟溯源
  • 二、代拟公文的书写状况
  • 三、公文代拟者的身份变化
  • 四、公文代拟者代拟行为的变化
  • 五、代拟者与被代者关系的变化
  • 第二节 汉魏六朝公文代拟的形成原因
  • 一、官制变化的促进
  • 二、政治活动的需要
  • 三、南朝宗王出镇制度造成的幕府公文代拟
  • 四、公文观念的独立带来公文代拟行为的独立
  • 五、对公文形式美的追求带来公文代拟范围的扩大
  • 第三节 汉魏六朝公文代拟主体意识的表达
  • 一、身份转换与政治观点表达的关系
  • 二、代拟者的文人身份增强公文文学色彩
  • 第七章 任昉骈文书写与其社会政治生活
  • 第一节 任昉的骈文书写与其仕履交游
  • 第二节 任昉骈文的书写内容与其社会政治活动
  • 一、代拟为他人立言
  • 二、奏弹文嫉恶如仇
  • 三、序状为当世名人立传
  • 第三节 任昉骈文使事用典的社会文化语境
  • 一、任昉骈文用典特征
  • 二、任昉骈文用典的文化语境
  • 第八章 陆倕骈文书写与其社会政治活动
  • 第一节 陆倕的骈文书写与其仕履交游
  • 一、骈文写作与仕履经历密切相关
  • 二、交游是陆倕政治生涯重要活动
  • 第二节 陆倕骈体章表教启与社会政治活动
  • 一、陆倕骈体章表与其政治活动的关系
  • 二、陆倕骈体教启与其政治活动的关系
  • 第三节 作为国家大制作的陆倕骈体铭文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