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没有对内容进行更多的修改,主要改动了两个部分:一是增加了平等保护原则的内容。它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与物权法定原则、一物一权原则和公示公信原则相对应。平等保护原则是物权法的灵魂,没有平等保护原则,就没有现在的进步意义。二是重写了第三章中关于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分析评论,把这个比较抽象、比较理论性的部分写得更为准确和容易被接受。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编审委员会
  • 内容简介
  • 总序
  • 序言
  • 第五版编写说明
  • 编写说明
  • 第一章 物权法概述
  • 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 一、物权法的概念
  • 二、物权法的调整对象
  • 第二节 物权法的性质和特征
  • 一、物权法的性质
  • 二、物权法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 一、物权法基本原则概述
  • 二、平等保护原则
  • 三、物权法定原则
  • 四、一物一权原则
  • 五、公示公信原则
  • 第二章 物权概述
  •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 一、物权的概念
  • 二、物权的法律特征
  • 第二节 物权法律关系
  • 一、物权法律关系主体
  • 二、物权法律关系内容
  • 三、物权法律关系客体
  • 第三节 物权的效力
  • 一、物权的排他效力
  • 二、物权的优先效力
  • 三、物权的追及效力
  • 四、物上请求权
  • 第四节 物权的分类
  • 一、自物权与他物权
  • 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 三、主物权与从物权
  • 四、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 第五节 物权的保护
  • 一、物权保护的意义和形式
  • 二、物权本身的保护方法
  • 三、债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
  • 四、物权保护方法与诉讼时效
  • 第三章 物权变动
  • 第一节 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
  • 一、物权变动概说
  • 二、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
  • 三、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
  • 第二节 不动产登记
  • 一、不动产登记的意义和性质
  • 二、登记的类型
  • 三、不动产登记的效力
  • 第三节 动产交付
  • 一、动产交付的概念
  • 二、动产交付的具体形态
  • 第四章 所有权
  • 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
  • 一、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关系及其社会作用
  • 三、所有权的权能
  • 第二节 所有权的取得、行使和消灭
  • 一、所有权的取得
  • 二、所有权的行使
  • 三、所有权的消灭
  • 第三节 所有权的主要形式
  • 一、国家所有权
  • 二、集体所有权
  • 三、私人所有权
  • 第五章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述
  •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历史发展
  • 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性质
  • 四、建筑物区分所有法律关系
  • 五、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构成条件
  • 第二节 专有权
  • 一、专有权的概念和性质
  • 二、专有部分
  • 三、专有权人的权利义务
  • 第三节 共有权
  • 一、共有权概述
  • 二、共用部分
  • 三、业主的权利义务
  • 四、共用部分中的专用部分
  • 第四节 管理权
  • 一、管理权概述
  • 二、管理权的内容
  • 三、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
  • 第六章 相邻关系
  • 第一节 相邻关系概述
  •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基本种类
  • 一、相邻用水、排水关系
  • 二、相邻土地通行、利用关系
  • 三、相邻地界关系
  • 四、建筑物通风、采光、通道
  • 五、相邻环保关系
  • 六、相邻防险关系
  • 第三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 一、处理相邻关系的意义
  • 二、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 第七章 共有权
  • 第一节 共有权概述
  • 一、共有权的概念及特征
  • 二、共有权的分类
  • 三、共有法律关系的发生和消灭
  • 四、共有财产的分割
  • 第二节 按份共有
  • 一、按份共有概述
  • 二、按份共有的产生
  • 三、按份共有的应有部分
  • 四、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 五、按份共有外部关系
  • 六、按份共有关系终止和共有物分割
  • 第三节 共同共有
  • 一、共同共有概述
  • 二、共同共有的发生
  • 三、共同共有的权利义务关系
  • 四、共同共有关系的终止和共有物分割
  • 第四节 准共有
  • 一、准共有概述
  • 二、准共有的发生及其效力
  • 三、准共有的终止及分割
  • 第八章 用益物权及特许物权
  • 第一节 用益物权概述
  •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和意义
  • 二、用益物权的体系和一般规则
  •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用益物权功能,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 第二节 特许物权概述
  • 一、特许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特许物权的性质和地位
  • 第三节 特许物权的种类及其内容
  • 一、海域使用权
  • 二、采矿权
  • 三、取水权
  • 四、渔业权
  • 第九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
  •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述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
  • 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
  •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
  •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 二、土地所有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基于特定事由而消灭
