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整体形象的国民素养之书,全景式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传奇。

本书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郁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它史料丰富、例证翔实、叙述简洁、笔墨精湛,从远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节 “文明”界说
  • 第二节 “中国”与“中华”
  •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生态状况
  • 第四节 中华文明的特质
  • 第一章 创榛辟莽——从人猿揖别到夏禹传子
  • 第一节 元谋人、北京人:中华文明史的首轮主角
  • 第二节 农业革命
  • 第三节 父权兴起
  • 第四节 精神之花初放
  • 第五节 原始宗教
  • 第二章 文明初兴——夏、商、西周
  • 第一节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第二节 青铜时代
  • 第三节 甲骨文与金文
  • 第四节 巫、史、祝、卜
  • 第五节 崇帝尚鬼与敬天法祖
  • 第六节 宗法建构与制礼作乐
  • 第三章 多元私学——春秋、战国
  • 第一节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私门”
  • 第二节 士的崛起
  • 第三节 诸子争鸣·和而不同
  • 第四节 文化域分
  • 第五节 重民轻神与民贵君轻
  • 第六节 元典的订定与发扬
  • 第四章 一统整合——秦、汉
  • 第一节 “一天下”与书同文、行同伦
  • 第二节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 第三节 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 第四节 边患·长城·丝路
  • 第五节 佛教东来与道教创立
  • 第六节 天算·地学·医学·司南·造纸术
  • 第七节 宏阔的文史创作
  • 第五章 乱世裂变——三国、两晋、南北朝
  • 第一节 社会动荡与名教危机
  • 第二节 玄学·清谈
  • 第三节 文学自觉
  • 第四节 佛教华化与道教融会儒佛
  • 第五节 汉胡大交会
  • 第六章 盛代强音——隋、唐
  • 第一节 两都营建与运河开凿
  • 第二节 贞观之治
  • 第三节 三教共弘
  • 第四节 科举制度
  • 第五节 律诗极致与书画尽美
  • 第六节 古文运动与史学成就
  • 第七节 吸纳异域与泽被东西
  • 第七章 精致内敛——五代、两宋
  • 第一节 集权与右文
  • 第二节 学校与书院
  • 第三节 儒学复兴与理学建构
  • 第四节 宋词与文士雅趣
  • 第五节 市井风采
  • 第六节 科技华章
  • 第七节 文运南移
  • 第八章 朔方冲击——辽、西夏、金、元
  • 第一节 汉人的退守与游牧人的攻势
  • 第二节 征服者被征服
  • 第三节 大哉乾元
  • 第四节 杂剧与科技
  • 第九章 垂暮新变——明至清中叶
  • 第一节 专制文网
  • 第二节 八股·心学·异端
  •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非君思潮
  • 第四节 “下西洋”与“海禁”
  • 第五节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 第六节 学术集成
  • 第七节 小说丰收
  • 第十章 转型时代——清末至五四运动
  • 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
  • 第二节 近代文教设施
  • 第三节 新知识分子
  • 第四节 体用之辨
  • 第五节 从“维新”到“革命”
  • 第六节 习俗转化
  • 第七节 “德、赛两先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族复兴的底气就在这本书里

