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舆论的结晶》首次定义公共关系及其重要性。

内容简介

《舆论的结晶》,本书简介:《舆论的结晶》原书成书于1923年,它第一次用整本书的篇幅详尽探讨了专业公共关系及其从业者——公共关系顾问的范畴和功能。我在书中将公共关系定义为一项处理企业与公共关系的活动,在这种关系中,企业服务并依存于公众。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读伯内斯公共关系思想研究与批判
  • 序言
  • 公共关系史纲(再版序)
  • 第一部分范畴和功能
  • 第一章 公共关系顾问的范畴
  • 第二章 公共关系咨询——正在和已经崛起的重要行业
  • 第三章 特殊的辩护功能
  • 第二部分群体与群集
  • 第四章 舆论的构成
  • 第五章 舆论冥顽不化抑或可被塑造
  • 第六章 舆论与舆论制造者的互动
  • 第七章 舆论制造者之间的互动
  • 第八章 公众的心理动机
  • 第九章 群体和群集——改变公众的基本机制
  • 第十章 原理的应用
  • 第三部分技巧与方法
  • 第十一章 借由既有传播媒介接触公众
  • 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的塑造
  • 第十三章 改造群体观点的方法论
  • 第四部分道德关系
  • 第十四章 媒体与公关顾问的关系
  • 第十五章 公关顾问的道德义务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舆论的结晶》

    《舆论的结晶》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讲了伯内斯眼中的公关理念。不管是总统大选中的投票者,还是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消费者,他们都活在自己的社会群体里,也都会出于本能,寻求群体的支持,排斥异己的威胁。所以,公关活动想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理解这些社会群体已经形成的信念,然后顺势而为,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这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讲了伯内斯眼中的公关技术。在他看来,公共关系的核心技术,就是深刻洞察哪些象征符号已经赢得了社会群体的广泛认同、可以触动了他们的情感,再将这些符号赋予到客户身上,引起公众的共鸣和认可。这项技术在 21 世纪这样一个商品同质化的时代,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加重要。这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讲了伯内斯眼中的公关道德。一方面,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它也遭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抵抗和批判。伯内斯也深知公关作为一项技术,很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使用,于是他呼吁公共关系活动必须遵守两项基本职业原则:说真话、不作恶。让我们跳出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从公关历史的角度,聊聊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首先,我们向前追溯,说说这本书的思想来源。伯内斯虽然不从事学术研究,但从这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出来,他非常推崇 20 世纪初的群体心理学研究,在这本书中,他多次引用了两位大师级人物的著作,一本是美国记者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另一本则是法国学者勒庞的《乌合之众》。说完了这本书的思想来源,我们再向后追溯,说说这本书对公关行业影响。普林斯顿大学的历史学者高德曼写了一本书,叫《双行道》。在这本书中,他将现代公关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公众该死时期、告知公众时期和双向理解时期。公众该死时期出现在 19 世纪下半叶,那时候,大多数企业和财团都相信,公众是愚蠢的,只要动用广告的力量,就可以如同 “音乐家拨弄琴弦一样操纵人们的头脑”。不过,到了 20 世纪初,美国新闻界展开了一项 “扒粪运动”,这里说的扒粪,就是说要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在这场新闻运动中,很多企业和财团受到冲击,于是,他们不得不开始承认舆论的力量,纷纷通过媒体主动披露自己的企业信息,这就开始了 “告知公众” 时期。伯内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认为,公关可不仅仅是笨拙地告知公众,而是在企业与公众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这就需要公共关系从业者深刻洞察公众的心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伯内斯可以说是 “双相理解时期” 的奠基人,他的这种观点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公共关系这一行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