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和道德基础。

内容简介

互联网赋予信息传播更大的威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信息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也催生了大量新议题和新问题,使社会诚信建构面临新的挑战。

本书从社会建构论出发,关注社会诚信这一社会议题的主观性特质,立足这一社会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将社会诚信建构活动分为公共关注、议题聚合、舆论动员、心理重塑和对策行动进行系统研究。

本书认为,在社会诚信建构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应联尽联,打破信息孤岛,从而提高社会诚信建构的效度和力度,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渐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共建,信息共享、实时互动,市场自治、行业自律,广泛应用、高度智能”的新格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时代背景
  • 二 现实困惑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一 理论基础之一:社会建构论
  • 二 理论基础之二:技术社会学
  • 三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现实价值
  • 第四节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研究镜像
  • 一 互联网研究
  • 二 社会诚信研究
  • 三 互联网之于社会诚信建构关系研究
  • 第五节 问题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 问题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公共关注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的“可见性”提升
  • 一 社会诚信“可见性”提升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二 “可见性”提升公共关注的要素和目标
  • 三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可见性”提升的模式
  • 第二节 信息发布:公共关注的起点
  • 一 信息发布主体
  • 二 信息发布渠道
  • 三 信息发布动机
  • 第三节 信息扩散:公共关注的拓展
  • 一 社会诚信公共关注的信息扩散机制
  • 二 社会诚信公共关注的信息扩散模式
  • 第四节 共鸣效应:公共关注的策略
  • 一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公共关注的共鸣策略
  • 二 意义互联网中构成群体的共鸣效应
  • 三 互联网中片段性意义生成的共鸣效应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议题聚合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的“新议题”聚合
  • 一 社会诚信“新议题”聚合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二 互联网时代“新议题”聚合的要素和目标
  • 三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新议题”聚合的机制
  • 第二节 概念体系:议题聚合的元素
  • 一 社会诚信议题聚合中概念生成的系统化思维
  • 二 社会诚信议题聚合中概念生成及其意义指向
  • 三 社会诚信议题分领域聚合到技术化聚合
  • 第三节 理念重塑:议题聚合的框架
  • 一 理念重塑中的习俗型信任与契约型信任
  • 二 理念重塑中的无中介信任与第三方信任的较量
  • 三 理念重塑中的绝对权威信任与搜索对比信任
  • 第四节 视而易见:议题聚合的取向
  • 一 社会诚信议题泛在的关联定位
  • 二 诚信议题可视化和定义相互促进
  • 三 议题聚合视而易见的定性泛化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舆论动员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的“连接性”动员
  • 一 社会诚信建构中舆论动员的“连接性”场域
  • 二 社会诚信建构中“连接性”动员的要素和目标
  • 三 社会诚信建构中“连接性”动员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数字互联:舆论动员的显著特征
  • 一 公共性是舆论动员的内在价值
  • 二 交互性动员整合多维优势资源
  • 三 隐匿性动员建构诚信双重作为
  • 第三节 诉求消解:舆论动员的多重功能
  • 一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中舆论动员的社会教育功能
  • 二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中舆论动员的公共监督功能
  • 三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中舆论动员的节点引导功能
  • 第四节 多元联动:舆论动员的路径拓展
  • 一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中舆论动员的场景应用路径拓展
  • 二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中舆论动员的符号动员路径拓展
  • 三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中舆论动员的知识生产路径拓展
  •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心理重塑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主体的心理“建构性”
  • 一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启示
  • 二 诚信心理纠偏的必要性及实践
  • 第二节 他者认同:政府诚信主体的心理重塑
  • 一 政府诚信主体突破其自我认同
  • 二 政府诚信主体心理建构的问题放大效应
  • 三 互联网时代的无差异化评价
  • 四 互联网时代的公众逆反心理
  • 第三节 信任级差:企业诚信主体的心理重塑
  • 一 互联网时代企业诚信主体的自我认同
  • 二 互联网时代企业诚信的公众信任级差
  • 三 互联网时代企业诚信与公众消费心理
  • 第四节 认知悖论:个人诚信主体的心理重塑
  • 一 互联网时代个人诚信主体的身份认同
  • 二 互联网时代个人诚信主体的技术敬畏
  • 三 互联网时代个人诚信主体的心理悖论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对策行动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的“协同性”治理
  • 一 互联网时代“协同性”治理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二 “协同性”治理对策行动的要素和目标
  • 三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协同性”建构的机制
  • 第二节 共建共治:对策行动的主体联动
  • 一 互联网时代多元主体的联动互构
  • 二 对策行动中多渠道平台“合谋共振”
  • 三 互联网平台规则的共治效应
  • 第三节 数字治理:对策行动的技术策略
  • 一 技术策略下的数据运用
  • 二 技术策略下的联合奖惩
  • 三 技术策略下的政策具化
  • 第四节 道德治理:对策行动的文化策略
  • 一 德法共治视角下社会诚信建构的道德治理
  • 二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中道德治理的行动框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互联网时代网络行为中隐私认知与网络诚信建构调研问卷
  • 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相关情况汇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