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面人儿》:老北京市井风情小史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述了从宣统元年开始的郎家的百年故事,称得上是一本小人物的大历史。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民间艺术家,郎氏面人儿捏的是戏,是民间传说,是老北京街头的人和事。郎家百年起落与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城市变迁紧紧相连,这其中很多事情的准确细节已无法还原,但郎家的面人儿、郎家的记忆与冰心、老舍们的笔端或并行或交错,应该可以揉捏出些对郎家、对面人儿、对手艺人、对老北京的印象。京味儿十足的口述史,妙趣横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开篇 2011年中秋过后的一个晚上
  • 前面的话 一本听来、看来、抄来、揉捏出来的书
  • 面人儿已不是北京人童年的回忆
  • 揉捏进面人的一段光阴
  • 记忆是多么的不同
  • 一本听来、看来、抄来、揉捏出来的书
  • 01 清末除夕的小双喜
  • 宣统元年年三十儿
  • 生在裉节儿上
  • 出大事了
  • 02 镶红旗下的老北京
  • 先说旗
  • 再说姓
  • 唱戏与学手艺
  • 03 穷小子下街讨生活
  • 父亲拉车,母亲缝穷
  • 儿童“力所能及”的事
  • 恒善社当学徒,哭没有用
  • 拉洋车学石印,不甘心的小孩儿
  • 04 白塔寺偶遇面人儿摊
  • 面疙瘩变小人儿
  • 邻居面人赵
  • 从“偷学”到拜师
  • 师傅还年轻,徒弟十二三
  • “郎绍安承做面人坚固耐久”
  • 05 人杰地灵阜成门
  • 平则门拉大弓
  • 人杰地灵
  • 揉出来的人与城
  • 06 深藏不露洋车夫
  • 三分之一都是拉车的
  • 谁也别小瞧了谁
  • 北京最大美点是拉车的人
  • 拉车人心里的拉车人
  • 07 咱们都是手艺人
  • 有一艺之长而无憎人之貌
  • 记下三百六十行
  • 捏江米人儿的
  • 一天不干一天没饭吃
  • 胡同里的总灶王爷
  • 民间的“真诗”
  • 08 “黄金十年”面人郎
  • 谁爱来谁来
  • 指上的弦歌不辍
  • 市面穷,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 差点儿当了兵
  • 从此有了面人郎
  • 春节里的厂甸
  • 正月里成了家
  • 又是危城一座
  • 09 少不征南,遇险上海滩
  • 面人儿第一次成了艺术品
  • 做外国人的生意,被黑帮盯上了
  • 被迫搬家又被偷
  • 10 日据的北平,活着就是反抗
  • 做炸丸子,警察赖账
  • 卖贴饼子,饥民抢粮
  • 亲历“虎利拉”
  • 11 老不扫北,游艺京包线
  • 一个“唐僧取经”换三口袋土豆
  • 游艺路上的世态炎凉
  • 两个小孩的记忆,最可贵的教育
  • 12 三清观里小手艺人的家
  • 瑞雪兆“疯”年
  • 手艺人家庭的日常
  • 三清观是个大杂院
  • 跟父亲下街赶庙会
  • 北平的精神在住家
  • 13 承平就是好年头
  • 1949年·北平·过年
  • 朝而出,暮而归
  • 捏了出新戏《小女婿》
  • 承平就是好年头
  • 14 从自杀到归队
  • 捏面人儿是浪费面?
  • 省出口粮
  • 卖烤白薯的遇朱德!归队
  • 阜成夕照
  • 15 面人郎献艺在伦敦
  • 在苏联展览馆里受邀请
  • 五天置办出新行头
  • 《北京日报》:面人郎今天出国
  • 900件中国手工艺品,轰动伦敦
  • 小面人儿一英镑一个,供不应求
  • “制造手工艺品比制造原子弹好”
  • 16 街头艺人坐进办公室
  • 伦敦归来,房子一间变三间
  • 坐办公室,面人郎结束漂泊
  • 阔别十八年,师徒再续缘
  • 老艺人和董必武的大合影
  • “走上共同富裕的路”
  • 17 承父业,三妹子学艺
  • 朱德说:不要人亡艺绝
  • 当学徒,三妹子十五岁上班
  • 承父业,研究所里的“艺二代”
  • 初获奖,《穆桂英挂帅》
  • 18 冰心与《“面人郎”访问记》
  • 报刊大力宣传手工艺
  • 大作家笔下的老艺人
  • 冰心和我父亲聊天时……
  • 附:《“面人郎”访问记》冰心
  • 19 新旧大世界
  • 捏出新旧大世界
  • 从旧到新:老手艺里的新中国
  • 新北京:从消费城市到生产城市的转变
  • 20 手艺之外的事
  • 刚工作就赶上了大运动
  • 小学徒的“干部待遇”
  • 家门口的共产主义大厦
  • 手艺之外的必经之路
  • 21 手上的缘分
  • 1957年5月7日
  • 一个源于宫廷,一个来自市井
  • 从手开始,当金刚钻儿遇上小面团儿
  • 一顿打卤面就结了婚
  • 《人民画报》上《热闹的厂甸》
  • 22 “文革”:人在劫数中
  • 从彩塑厂说起
  • 北京工艺美术界的“备战、备荒、为人民”
  • 都在劫数中
  • 23 1970年代的聚散离合
  • 尼克松访华,北京工艺美术界如临大敌
  • 朱德一句话,面人儿恢复了
  • 赵阔明来北京,师徒重走下街路
  • 母亲走了
  • 聚散离合
  • 24 1980年代的消长沉浮
  • 再上《人民画报》
  • 重捏“帝王将相”与旧京三百六十行
  • 在英国25年的小黄鸭
  • 抢救“葡萄常”的预警
  • 第一代面人郎的最后10年
  • 25 平生第一次写论文
  • 技法:稳、准、狠
  • 风格:工笔画与北京风俗画
  • 创新:大型化、微型化和集成化
  • 附:《论面塑艺术的创新》 郎志丽 1995年3月
  • 2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1990年代的两个关键词:“拆”与“申奥”
  • 进入新千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厂破产了
  • 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 27 尾声:就想留下点儿东西给后人
  • 不会做买卖
  • 发愁接班人
  • 北京艺术家庭、北下关才艺老人
  • 后面的话 什么是北京面人郎的黄金时代?
  • 什么是北京面人郎的黄金时代?
  • 面人儿与手办,谁是“更高明的老师”
  • 由“白塔寺再生计划”再谈人与城
  • 雪可赏乎?亦可吊乎?
  • 参考书目
  • 文章
  • 附录1 郎绍安、郎志丽大事记
  • 附录2 面人儿小春秋
  • 附录3 面人儿岁时记
  • 附录4 面人郎重要作品名录
  • 郎绍安主要作品:
  • 郎志丽主要作品:
  • 附录5 面人郎面塑技法
  • 一个小面人儿的诞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