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场被封存多年的浩劫,一次用事实唤醒良知的历史重现。

内容简介

日本记者西里扶甬子二十多年,深入追查731部队的秘密,通过大量实地采访与史料调查,走访当事人、战犯与幸存者,重现那段被掩盖的非人历史。包括人体实验、细菌战、毒气试验等,一切罪行不容忘记。

全书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辅以原始档案、战犯证词与历史照片,以事实为真相发声,为历史存证。战争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具体而无辜的生命,那些活下来的人,余生都在对抗阴影,而无声死去的“马鲁他”,永远无法开口。

这不仅是对过往暴行的揭露,更是对人类良知的叩问。历史不能被遗忘,真相必须被回应。这部作品也成为即将上映的同名纪录片的精神起点,唤醒沉睡的记忆,填补被遮蔽的历史空白,引发广泛共鸣。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的话
  • 前言
  • 序章 731部队及其现实性
  • 第一章 细菌战战犯的免责:日美交易的背后
  • 第一节 731部队与盟军战俘
  • 第二节 731部队解散后
  • 第三节 日美交易的双重构造
  • 第四节 新发现的美军情报部门绝密文件《石井文件》
  • 第五节 朝鲜战争
  • 第二章 细菌战部队的内幕
  • 第一节 陆军军医学校与731部队的产生地
  • 第二节 视石井部队长为再生父母的少年队第一期毕业生 镰田信雄的证言
  • 第三节 活体解剖和人体试验的少年辅助要员筱塚良雄的证言
  • 第四节 原731部队飞行员 松本正一的证言
  • 第五节 以“特别移送”名义在细菌战部队进行的死刑 三尾丰的证言
  • 第六节 陆军军医以演习名义进行的活体解剖 汤浅谦的证言
  • 第七节 731部队林口支部部长榊原秀夫的证言
  • 第八节 华中派遣军防疫给水部:南京“荣”1644部队
  • 第九节 大阪医专出身的年轻细菌学者山中太木的证言
  • 第十节 细菌战部队“荣”1644部队少年看守兵 松本博的证言
  • 第三章 新的证言者和新资料的发现
  • 第一节 昭和天皇去世和“731部队展”之后
  • 第二节 终于发出声音的中国细菌战被害者
  • 第三节 日军细菌实战的被害地
  • 第四节 被害地之旅
  • 第五节 战后赔偿诉讼
  • 第六节 新的地平线
  • 原版后记
  • 中文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是送他们去亲自道歉吧

    这不是一部寻常的历史著作,而是一位日本媒体人用三十年时间剖开自己母国战争毒瘤的手术记录。书中 22 万多字,承载着作者往返中国三十余次采集的证言、尘封的档案与触目惊心的图片 —— 当 731 部队的 “恶魔” 们安享晚年时,西里扶甬子用手中笔代替了未落下的审判之锤。书名中 “刺刀” 与 “藩篱” 的意象,精准隐喻了双重暴力:刺刀是 731 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沈阳盟军战俘营进行活体解剖的冰冷器械,是零下 30℃冻伤实验中中国受害者肢体坏死的直接凶器;而藩篱则是战后美日心照不宣构筑的真相隔离墙。1945 年秋,当美军情报部门与石井四郎接触时,一场肮脏交易已然成型 ——8000 份人体实验数据换得全体成员 “不被起诉” 的承诺。书中披露的美军军医评估报告写得分明:这些包含霍乱菌传播效率分析、孕妇活体感染实验的成果,“价值远超对少数战犯的审判意义”。科学贪婪碾压人类底线的冷血,跃然纸上。作者在本书中,揭露了被长期遮蔽的沈阳盟军战俘营真相。1943 年,六国战俘成为 731 部队测试细菌武器耐受力的 “材料”。书中首次公开的档案显示:美军二等兵西蒙德・施赖纳用摩尔斯电码记录下 “体检” 时被强行注射不明液体;英国军官罗伯特・皮蒂少校在日记里潦草写下 “今天发了两个鸡蛋,却有三人在注射后抽搐而死”。2014 年从战俘营遗址出土的溶液瓶,与这些文字相互印证,拼凑出 186 名盟军战俘在 “常规腹泻” 中离奇死亡的残酷图景。耐人寻味的是,当受害者母国美国得知同胞遭遇后,选择的不是追责而是掩盖。作者通过美国解密电报还原了交易细节:石井四郎提交的《石井文件》,被美军视为对抗苏联生物武器研究的 “捷径”。荷兰法官弗勒林在东京审判结束四十年后愤然道破:“中国人、美国人被当作小白鼠实验,而美国政府却竭力掩盖这令人恶心的事实。” 国家利益的算计,让正义成了可交易的商品。这种背叛催生出历史的癌变。书中追踪了包庇战犯的三重恶果:日本教科书将 731 暴行淡化为 “满洲地区的特殊部队活动”,为右翼否认细菌战提供温床;美国获取数据的行为,变相承认了人体实验的 “合法性”,直接导致朝鲜战争中细菌战策略与 731 方案的高度相似;更致命的是,大国以 “国家安全” 之名践踏国际法的先例一开,苏联迅速跟进生物武器研究,伦理的堤坝自此崩塌。而作者作为日本人的自省尤为灼目。她采访的原 731 部队少年队员筱良雄,回忆活体解剖时仍颤抖:“我们称受害者‘马路大’(圆木)... 这样就不必想他们是人。” 这种异化机制在当代仍未消失 —— 当日本教科书用 “进入” 替代 “侵略”,用 “事件” 消解 “大屠杀”,同样的非人化修辞正悄然复活历史恶魔。“记忆即抵抗”—— 这是全书最沉重的结语。作者站在哈尔滨 731 罪证陈列馆前抄下铭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遗忘就是第二次屠杀。” 当她在耄耋之年仍往返于中日之间,记录的正是未被偿还的正义:80 年过去,中国受害者未获日本政府正式道歉;石井四郎们的墓地草木葱茏,而 “马路大” 的姓名大多湮灭。本书的价值,恰在于将抽象暴行还原为个体命运。当读到日军切开中国孕妇子宫 “教学” 的照片,读到七岁女孩苦等父亲手工布鞋却不知他已成冻伤实验品的叙述,历史便从教科书铅字里渗出滚烫的血。这种刺痛感,恰是抵御遗忘的疫苗。

      转发
      1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