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音乐鉴赏入门,从听懂贝多芬开始,直击古典音乐巨匠的困窘人生与卓越创作。

内容简介

1805年4月,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英雄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公演,一举震惊了古典音乐界。

这首革命性的作品不同于任何以往的作品,以清醒的理智与爆发的情绪,奏响了英雄主义与人类手足之情的赞歌,开启了古典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

在本书中,英国传记作者詹姆斯·汉密尔顿-帕特森将为我们重构这一西方文化史上的伟大时刻,从天才音乐家的坎坷人生讲起,结合作品创作前后的历史背景,回溯这部伟大作品创作的初衷、过程和影响,并解答那个无数人曾问过无数遍的问题——它到底和拿破仑有什么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引言和术语
  • 2 来自波恩的少年
  • 3 维也纳
  • 4 普罗米修斯
  • 5 谱写交响曲
  • 6 谁是《英雄交响曲》致敬的真正英雄?
  • 7 《英雄交响曲》的反响
  • 8 交响乐的典范
  • 9 《英雄交响曲》之后
  • 附录
  • 图片来源
  • 译名对照表
  • 里程碑文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Symphony No. 3),也就是《英雄交响曲》(Eroica)虽然赫赫有名,但对于新一代的音乐会观众和音乐爱好者来说,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在 1805 年首次演出时多么具有开拓性,可能对于理解它会更有好处。这首曲子在问世之初曾备受指责,因为它似乎一下子粗暴地打破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模式,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确实如此。然而,《英雄交响曲》不仅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还展现出了一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全新的、有力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的主题,是个人强烈而奔放的情感诉求,这一点与贝多芬的创作主题不谋而合。但更让大众惊叹的《英雄交响曲》及其后继曲目(特别是《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则传递出一种诚挚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意志、胜利及 “四海之内皆兄弟” 等神圣甚至可以说是浮夸的意象。这是一种全新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英雄意指何人

      带着问题读书,否则作为外行,读起来实在吃力。以下文字摘自原文,略有调整:我们该如何解读 1806 年 10 月《英雄交响曲》最终出版时扉页上的措辞呢?意大利文题词上写着 “为纪念一位伟人而创作的英雄交响曲”,而人们几乎总是想当然地认为 “伟人” 就是拿破仑,但一种新的理论出现了,它提出一种完全不同且貌似合理的说法。


      1986 年 10 月 29 日,《维也纳日报》(Wiener Zeitung)发表了一篇悼文,宣布即将推出费迪南德亲王(对法战争中牺牲,享年 34 岁)几乎所有音乐的致敬版。同一期报纸上还刊登了即将发行首版《英雄交响曲》的通知,并在扉页上刊登了贝多芬最后的意大利文题词。
      德国音乐学家彼得・施洛伊宁提出一个理论: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的新题词中所写的 “伟人” 一词根本不是指拿破仑,而是指被拿破仑的军队杀死的天才音乐家和勇猛战士 —— 费迪南德亲王,这样一来,《英雄交响曲》就变成了贝多芬对德国爱国主义的音乐表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Symphony No. 3),也就是《英雄交响曲》(Eroica)虽然赫赫有名,但对于新一代的音乐会观众和音乐爱好者来说,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在 1805 年首次演出时多么具有开拓性,可能对于理解它会更有好处。这首曲子在问世之初曾备受指责,因为它似乎一下子粗暴地打破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模式,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确实如此。然而,《英雄交响曲》不仅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还展现出了一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全新的、有力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的主题,是个人强烈而奔放的情感诉求,这一点与贝多芬的创作主题不谋而合。但更让大众惊叹的《英雄交响曲》及其后继曲目(特别是《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则传递出一种诚挚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意志、胜利及 “四海之内皆兄弟” 等神圣甚至可以说是浮夸的意象。这是一种全新的东西。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未读

        只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 「未读」是一个文艺却不高冷、精致而不空洞、独特且开放包容的新锐文化品牌。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