    关于文明,先贤们早在《周易》就已经写下定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牛在田间耕作,意味着农业生产在进行,天下亦随之进入文明时代。今天我想和你聊一聊我们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这个题目有点大,那还是用书作为切入点吧 —— 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所谓文明,冯天瑜在这本书中说:文明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人类让技术体系成为文明大厦的物质基石,让价值体系凝聚成为文明的精神内核。再通过文明的制度将二者连接、融合。这或许说得太抽象了,在我的理解,文明就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固有的价值形态化合而成的产物。推荐这本著作的原因是因为它不似一般的历史类书籍那样罗列史实,而是 “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郁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 士,撑起中华三千年文明的阶层士,在殷商、西周时期属于贵族当中最低的等级,再往下就是平民和奴隶,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由卿大夫封予食地。但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他们手中的食地已经无法保障生存需要,于是,这些 “士” 们慢慢放下了贵族的架子,逐渐下沉。老子、孔子都属于这一类,前者做过图书管理员,而后者则担任过委吏,也就是会计。同时,下层的平民通过 “积文学,正身行” 而上升到了士的阶层。渐渐的,“士” 成为了知识阶层的通称。对于这样的社会变动,冯天瑜评价说,使士人从沉重的宗法枷锁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再像巫史那样全然依附于王室,而赢得了相对的人格独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就如孟子所言,士阶层一旦没有了身份的羁绊和自身经济地位的限制,他们可以拥有 “以天下为己任” 这样坚定执着的志向。站到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士的阶层拥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个阶层不仅仅只有儒家,墨翟和他的弟子们也会拿起武器,出智尽力,一同参加宋国保卫战;主张无为,“逃虚空” 的道家庄周,也有着 “应帝王” 的种种设计;法家就更不必说,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他们直接参与了国家的管理,甚至策划整个国家的改革。时势造英雄,春秋战国如此混乱的时代却造就了如此璀璨的星河,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学家、辩论家、医学家、天文家、诗人…… 这些在青史留名的 “士” 们正静静地躺在星河之中,供后人瞻仰。后续的千年文明,也是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弘扬,在这条殇殇中国文明的大河之中,“士” 阶层成为了这条河的主流,也挑起了中华文明的大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诀中华文明,这一支位于东亚大陆的文明在坎坷跌宕中延绵生发,始终未曾中绝,成为了世界史上 “连续性文明” 的典范。这就是中华文明强悍生命力,五千年,经历了多少次外族的入侵,却一直存续着。正应验了尼采的那句话: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的高潮。那些在建立起政权的外族,最开始竭力维护被摇撼的游牧文化的根基,入迁内地的胡人表现出强烈的 “扬胡抑汉” 倾向,胡人被尊称为国人,在社会各个方面享受特权。我们现在用的 “汉子” 一词,在当时却成为对汉族人的恶称。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考证:“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 不过,这样的状态持续没多久,在先进汉文化的包围下,胡人的终究是放弃了徒劳的抵抗,最终免不了被纳入汉化的轨道。即使到千百年之后,女真、蒙元、满清,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外族人,他们犹如被黑洞吸引的物质,义无反顾地融合进了这个文明。而在 “万邦来朝” 的唐代,中华文明则是以博大的胸怀,如 “长鲸汲百川” 一般吸收着异域外族的文化。鉴于隋唐统治者的胡人血统,在胡气的浸染之下,此时的中华文化的气质上拥有了原来细腻的农耕文化所没有的豪气,乃有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的胸襟和气度。包容、兼收并蓄,这就是中华文明久久不息的秘诀!烂熟阶段的中华古典文明明朝到清朝的 1840 年,这个时期被作者称之为中华古典文明的烂熟时期。一方面中华文明在此期间集其大成,而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中华文明也已成熟之极,颓势显现,新变正在潜滋暗长,方死方生的交汇成为了这个阶段的特别状貌。确实,此时的中华文明就如一颗秋后熟透的果实,臻于完美的同时,内部已慢慢产生了腐烂。最为典型的,就是文字狱。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编制文网,对文人的威胁、恐吓逐步成为了常态。作者说:明清两代编织的文网之密,搜求之细,惩办之酷,为前代所未见。就因为自己做过和尚,朱元璋就把大臣献给他贺表中与 “贼”、“僧” 发音相近的文字,一概当做对自己的隐喻、嘲讽,而给他们加以 “犯上罪”、“大不敬罪”,并施以严刑重典。到了清代,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同时 “文字狱” 更是进入了常态化,自顺治皇帝入关后,基本上每一任皇帝都会兴起不同程度的文字狱,这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黑暗、血腥的一页,也被鲁迅先生抨击为 “脍炙人口的虐政”。余秋雨说过,我们正在庆幸中华文明延绵千年而未曾断绝,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沉重的过度积累,好事在这里变成了坏事。文明的高度化,一定程度上给了这个民族的高度自信,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盲目的自信。统治者沉浸在 “天朝上国” 的迷幻之中,在 15 世纪、16 世纪之交,当西方人热衷于世界性地理大发现的时候,这个国度即使拥有着当时事无其匹的航海技术和规模,也只是用来作为 “宣威海外” 的一种方式而已。物极必反,或许盛极的中华古典文明应该有些改变,但是此时的中华文明却没有了包容和吸收外来文明的气度,只充满着颓废和腐败气息。由此,这个伟大的文明,渐渐地开始落伍于西方。中华五千年文明像一条长河,流到每个时代,每一时代的人们都会注入自己的文化创造。今天,我们的文化又回到了包容、兼收并蓄的正常轨道,重新发出生命的能量。这文明底蕴又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强盛加持力量。如今我们离 “中国梦” 的实现越来越近了,没有人会怀疑中华民族的崛起,因为她拥有独特的基因,就是背后这浩浩荡荡的五千年文明!这五千年的文明,让身处其中的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或许就是民族崛起的自信!

      1
      1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