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02千字
字数
No.75
科学技术
2024-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大语言模型时代的重要学术专著,对后人类境况进行深刻探索。
内容简介
我们见证了大语言模型的兴起。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见证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写出了专著《人类境况》,而本书则在大语言模型时代系统性地探讨“后人类境况”。这是一部严谨的、开创性的学术专著,以跨越学科疆界的研究方式,对当下(后)人类境况进行了宽广且深邃的探索。
作者对人类主义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并提出以“技术-政治”为主轴来重新考察当下文明状态及其所面对的危机。本书展示了出色的学术素养,并充满了独特的见解。作者令人信服地将人类阐述为技术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相反。他还认为,在当今时代,缺乏的是政治智慧而不是技术智能;能够发展新的智慧的能力,是让智人名副其实的关键。
本书既拓展了读者的学科与知识视野,又引人深入思考人类如何智慧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文明性挑战,是一部富有新见和学术分量的力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1
- 文前2
- 导论 再见智人:人类主义的黄昏
- 第一节 比人类更懂策略、更有知识、更会创作
- 第二节 人类主义/人类例外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 第三节 新启蒙主义抑或后人类主义
- 第四节 后人类主义地平线上再见智人
- 第一章 智能与智慧:器官学研究
- 引言 人类文明的“两把钥匙”
- 第一节 重思技术:作为“赛博格”的人类
- 第二节 重思政治:两次险些“被灭”的人类
- 第三节 重思技术 政治 (I):从智人到智城
- 第四节 重思技术 政治 (II):当代智人的去智化
- 第五节 智人与人工智能:构建共同体的两种模式
- 结语 智人的“共同命运”
- 第二章 大语言模型的信任问题:技术政治学研究
- 引言 技术 政治视野下的信任问题
- 第一节 资本逻辑下的信任之殇:“机器末世”已在门口?
- 第二节 探究大语言模型的智能 (I):自注意力与规模
- 第三节 探究大语言模型的智能 (II):语言与神经网络
- 第四节 两个人类主义工程:价值对齐与机械可解释性
- 第五节 作为政治智慧的信任,及其当代危机
- 结语 在人工智能时代重铸信任
- 第三章 智能与速度:竞速学研究
- 引言 人工智能时代的“乐戴分子”
- 第一节 速度与激情:生物化学算法遭遇竞速革命
- 第二节 速度与暴力:永恒“紧急状态”下的速度专政
- 第三节 人工非智能:从格林斯潘到“特朗普世”
- 第四节 系统性愚蠢与“纳什均衡”
- 结语 作为爱智慧实践/贡献性实践的哲学
- 第四章 竞速统治与后民主政治:政治哲学研究 (I)
- 引言 从热词到关键词
- 第一节 作为“行动元”的人工智能
- 第二节 竞速统治与全面赋闲
- 第三节 “不被需要”的政治困境
- 第四节 算法权力、采集经济与民众时代的黄昏
- 第五节 后民主政治:算法偏见与神圣人
- 结语 重新激活政治哲学
- 第五章 爱、算法与后人类:政治经济学研究
- 引言 爱:后人类境况中的“人性”?
- 第一节 算法与奇点:爱、死亡、机器人
- 第二节 婚姻算法:经济学家、算法工程师、程序员
- 第三节 均衡状态:今夜无人出轨
- 第四节 为爱痴狂:当算法遭遇“一心人”
- 第五节 “人类高质量男性”与平台资本主义1.0
- 第六节 智能化速配:算法革命与平台资本主义2.0
- 第七节 两种怪物:爱和算法黑箱
- 第八节 真话代言人与第三个黑箱
- 第九节 算法偏见、系统性愚蠢与“后人类”大他者
- 结语 AI:后人类境况中的大他者
- 第六章 斆、创造与后人类:教育学研究
- 引言 从两性之爱到代际教育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焦虑”与后人类未来
- 第二节 后人类境况:教育终结抑或终身教育
- 第三节 冲破表征主义:教育实践的激进更新
- 第四节 重思教育:非人类与人类交互触动的实践
- 第五节 返回中国:先秦教育思想的激进化
- 结语 中国教育实践的“古今之变”
- 第七章 机器人与“人类学机器”:政治哲学研究 (II)
- 引言 奇点临近:对人类主义的反思迫在眉睫
- 第一节 暗含于人类世中的“维度变化”
- 第二节 纳粹政治:“人类,太人类了”
- 第三节 “人类学机器”的变态内核
- 第四节 “善智”:人类主义“价值”的不善
- 第五节 人工智能正“走向坏的一面”?
- 第六节 “赛博格机器”所制造的“超人类”未来
- 结语 从20世纪犹太人到未来“无用阶级”
- 第八章 技术与生命:技术哲学研究
- 引言 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什么是技术?
- 第一节 进入了“技术统治”的时代?
- 第二节 技术与生命 (I):负熵性复杂化
- 第三节 技术与生命 (II):生命以负熵为食
- 第四节 技术与生命 (III):抗拒必死性的努力
- 第五节 宇宙尺度上的技术哲学 (I):熵学
- 第六节 宇宙尺度上的技术哲学 (II):出走
- 第七节 行星尺度上的技术哲学 (I):盖亚
- 第八节 行星尺度上的技术哲学 (II):熵世
- 第九节 重启“人化”:从智人到负熵人
- 第十节 在“特朗普世”中思考人类技术
- 结语 从无机物到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图景
- 尾论 大语言模型时代的知识实践
- 引言 跨学科研究何以必要?
- 第一节 后人类知识实践者:作为通家的专家
- 第二节 “离身认知”与语言学转向
- 第三节 论知识实践的原创性 (I):纯粹潜能
- 第四节 论知识实践的原创性 (II):量子思维
- 第五节 知识的后人类杂交与非现代杂交
- 结语 再见智人,在大语言模型时代
- 后记 在爱 (AI) 智能 爱智慧的道路上
- 征引文献
- 人名索引
- 术语索引
- 大众文化作品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