  •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依照物权消灭的一般事由而消灭
  • 第十章 地上权
  • 第一节 地上权概述
  • 一、地上权的概念和我国现行地上权
  • 二、我国地上权的特点及体系
  •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
  •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
  •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
  •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变动
  • 五、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所有权的关系
  • 六、乡村建设用地使用权
  • 第三节 分层地上权
  • 一、分层地上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分层地上权的设定
  • 三、分层地上权的效力及其消灭
  •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
  •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
  •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
  • 第十一章 地役权
  • 第一节 地役权概述
  • 一、地役权的概念和沿革
  • 二、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关系
  • 三、地役权的种类
  • 第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和内容
  • 一、地役权的取得
  • 二、地役权的内容
  • 第三节 地役权的消灭及其后果
  • 一、地役权消灭的原因
  • 二、地役权消灭的后果
  • 第十二章 担保物权概述
  •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一般问题
  • 一、担保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担保物权的法律属性
  • 三、担保物权与用益物权的区别
  • 四、担保物权的产生原因及社会功能
  • 五、担保物权的类型
  •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则
  • 一、担保物权的设立
  • 二、担保物权的效力范围
  • 三、担保物权的消灭原因
  • 第十三章 抵押权
  • 第一节 抵押权与抵押财产
  • 一、抵押权
  • 二、抵押财产
  •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和登记
  • 一、抵押权的取得
  • 二、抵押权登记
  •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
  • 一、抵押权对担保债权的效力
  • 二、抵押权对抵押财产的效力
  • 三、抵押权对抵押权人的效力
  • 四、抵押权对抵押人的效力
  • 五、抵押权对其他权利的效力
  • 第四节 特殊抵押
  • 一、共同抵押权
  • 二、浮动抵押
  • 三、最高额抵押权
  • 第五节 抵押权的实现
  • 一、抵押权实现的概念及程序
  • 二、抵押权实现的方法与变价款的分配
  • 第十四章 质权
  • 第一节 质权概述
  • 一、质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质权的分类
  • 三、质权的属性
  • 第二节 动产质权
  • 一、动产质权的概念与特征
  • 二、动产质权的取得
  • 三、动产质权的效力
  • 四、动产质权的实现和消灭
  • 五、最高额质权
  • 第三节 权利质权
  • 一、权利质权的概念与特征
  • 二、权利质权的设定
  • 三、权利质权的效力
  • 四、权利质权的实现
  • 第十五章 留置权
  • 第一节 留置权概述
  • 一、留置权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 二、留置权与其他权利的联系与区别
  • 第二节 留置权的成立要件
  • 一、留置权成立要件概述
  • 二、留置权成立的积极要件
  • 三、留置权成立的消极要件
  • 四、留置权的继受取得
  •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
  • 一、留置权的一般效力范围
  • 二、留置权对留置权人的效力
  • 三、留置权对债务人的效力
  • 四、对其他担保物权的效力
  • 五、留置权的实现
  • 第四节 留置权的消灭原因
  • 一、留置权消灭原因概述
  • 二、留置权因物权消灭的共同原因而消灭
  • 三、留置权因担保物权消灭的共同原因而消灭
  • 四、留置权消灭的特别原因
  • 第十六章 非典型担保物权
  • 第一节 优先权
  • 一、优先权概述
  • 二、优先权的类型
  • 三、优先权的效力
  • 第二节 所有权保留
  • 一、所有权保留概述
  • 二、所有权保留的成立和登记
  • 三、所有权保留的效力
  • 四、当事人破产
  • 第三节 让与担保
  • 一、让与担保概述
  • 二、让与担保的设定
  • 三、让与担保的效力
  • 四、让与担保的实行和消灭
  • 第四节 后让与担保
  • 一、后让与担保的性质与效力
  • 二、后让与担保的概念和特征
  • 三、后让与担保的基本规则
  • 四、《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规定的法律适用规则
  • 第十七章 占有
  • 第一节 占有概述
  • 一、占有的概念和特征
  • 二、占有的性质
  • 三、占有的功能
  • 第二节 占有的成立和分类
  • 一、占有的成立
  • 二、占有的分类
  • 第三节 占有的取得、变更和消灭
  • 一、占有的取得
  • 二、占有的变更
  • 三、占有的消灭
  • 第四节 占有的效力和保护
  • 一、占有的效力
  • 二、占有的保护
  • 第五节 准占有
  • 一、准占有的概念
  • 二、准占有的构成要件
  • 三、准占有的效力及消灭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法律的进步、法治的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一方面,现实社会关系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法律的进步、变迁提供动力,提供社会的土壤。另一方面,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的发展,直接推动法律进步的进程。同时,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则是实现法治国理想的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发展、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等几个攸关法律进步的重要环节中,法学教育无疑处于核心的、基础的地位。中国法学教育过去二十多年所走过的历程令人激动,所取得的成就也足资我们自豪。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 21 世纪,我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和更灿烂的前景。“建设世界一流法学教育”,任重道远。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