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口与劳动经济学文摘》: 专业学术文摘,涵盖生育、劳动就业等研究领域。

内容简介

《人口与劳动经济学文摘》(2016上)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文摘系列的新成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编,是人口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第一本学术文摘。该书稿分为“人口学”和“劳动经济学”两部分,精选了2016年上半年涉及“生育”“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劳动就业”等9个方面的60篇文章。所选文章的作者为该领域的专家,更多的是个中翘楚。该书稿对所选文章进行提炼,选取其核心精华部分,以全球视野和学科交叉的多元视角,期望为人口劳动经济学提供一本高质量的专业学术文摘。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人口与劳动经济学文摘》编委会
  • 编纂说明
  • 目录
  • 第一部分 人口学
  • 思想的贫困与工具陷阱
  • 一 中国人口研究中的思想贫困
  • 二 中国人口研究中的工具陷阱
  • 三 后转变时期中国人口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认识问题
  • 生育 影响全面二孩政策新增出生人口规模的几个关键因素分析
  • 一 到底有目标人群多少?
  • 二 到底生育水平有多高?
  • 三 到底用什么预测模型?
  • 四 到底出生堆积有多大?
  • 生育 全面两孩政策对未来中国人口的影响
  • 一 生育政策调整完善:从“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
  • 二 总人口规模与结构:迟来的拐点与不可逆转的老龄化
  • 三 少儿人口:出生堆积改变其变动轨迹
  • 四 劳动年龄人口:能否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 五 人口老龄化:趋势延缓伴随老年人口规模膨胀
  • 六 社会抚养负担:少儿人口大幅增多加重总抚养负担
  • 七 结语
  • 生育 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人口趋势
  • 一 全面二孩政策:恰逢其时还是姗姗来迟?
  • 二 中国的低生育机制已经形成
  • 三 全面二孩政策之后的期许
  • 生育 中国1970年以来二孩生育间隔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研究目的与数据来源
  • 二 二孩生育间隔的差异分析
  • 三 生育间隔规定的动态变迁及其对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
  • 四 结论与建议
  • 生育 “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家庭生育意愿比较及启示
  • 一 调查实施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 “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比较
  • 三 “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模拟
  • 四 几点启示
  • 生育 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研究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数据和测量
  • 三 主要发现
  • 生育 生育率结构性变化与新生人口激增
  • 一 引言
  • 二 北京市新生人口及生育率演化特征
  • 三 分年龄育龄妇女生育率
  • 四 新生人口和生育率未来变化情况
  • 五 结论
  • 生育 中国近年来的生育水平估计
  • 一 数据与方法
  • 二 生育水平的估计
  • 三 结论与讨论
  • 生育 20世纪以来国际生育水平变迁历程及影响机制分析
  • 一 20世纪以来国际生育水平的变迁历程
  • 二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迁
  • 三 婚育文化观念与生育水平变迁
  • 四 对判断中国生育水平现状及未来走势的启示
  • 生育 国际计划生育发展回顾及2015年后展望
  • 一 国际计划生育发展路径的回顾
  • 二 国际计划生育发展的反思
  • 三 国际计划生育2015年后发展展望
  • 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 中国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胡焕庸线
  • 一 研究背景
  • 二 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
  • 三 人口迁移分布顽健性的决定要因
  • 四 主要结论与讨论
  • 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 中国人口的非均衡分布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
  • 一 “胡焕庸线”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 二 “胡焕庸线”两侧与三大经济区的人口分布变动
  • 三 结论与启示
  • 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 从六十五年发展看胡焕庸线
  • 一 定义、方法和数据
  • 二 准胡焕庸线两侧总人口分布变动分析
  • 三 两侧人口分布变动因素与理论模型
  • 四 准胡焕庸线两侧主要发展指标的差距
  • 五 准胡焕庸线两侧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 六 结语
  • 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 中国人口格局的转变和新人口发展战略的构造
  • 一 未来人口发展格局的大转变
  • 二 人口发展战略调整和政策改革
  • 三 创造出人口发展的新红利
  • 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 中国出生性别比水平估计及形势判断
  • 一 研究问题
  • 二 方法与数据
  • 三 出生性别比数据质量评估
  • 四 出生性别比形势判断
  • 五 政策建议
  • 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一 人口学特征
  • 二 社会经济特征
  • 三 地区分布状况
  • 四 启示
  • 死亡与健康 1991—2014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一 我国婴儿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规律
  • 二 我国婴儿死亡率随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情况
  • 三 2010年我国各地区婴儿死亡率的估计
  • 死亡与健康 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及预期寿命评估
  • 一 数据质量评估和修正
  • 二 人口的死亡率
  • 三 人口的预期寿命
  • 四 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
  • 五 结论
  • 死亡与健康 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
  • 一 数据与方法
  • 二 研究发现
  • 死亡与健康 江苏省昆山市1981—2014年期望寿命时间序列分析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死亡与健康 平均预期寿命、健康工作寿命与延迟退休年龄
  • 一 引言
  • 二 研究数据与方法
  • 三 结果与分析
  • 四 结论与建议
  • 死亡与健康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群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影响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研究结果
  • 三 讨论
  •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
  • 一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参与率和退休的影响
  • 二 人口老龄化对生产率的影响
  • 三 人口老龄化对发明创新的影响
  • 四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退休保障的影响
  • 五 反思与启示
  • 人口老龄化 中国老年照料劳动力需求的估计与预测
  • 一 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数据来源
  • 二 中国未来老年照料劳动力需求测算
  • 三 结论与对策建议
  • 人口老龄化 家庭老年照料会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率吗?
