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巅峰期突破之作,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内容简介

一九四五年,二战即将结束时,罗马尼亚一群说德语的人被征派到俄国劳动营,小说讲述了十七岁的雷奥帕德·奥伯克的这段经历。饥饿与恐惧渗透到了呼吸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像荡秋千一样带来眩晕与痛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写给中国读者
  • An meine chinesischen Leser
  • 收拾行装
  • 山菠菜
  • 水泥
  • 石灰妇女
  • 鱼龙混杂的一群人
  • 木头和棉花
  • 激动人心的年代
  • 关于坐车
  • 关于严厉的人
  • 对伊尔玛·普费佛来说,幸运太多了那么一点点
  • 黑杨树
  • 手帕和老鼠
  • 关于心铲
  • 关于饥饿天使
  • 石煤烧酒
  • 齐柏林飞船
  • 关于布谷鸟钟的幻痛
  • 巡夜人卡蒂
  • 面包失窃案
  • 弯月玛利亚
  • 从自己的面包到兔脸面包
  • 关于煤
  • 时间一秒秒过去
  • 关于黄沙
  • 俄国人也自有法子
  • 枞树
  • 十个卢布
  • 关于饥饿天使
  • 拉丁语里的秘密
  • 炉渣砖
  • 轻信的瓶子和多疑的瓶子
  • 关于日光中毒
  • 每班都是件艺术品
  • 天鹅歌唱时
  • 关于炉渣
  • 酒红丝巾
  • 关于化学物质
  • 谁把那块国土给换了
  • 土豆人
  • 天在下,地在上
  • 无聊种种
  • 我的替代兄弟
  • 在这行字下面的空白处
  • 闵可夫斯基线
  • 黑狗
  • 干吗勺勺计较
  • 我的饥饿天使曾经是位律师
  • 我有个计划
  • 铁皮之吻
  • 事物之道
  • 白兔
  • 乡愁。好像我需要它似的
  • 清醒的一刻
  • 干草般随意
  • 劳动营里的幸福
  • 人要生活。人只活一回
  • 总有一天我会走在优雅的铺石路面上
  • 如静寂般彻底
  • 无动于衷的人
  • 你在维也纳有个孩子吗?
  • 手杖
  • 笔记本
  • 我依旧是那架钢琴
  • 关于宝贝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关尊严,活着就好

    二战临近尾声时,在苏联红军的攻势下,罗马尼亚亲法西斯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倒台。之后苏联方面向罗马尼亚索要生活在该国境内的德国人,将其作为战俘流放到苏联的劳动营,让其 “为被德国破坏的苏联重建出力。” 书中的主角里奥也就在这股大潮裹挟之下,踏上了自己崎岖的命运旅程。本书中赫塔・米勒的风格依旧,写作方法虽然相比 “低地” 来说不那么突出,但却有一种娴熟之后的浑然天成。全书文笔洗练,架构平实,看似流水帐的记录手法,但对于剧情与内容的推进却又令人感觉恰到好处。就在一种白描似的手法下,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流放劳动营中悲惨景象以及身处其中的众生群像。对于随时可能被处决的惶然,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枯燥繁重的劳动,如影随形的饥饿以及死亡阴影,渺然无期的未来…… 在那里的人们已经丧失了为人基本的尊严,终日在生与死的悬崖边苦苦挣扎。人性在面临绝境时变得毫无遮拦,又被强权肆意扭曲。于是我们透过里奥那双冷彻的眼看到了为虎作伥以求自保的工头,看到了因为偷食他人面包而被打到半死的同伴,看到了为自己生存竟然和妻子争食的丈夫,看到仅仅因为掌控发放面包权力而不可一世的厨子,以及许许多多被恶劣环境与缺衣少食折磨得奄奄一息之人…… 米勒所擅长的各种意象和隐喻,在本书中也并不少见:脑袋中的巢、胸口的泵、呼吸里的秋千,以及无处不在的 “饥饿天使”…… 这些意象后面所隐藏的沉重与苦难,令人在阅读时感同身受。本书也曾被译作《呼吸钟摆》,我觉得可能更好,因为更能体现这种沉重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比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