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小说极富象征意味与哲理深度,既引人入胜又诗意盎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内容简介

莫尔太太和阿黛拉•奎斯蒂德小姐结伴来到印度的小城昌德拉布尔,探望担任殖民地官员的儿子和未婚夫,她们很快就感觉到陷入那与世隔绝并充满偏见的英印社会当中,为了能探索“真实的印度”,她们跟当地的一位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成为朋友,并在对方的热情邀请下同游郊外的名胜马拉巴尔石窟。在精神恍惚间,阿黛拉感觉受到了阿齐兹的攻击,由此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英国统治者与印度民众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双方成为针锋相对的两个敌对阵营。当地公立学校的校长塞西尔•菲尔丁公开站到了为阿齐兹辩护的阵营,在庭审过程中逐渐认清真相的阿黛拉也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终于洗脱了阿齐兹的不白之冤。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被公认为作者最优秀的文学成就;小说不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更脱出政治与民族的窠臼,力图指明人类在一个至今尚不为我们的头脑所理解的宇宙中生存的困境,致力于探索整个人类何以自处、共存与救赎的终极道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 清真寺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二部 石窟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 第三十二章
  • 第三部 神庙
  • 第三十三章
  • 第三十四章
  • 第三十五章
  • 第三十六章
  • 第三十七章
  • 附录Ⅰ 福斯特为“人人版”所写的短序(1957)
  • 附录Ⅱ 福斯特为桑塔·拉玛·劳的戏剧版所写的附注
  • 附录Ⅲ “人人版”彼得·伯拉导言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百年前的印度

    本书出版于 1924 年,作者出任殖民地印度德瓦省君王的私人秘书,作者本人是同性恋,观察细腻,如果喜欢钱锺书《围城》的,应该会喜欢本书典型的英式笔调,冷峻幽默,刻画殖民地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和文化冲突,描写想讨好英国人的印度人反而被诬告,虽然最后英国人在神秘印度精神能力的感召下和解,但在殖民制度下,种族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1984 被改编为电影。现在回看,短短的百年,印度人成为英格兰的首相,造化弄人。・印度教其主要源头有三个自然崇拜的湿婆教、母神性力崇拜、吠陀正统文化,融合发展为现代的印度教,印度教没有教主,也没有统一的宗教组织和规范的宗教仪式,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价值观,印度教里的神化、理论、信仰常常不同,互相矛盾,信徒信仰的神灵各异,有亿万神灵,但是修庙拜祭的神灵很少,曲指可数。 印度教是多种信仰的一种综合体,多数高种姓既有成家立业的俗世生活,到了老年又有出世的安排,重精神,轻物欲,相信业报轮回、灵魂不死。印度教中,种姓有别,低种姓必须敬神,女性的解脱完全仰仗丈夫,不同群体达到解脱的路径是不同的,高种姓男人采取的是业修之路、知识之路~瑜伽和禅定,低种姓,女性要采取敬神之路,专门敬奉某一位神灵,只有这条道路,是对低种姓者开放的。生于印度教家庭者,终身都是印度教徒,印度教不传教,不招揽异教徒,用内婚制重视维护教内群体的稳定(种姓高低由男性决定),敌视憎恶异教的策反,所以虽然信徒超过十亿,但始终是地方性宗教,无法、也不想成为世界性宗教。如同外国人认为中国人是信奉儒教,印度教已经成为印度人的社会规范和种族范式。本书作者可能是同性恋的原因,比较敏感,希望跨种族平等,但应该是妄念,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注定了各个民族的宿命。

      2
      5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