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成为职业女性,你将面对同工不同酬和职场天花板;选择回归家庭?你将面对隐形剥削和不平等的家庭地位——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往往没有选择。

内容简介

她们曾经是律师、会计师、教师、设计师、记者、医生、出版商、学者……有着高额的薪水和远大的职业前景,终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全职家庭主妇。

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沙尼向我们揭示了性别平等口号和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间的巨大落差:自主选择的背后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幸福的表象之下则是深深的愤怒和失望。《回归家庭》希望能够倾听这些女性的心声,并以此为起点,帮助她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迟来的、真正的平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特权阶级的全职妈妈与英国当代父权制的再建构
  • 前言与致谢
  • 引言
  • 亲身经历与文化再现的关联
  • 研究高学历全职妈妈的经历
  • 本书采访的女士和男士
  • 妇女经历与媒体和政策再现对比
  • 全书概览
  • 第一部分 回归家庭:被迫的选择
  • 第1章 选择与自信文化 vs. 有害的工作文化
  • 选择理念和自信文化
  • 有害的工作文化
  • 第2章 平衡型女人 vs. 不平等家庭
  • 迪希特的平衡型女人
  • 斯劳特的平衡型女人和政策话语中的工作生活平衡论
  • 不平等的家庭
  • 兜了一圈,回到迪希特的平衡型女人
  • 第二部分 回归家庭:选择的后果
  • 第3章 甜心妈咪 vs. 家庭CEO
  • 媒体和政策话语中的全职妈妈
  • 全职妈妈的亲身经历
  • 第4章 偏离常规的母亲 vs. 被禁锢的妻子
  • 母职的私人表述
  • 母职的公共表述
  • 妻职的私人表述
  • 掩饰策略:家庭迷思、遁词与计划
  • 无私忘我(Selfless)=失去自我(Self, Less)
  • 第三部分 回归何处?压抑的渴望
  • 第5章 妈妈企业家 vs. 模糊的渴望
  • 工作与自我,模糊的未来
  • 零工经济和妈妈企业家的新奥秘
  • 妇女与零工经济的选择性亲和
  • 模糊的渴望
  • 零工经济和妈妈企业家的假象
  • 第6章 自然的改变 vs. 无形的枷锁
  • 渴望改变却无能为力
  • 大众女性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赋权与赋能
  • 进入妇女的想象: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吸引力
  • 另一条道路:愤怒与赋能
  • 结论 拒绝耐心等待
  • 复古型主妇?
  • 新自由主义女性幻想的残酷乐观
  • 跑个步,掐灭欲望
  • 为“讲清楚”创造制度性条件
  • 容许抱怨
  • 附录
  • 附录一 受访者的主要特征
  • 附录二 媒体和政策再现列表
  • 媒体再现
  • 政策再现
  • 附录三 研究方法
  • 招募受访者
  • 受访者样本
  • 采访的进行
  • 采访资料的分析
  • 媒体和政策再现样本
  • 媒体和政策再现的分析
  • 附录四 英国全职妈妈的特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家庭和事业如何平衡?

    本书是关于现代夫妻,特别是妇女在家庭和事业两头如何平衡的话题,这个问题属于辩论赛题目,双方都可以展开。本书也列出了各种困扰,属于工业现代社会的共同问题,人类生物本能是,妇女负责生育看护,男人负责安全和食物来源,但现在工业化动员所有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发明了男女平等等口号,数字化和电气化的生产环境,也让男女在劳动力市场没有了个体差别,大众女性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鼓励女性进入职场,但共同进入职场的后果是男女都放弃了生育。本书属于开始反思,希望妇女回归家庭,但不是退回到传统角色,而是强调男女共同分担家庭,首先要认识到,如果可以退休的职业(离开你也无所谓)都不是事业,只是个岗位,如果你处于这样的岗位,你就没有事业,你的事业是你的子女。因为如果是到年龄就可以退休的职业,首先再如何努力都发不了财,不值得牺牲家庭,而且这样的职位随着你的退休,不能传承,也不能养老,子女才是能够传承你的基因的事业,所以处于这样职位的双职工,应该共同经营家庭这个事业。这么说并不是要退回到家庭围着锅台转,而是提醒自己什么才是重要的,否则大人去上班,在孩子眼里也是去打成人的游戏。

      2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结构性障碍束缚的女性

      本书通过对中产阶级的全职妈妈调研,将女性回归家庭的真实原因揭露出来,并且给出答案。作者着重聚焦于媒体、影视、政策等文化再现与女性选择做全职妈妈的联系,揭露出来的是,社会结构在整体上依然是传统的性别范式,即女性应该主内,男性应该主外。这种规定的性别角色,强烈的束缚住了女性的平等权利与自我发展,即使是中产阶级的女性,也依然难以摆脱这种性别不平等的束缚。本书所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要求的随时待命与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女性不得不作出牺牲去照护家庭。而媒体、小说、影视、政策等文化再现都直接忽视了女性作出牺牲的事实,并且为了发展经济,宣扬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的新自由主义女性观,这其实是无法做到的,而对男性却几乎没有照护家庭的要求,这很明显是不平等的。很大的问题在于,整个的文化都在把女性无法兼顾家庭与工作看作是个人的能力问题,导致全职妈妈对自我的厌恶,因为社会文化一方面是贬低照护家庭的价值一方面又宣扬女性去工作,女性一旦做了全职妈妈,就处在矛盾的境地。要真正的做到性别平等,在家庭结构与工作方面都需要作出变革,女性有表达被不公对待的感受和自己需求的合理性与权利,并且男性也有照护家庭的义务,男性应当分担家务。在工作上,公司应当给男女更合理的产假,使得男女都能够照护家庭,陪伴刚出生的小孩。社会托儿福利应当得到保障。这本书揭示出,即使在性别平等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的英国和美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比中国,父权文化与体制依然坚固,性别平等,路还很漫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文中有很多不同女性的案例说法,只是家庭事业如何平衡,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需要女性自己去寻找和突破解决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