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分析元延祐至明永乐百余年间江右诗学思想的演变过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为基础,钩沉元延祐至明永乐百余年间江右诗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元明台阁文学之关系。

过程性与关联性是撰述本书的重要原则。所谓过程性,是指探寻江右诗学思想的形成、分化与转型的历史过程。所谓关联性,是指既要考察政治制度、文人心态、朝代更迭等历史因素对江右诗学的影响,又要辨析诗学思想内部不同话题、不同层次与不同面相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江右雅正诗学观是一种正统化与政治化的地域诗学观念,形成于延祐复科后,侧重诗文的典雅平和与有补于世,后经元末的承续、分化与明初的重振,经过永乐年间江右文人的接受与重塑,最终汇入明代台阁文学这一主流文学思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一 研究对象与价值
  • 二 研究现状与评价
  • 三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第一章 延祐复科与雅正诗学观的形成
  • 第一节 刘辰翁与元初江右诗学的基本形态
  • 一 刘辰翁与元初江右文坛
  • 二 竭情尽意的江西诗
  • 三 钩棘险涩的江西文
  • 第二节 延祐复科与馆阁文臣的诗学观念
  • 一 延祐复科与江右士风的提振
  • 二 政治场域与鸣盛观念
  • 第三节 地域文坛领袖的更易与雅正观念的播衍
  • 一 从刘辰翁到虞集——江右文坛领袖的更易
  • 二 虞集与雅正观念的播衍
  • 第二章 雅正诗学观在元末的承与变
  • 第一节 馆阁文臣与布衣文人的山林之作
  • 一 游历之风与归隐情怀——馆阁文人山林书写的成因
  • 二 退以守道——布衣文人的生存模式与山林书写
  • 第二节 雅正内涵的嬗变与台阁、山林诗的互动
  • 一 雅正内涵的流变——以《皇元风雅》为例
  • 二 作者重叠与观念互通——台阁诗与山林诗的互动
  • 第三节 宗唐复古的主流思潮与坚守情性的诗史之作
  • 一 宗唐复古的主流思潮:以《唐音》为中心的考察
  • 二 主流之外:变风变雅之作与季世之音
  • 第三章 雅正观念的重振
  • 第一节 对明初“江右诗派”文学史概念的检讨
  • 一 “江右诗派”文学史概念的形成
  • 二 文人群体而非诗派:考察明初江右诗学思想的切入角度
  • 第二节 “鸣盛”与“抒怀”:两种诗学观念及其实践模式
  • 一 公共性写作与“鸣盛”“实用”观念
  • 二 私人化写作与“抒怀状性”观念
  • 第三节 洪、建两朝江右文人与台阁文学之关系
  • 一 江右雅正诗学观念之重振
  • 二 洪、建朝江右文人与台阁体之关系新探——以吴伯宗为例
  • 第四章 永乐间江右诗学思想与台阁文学
  • 第一节 江右文人政治际遇与士人心态
  • 一 政治际遇与文学话语权的提升
  • 二 解缙之死对士风及诗风之影响
  • 第二节 现实与传统之间
  • 一 以理学、经学为核心的江右学术
  • 二 根植学术的家族文学形态
  • 第三节 继承与新变:江右诗文观念的台阁化转向
  • 一 江西文风与台阁文章观
  • 二 雅正旨趣与台阁诗学观
  • 结语
  • 一 明前期江右诗学思想的台阁化转变
  • 二 江右诗学思想与元明两代台阁文学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