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探究媒介、传播与国家命运关系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以“传播何以改变国家命运”为研究命题,通过概念界定、理论推演、模型建构、案例分析来提示国家兴衰中的传播奥秘,启发中国和平崛起的传播战略。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传播何以影响国家命运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举国关注“大国崛起”
  • 伊尼斯《帝国与传播》的学术传统
  • 本选题意义的探讨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传播学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政治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文献综述
  • 本选题相关近期英文文献研究综述
  • 本选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小结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视角、方法与创新点
  • 基本思路:以问题统摄全局
  • 研究视角:复杂性科学的系统思维模式
  • 研究方法:多种方法结合运用
  • 整个研究命题的创新点分析
  • 小结
  • 第二章 传播与国运的复杂系统理论框架
  •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界定与解析
  • 传播的“传递观”、“仪式观”和“交换观”
  • 传播的中文释义与自然传播
  • 实现传播的四层结构
  • 第二节 复杂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 复杂性与复杂系统
  • 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
  • 复杂系统研究的隐喻方法
  • 复杂网络中的传播动力学经典模型
  • 复杂系统要素增长的传播动力模型及国家兴衰模式
  • 第三节 国家的命运、生命历程与兴衰类型
  • “国运”概念解析
  • 国家生命历程——一种理论分析
  • 世界大国的兴衰类型——基于8个国家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四节 “传播与国运”的理论模型建构
  • “传播与国运”隐喻的灵感来源
  • “传播与国运”复杂系统的穹顶模型
  • “传播与国运”复杂系统的因果观
  • “传播与国运”子系统关系的阵列模型
  • 小结
  • 第三章 传播基础结构与国家命运
  • 第一节 传播基础结构与国家发展
  • 传播基础结构的概念与范围
  • 传播基础结构与国家发展的理论分析——以美国为例
  • 传播基础结构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比较——以中、日为例
  • 第二节 传播基础结构与传播效率、经济增长
  • 传播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传播效率与经济增长”的一种理论分析径路
  • 对“传播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补充和完善
  • 第三节 传播基础结构与国家管控
  • 国家管控的概念解析
  • 传播基础结构体现国家管控能力——以罗马帝国为例
  • 传播基础结构对疆域大国的意义——以美国、加拿大为例
  • 第四节 传播基础结构与国家动员
  • 国家动员的概念解析
  • 小结与补充
  • 第四章 传播与国民性格
  • 第一节 传播与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一种理论阐释
  • 性格、国民性格的概念解析
  • 性格、行为与命运的关系
  • 传播在“性格—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 传播与国民性格、民族精神的熔炼
  • 第二节 传播与日本国民性格的关系研究
  • 日本国民性格研究文献综述
  • 案例分析一:《桃太郎》的传播文本演化与日本近代国家命运
  • 案例分析二:《扶桑花女孩》与日本战后国家命运
  • 传播与国民性格的复杂性
  • 第三节 传播与中国国民性格、民族精神的熔炼
  • 关于中国国民性格研究的文献综述
  • 小结
  • 第五章 传播与国家认同
  • 第一节 国家认同的概念解析
  • “认同”释义
  • 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概念辨析
  • 国家认同的功能
  • 第二节 传播与“想象的共同体”一种理论分析
  •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的论证过程与核心观点
  • “想象的共同体”的若干基础条件
  • 基于传播的“想象的共同体”
  • 第三节 传播与国家认同危机案例研究
  •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与国家认同危机
  • 苏丹:南北内战与国家认同危机
  • 伊拉克:战后重建与国家认同危机
  • 第四节 美国国家认同研究——基于南北战争(1861~1865)的历史考察
  • 美国南北战争的战争伤亡
  • 军人公墓的建立与民族和解
  •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与国家认同的建构
  • 南北战争的传播遗产对美国崛起的历史作用
  • 小结与补充
  • 第六章 传播与国家战略
  • 第一节 国家战略的概念与内涵
  • 国家战略的概念
  • 国家战略的主要内涵
  • 第二节 战略思想传播与战略文化传承
  • 传播与战略思想的文化传承
  • 大秦帝国“远交近攻”战略及其传播缘起
  • 从《彼得一世遗嘱》看俄罗斯的国家战略传承
  • 从《德皇雄图秘著》看德国的国家战略传承
  • 从《田中奏折》等看日本的国家战略传承
  • 俄、德、日国家战略传承的历史比较分析
  • 第三节 传播与国家战略的互动关系
  • 传播与国家战略制定的理论模型
  • 传播与国家战略实施的一般性讨论
  • 第四节 案例研究:《论持久战》文本分析及其传播影响
  • 历史背景与写作经过
  • 《论持久战》文本分析
  • 《论持久战》的传播路径及其影响
  • 从《论持久战》的词频数据看其传播特质
  • 《论持久战》的传播影响
  • 小结与补充
  • 第七章 传播与国家危机
  • 第一节 危机传播视角下国家危机的概念与类型分析
  • 危机的概念解析
  • 西方危机传播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研究概况
  • 国家危机的概念及类型分析
  • 第二节 传播与国家危机的潜伏、显现及爆发
  • 国运与国家危机的潜伏、呈现及爆发——以中国近代史为例
  • 传播与国家危机认知——以2003年中国SARS传播为例
  • 国家危机的一般传播模式
  • 第三节 舆论动员与国家危机应对——以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为例
  • 舆论动员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 舆论动员的传播特点分析
  • 舆论动员与国家危机应对的若干关系探讨
  • 第四节 案例研究:汶川地震与危机传播的“中国模式”
  • 国际学界对中国危机传播现象及案例的若干讨论
  • 汶川地震危机传播“中国模式”的若干特点分析
  • 汶川地震危机传播“中国模式”的内在机制分析
  • 汶川地震危机传播“中国模式”的理论价值分析
  • 小结与补充
  • 第八章 传播与国运的历史启迪与中国思考
  • 第一节 传播与国运兴衰的历史启示
  • 全书的基本结论与精炼观点集纳
  • 全书的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
  • 第二节 传播与中国国家命运的战略思考
  • 传播与中国国家命运思考的主要问题
  • 传播学视角下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回顾与评析
  • 传播与中国崛起之路的战略思考
  • 全书结语
  • 附录 全书案例库列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