  • 一 照料和劳动参与研究的计量方法回顾
  • 二 模型与方法
  • 三 数据及变量说明
  • 四 实证分析结果
  • 五 结论与建议
  • 人口与社会 中国当代家庭、家户和家的“分”与“合”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家庭、家户和家的内涵、边界及其异同
  • 三 个体家庭、家户和家的自身功能及比较
  • 四 个体家庭、家户和直系组家庭综合考察的价值
  • 人口与社会 二孩对城镇青年平衡工作家庭的影响
  • 一 文献回顾
  • 二 研究设计
  • 三 主要研究结果
  • 四 政策启示
  • 人口与社会 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人口婚育状况分析
  • 一 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人口变化
  • 二 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人口婚育状况
  • 三 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生育水平评估
  • 四 结论
  • 人口与社会 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研究
  • 一 引言
  • 二 上海都市圈的界定
  • 三 上海人口问题分析
  • 四 上海人口调控思路与对策
  • 第二部分 劳动经济学
  • 劳动就业 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解民生领域难题
  • 一 理论渊源、深刻内涵和实践基础
  • 二 从全面共享认识和改善民生
  • 三 劳动经济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性课题
  • 劳动就业 “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
  • 一 劳动供给预测
  • 二 劳动需求预测
  • 三 劳动供求缺口预测
  • 四 总结与建议
  • 劳动就业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制度安排与未来发展
  • 一 中国劳动力市场概况
  • 二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 三 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
  • 劳动就业 中国劳动人口素质红利与经济增长
  • 一 劳动人口素质红利的提出
  • 二 劳动人口素质红利与经济发展
  • 三 结论
  • 劳动就业 就业政策的阶段特征与调整方向
  • 一 我国产业政策的演进
  • 二 产业结构变化与劳动力再配置
  • 三 就业政策的实现机制
  • 四 就业政策选择与实施面临的新挑战
  • 五 结论与启示
  • 劳动就业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 一 理论框架
  • 二 利用年龄标准化方法考察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 三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四 结论与讨论
  • 劳动就业 中国劳动者过度劳动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引言
  • 二 数据的统计描述
  • 三、过度劳动选择模型
  • 四 劳动者过度劳动选择的回归结果
  • 五 结论
  • 劳动就业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一 中国目前劳动力供给现状
  • 二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 三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四 政策建议
  • 劳动就业 地区差异还是行业差异?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设计
  • 三 数据与方法
  • 四 结论与讨论
  • 劳动就业 要素禀赋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统计分析
  • 一 方法选择及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 二 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
  • 三 主要结论
  • 劳动就业 市场分割、资源错配与劳动收入份额
  • 一 理论分析
  • 二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 三 实证分析结果
  • 四 结论与启示
  • 劳动就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优化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研究
  • 一 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及症结分析
  • 二 分配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及相互关系
  •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 劳动就业 中国近年体制内工资溢价趋势
  • 一 引言、文献及本文内容
  • 二 模型与数据描述
  • 三 实证分析结果
  • 四 总结
  • 劳动关系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 一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
  • 二 经济新常态使劳动关系面临新变化
  • 三 以“四个全面”统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 四 完善三方协商机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保障
  • 劳动关系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 一 政府引导是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
  • 二 劳资力量均衡是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条件
  • 三 集体协商是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
  • 劳动关系 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一 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思想的主要内涵
  • 二 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三 加强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思想教育
  • 劳动关系 企业工会效用与员工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 三 实证分析
  • 四 结论与启示
  • 社会保障 供给侧改革:降费对社会保险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 一 理论分析:拉弗曲线的解释
  • 二 养老保险降费:面临潜在财务可持续性风险
  • 三 失业保险降费:有效覆盖率低的制度缺陷仍未解决
  • 四 结语
  • 社会保障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扩面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社会统筹缴费率变动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效应
  • 三 个人缴费率变动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效应
  • 四 统账动态组合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效应
  •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社会保障 中国“十三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展望
  • 一 社会保障为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
  •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 三 着力建设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 四 医疗保险深化改革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 五 更好发挥社会救助制度反贫困的兜底功能
  •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与居民幸福感
  • 一 数据说明、变量测度与模型设定
  • 二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三 结论与政策启示
  • 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空间非均衡及影响因素研究
  • 一 引言
  •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
  • 三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空间非均衡和极化测算
  • 四 中国社会保障空间非均衡影响因素分析
  • 五 结论和对策建议
  • 社会保障 城镇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 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特征的交叉分析
  • 二 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三 结论
  • 人力资本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研究
  • 一 研究问题
  •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 三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人力资本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区域差异研究
  • 一 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定义及其衡量
  • 二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区域差异分析
  •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人力资本 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研究
  • 一 经济转型背景下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现状
  • 二 转型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问题
  • 三 转型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的新路径抉择
  •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我国城镇劳动参与、就业形态
  • 一 引言
  • 二 城镇劳动参与、就业形态的变化和特征
  • 三 数据说明和分析模型
  • 四 结论和建议
  •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一 引言
  • 二 理论框架、数据来源、变量设定与研究方法
  • 三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人力资本 健康人力资本、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
  • 一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二 实证结果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人力资本 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一 计量模型与数据处理
  • 二 结果分析
  • 三 结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