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试图揭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一般性规律。

内容简介

中原地区是我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核心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中原地区诸多人类文化的优秀特征、史前文化的持续发展、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与环境存在或发生了什么样的相互作用?这些科学问题是我国自然环境史、人类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等领域永恒的重大课题。

本书在中原这个宏大的地域范围内,选取不同空间范围和不同时间尺度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同人类发展相互关系为研究课题,通过获取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试图揭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一般性规律。所选取的四个研究案例都涉及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和北京大学教授莫多闻作序,两位权威专家对本书给予积极评价。《中国文物报》等权威媒体亦对本书予以推介,称其为中国环境考古学的一本佳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绪 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中原及周边地区环境考古学研究回顾
  • 1.2.1 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
  • 1.2.2 聚落形态的探索
  • 1.2.3 生物考古学的相关研究
  • 1.2.4 地学考古的贡献
  • 1.2.5 早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二章 中国早期农业的地貌背景[1]
  • 2.1 引 言
  • 2.2 山麓与中国农业的多中心起源
  • 2.3 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 2.3.1 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
  • 2.3.2 沿着山麓地带
  • 2.4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 2.4.1 中国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
  • 2.4.2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
  • 2.5 讨 论
  • 2.5.1 中国弧(CFA)的“山麓地带”
  • 2.5.2 旧大陆的相似性:东西方两个新月沃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原地区全新世植被、人口和社会适应[1]
  • 3.1 引 言
  • 3.2 区域概况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野外采样与地层描述
  • 3.3.2 考古遗址14C数据处理
  • 3.4 结 果
  • 3.4.1 年代框架和孢粉分带
  • 3.4.2 中原地区史前人口的发展
  • 3.5 讨 论
  • 3.5.1 植被、气候与人口变化
  • 3.5.2 社会适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洎河流域旧石器晚期以降的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
  • 4.1 引 言
  • 4.2 研究区概况
  • 4.3 双洎河流域沉积剖面的古环境分析
  • 4.3.1 东土桥剖面
  • 4.3.2 牛玉环剖面
  • 4.4 双洎河流域地貌演化历史
  • 4.4.1 典型剖面及年代测定
  • 4.4.2 地貌演化历史
  • 4.5 双洎河流域农业发展、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 第五章 中原地区早期城邑对植被的影响:以郑州东赵城址为例[1]
  • 5.1 引 言
  • 5.2 遗址概况
  • 5.3 材料与方法
  • 5.3.1 剖面特征与样品采集
  • 5.3.2 样品的光释光预热坪和剂量复原实验
  • 5.4 结 果
  • 5.4.1 年代结果
  • 5.4.2 粒度分析结果
  • 5.4.3 孢粉分析结果
  • 5.5 讨 论
  • 5.5.1 本地植被历史
  • 5.5.2 城邑兴废对植被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 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 望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是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以专业出版为特色,兼顾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在经济、管理、西方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等专业出版门类形成主题系列,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在图书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在读者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和阅读忠诚度。曾系统推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成为文学经典阅读的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