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

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序
  • 前言
  • 第1部分 报告:小小白日梦
  • 第2部分 奠定基础:预先推定的意识
  • 第3部分 过渡:镜中的愿望图像 (橱窗陈列品、童话、旅行、电影、戏剧舞台)
  • 恩斯特·布洛赫年谱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恩斯特・布洛赫被誉为二战后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本书《希望的哲学》渗透了西方左翼西方精神的主要内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不仅百科全书式地描述了人类的希望思想和希望图景,而且全面系统地扩展和丰富了 20 世纪唯物主义思想;他的希望哲学把人道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象征性地表达了人类渴望摆脱贫困、压迫和剥削的梦,也表达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更人性的世界的可能性。反映了乌托邦从希望到现实的过程。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把人道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象征性地表达了人类渴望摆脱贫困、压迫和剥削的梦,也表达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更人性的世界的可能性。人类希望的过程,就是把乌托邦理想变成人人平等幸福的过程。我们一步步走向通往希望的大陆上。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