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用户推荐指数
心理学
类型
7.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0千字
字数
2019-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为什么你不喜欢社交,却又害怕孤独?这本书带你学会化解孤独与社交的冲突,应对复杂人事。
内容简介
阿德勒认为,人的孤独感源自深层的自卑。自卑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东西,比如爱、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会导致过度自我保护,封闭内心,切断与他人的联结,从而滋生出寂寞、空虚和内心匮乏的孤独感。这种由自卑所引发的孤独,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难以消除。
阿德勒孤独十五讲,从自卑的心理根源谈起,抽丝剥茧,把独立人格形成的过程逐步展现,使人学会平衡自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弥补内心信任感、不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缺失,走出孤独感。当你学会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御世事艰难。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能走出的孤独,才是好的孤独
- 第一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 群居——人唯一的生活方式
- 社会感是人的生存本能
- 第二讲 人生意义是由个人决定的吗
- 与人类相关的意义才是真实的
- 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
- 错误的人生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 最初记忆对人生意义的影响
- 第三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
- 目标是行动的引导者
- 童年形成的人生目标不会轻易改变
- 因为适应,所以安全
- 第四讲 社会感是人性的选择
- 社会感,比天性更接近人性
- 我们怎样认识世界
- 认识世界的三大要素
- 虚假的世界:幻觉
- 第五讲 孤独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
- “远离尘嚣”的危险
- 焦虑的人容易成为遁世者
- 怯懦的“好处”
- 专横的背后——虚荣和怯懦
- 举止粗陋,也许是故意的
- 第六讲 虚荣,会架空你自己
- 越虚荣,离现实越远
- 难以承受之重
- “征服一切”的欲望
- 虚荣的极致:成神
- 歧途上的拯救者——“奉献”
- 贬损他人,并不会使自己更高
- 虚荣者的“友善”,是控制欲的刀
- 虚荣和“疾病情结”
- 第七讲 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 性格的实质和源头
- 社会感有真有假
- 性格的发展方向:从直线到迂回
- 乐观与悲观
- 进攻与防守
- 几种攻击型性格
- 第八讲 为何你如此感伤
- 什么是“情绪能力”
- 联合性情感
- 疏离性情感
- 第九讲 家庭对人生的影响
- 家庭——心灵和外界接触的第一站
- 出生顺序的秘密
- 男权思想对性格的影响
- 调皮的秘密
-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
- 母亲——孩子与社会连接的桥梁
-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稍晚
- 合作式家庭,最有利于孩子成长
- 青春期的危险,源于骤然扩大的生活圈
- 家庭环境对女孩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 第十讲 儿童时期的三种困境
- 命运并不垂青于每个孩子
- 生理缺陷
- 过度的爱:被宠坏
- 爱的缺乏:被忽视
- 第十一讲 自卑是一切性格特点的根源
- 怎样确认一个人是否自卑
- 自卑既能通向自我封闭,也能通向与人合作
- 自卑感强烈的表现
- 隐藏的自卑情结
- 从自卑到反社会
- 自卑引发的病态行为
- 第十二讲 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
- 优越感的确立
- “自卑”与“优越”是一体的
- 幻想中的强大(案例一)
- 幻想中的强大(案例二)
- 隐藏的优越感
- 需要改变的是目标
- 第十三讲 是什么支撑起了一个人
- 至关重要的三种关系: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
- 职业
- 社交
- 亲密关系
- 第十四讲 分析一个人,要有全局意识
- 个体即整体
- 考察“社会背景”很重要
- 生命曲线图
- 不可抗拒的行为模式
- 第十五讲 当孤独把人推向边缘
- 缺乏社会感,人就会感到孤独
- 过度追求个人优越感,就是在犯罪的边缘试探
- 孤独者的懦弱
- 被宠坏的孩子
- 社会感是防止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
- 罪犯的童年生活情境
- 预防犯罪的最佳方法:增强合作能力
- 结语 走出孤独,成就自我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