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源中国山水画,跨越时空与世界绘画对话。

内容简介

构图即空间,倾斜即纵深,重叠即远近,眺望即山水。为什么山水画诞生在中国?本书追溯山水画的起源,回到汉魏六朝乃至先秦时期,寻找中国绘画那些隐秘而“根本性”的图式及空间形态,观察它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发生、演变,最终突破界线,生成超时空的结构与山水景观。

视野同时越过天山以西,远至欧洲,检视各个古老文明的艺术,游观古罗马的壁画、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和文艺复兴杰作,眺望两河流域的浮雕与波斯细密画,追问世界绘画叙事模式的前世今生,感知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与互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转身万里,回首千年
  • 绘画的理由
  • 每片树叶里都有一棵树
  • 剪越江秋
  • 《溪山春晓图》与晚明实景山水
  • 非典型南宋山水和实景画
  • 如见所梦:李公麟《山庄图》
  • 拔示巴三次出现在楼梯上
  • 上升与下降
  • 看风景的方式
  • 大地上的山水
  • 经变图与《明皇幸蜀图》
  • 绘画即剧场
  • 细密画的风格与尺度
  • 谁能画出《洛神赋图》?
  • 岩山寺佛传图:全景式蜂巢空间叙事模式的诞生与流传
  • 线条的引导:飞升、坠落与分崩离析
  • 为什么山水画看上去都一样?
  • 中国绘画的衰落是因为“写意”?
  • 边界与突破(上)
  • 边界与突破(中)
  • 边界与突破(下)
  • 波提切利的愿望
  • 绘画的胜利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山水画的跨文化观察和解读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构图即空间,倾斜即纵深。重叠即远近,眺望即山水。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北宋逐渐成熟并独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这些山水画名作可能就是仅供欣赏,难以深入理解。这本《小山重叠》则为像我这种的初学者提供了认识中国山水画的途径,涵盖了山水画的历史、技艺及情趣。作为继《照夜白》后的又一力作,作者在本书中结合其画家与作家的双重背景,兼具专业深度与通俗易读性。书中包含二十余篇艺术文论,追溯山水画发展历程,并展现国际视野,引入古罗马、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为理论参照。副标题 “比例、边界、绘画时空的限制与突破” 揭示了本书对山水画比例、时空结构及图式的深入探讨。作者指出,此书是基于个人经验的跨文化艺术史考察,鼓励从比例、结构、图式等角度重新审视绘画史。此外,本书图文并茂,配以多幅传世名画,设计精美,阅读体验极佳。对于想更多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朋友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