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本书首次验证了社交网络的六度分隔理论,开启了“一个相互连接时代的科学”。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介绍了一门正在形成中的新科学——关于网络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有这样一门科学吗?它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近年来,这门学科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吗?在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于这些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1章 相互连接的时代
  • 涌现
  • 网络
  • 同步
  • 没人走过的路
  • 关于小世界的问题
  • 第2章 一门新科学的诞生
  • 随机图论
  • 社会网络
  • 动力学问题
  • 从随机性出发
  • 物理学家来了
  • 第3章 小世界
  • 从朋友那里获得帮助
  • 从穴居野人到索拉利人
  • 小世界
  • 尽可能地简单
  • 真实的世界
  • 第4章 超越小世界
  • 无标度网络
  • 富者更富
  • 成为富人会很困难
  • 再次引入组织结构
  • 隶属关系网络
  • 首长和科学家
  • 复杂化
  • 第5章 在网络中搜索
  • 米尔格拉姆究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 六这个数字是大还是小?
  • 小世界里的搜索问题
  • 社会学反击
  • 在P to P(点对点)网络中搜索
  • 第6章 疾病流行和系统失效
  • 酷热地带
  • 互联网上的病毒
  • 流行病中的数学
  • 小世界中的流行病
  • 疾病的渗透模型
  • 网络、病毒和微软
  • 故障和坚固性
  • 第7章 决策、错觉、群体癫狂
  • 郁金香泡沫经济
  • 恐惧、贪婪和理性
  • 集体决策
  • 信息级联(Information Cascade)
  • 信息的外部性
  • 强制外部性
  • 市场外部性
  • 合作外部性
  • 社会决策的制定
  • 第8章 阈值、信息级联和可预测性
  • 决策的阈值模型
  • 捕获差异
  •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级联
  • 相变和信息级联
  • 跨越鸿沟
  • 非线性的历史观
  • 人群的力量
  • 再谈坚固性
  • 第9章 创新、适应和恢复
  • TOYOTA- AISIN(丰田—爱信)危机
  • 市场和层次
  • 产业的分化
  • 模糊性
  • 第三种方式
  • 应对模糊性
  • 多尺度网络
  • 从灾难中恢复
  • 第10章 开端的结尾
  • “9·11”事件
  • 相互连接的时代的教训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果想认识比尔·盖茨,你需要几个中间人?

    直接告诉你答案:大概率不超过 6 个。


    这个答案可不是我们说的,而是来源于一个非常出名的理论 ——“六度分隔”:
    世界上任意两个陌生人之间,最多通过 6 个中间人,就能建立联系。
    当然不是随便找 6 个朋友就行,而是先找一个最可能帮到自己的人、再通过他的关系网找到下一个中间人…… 这样层层递进,最多穿过 6 个关系网,就能联系到你的目标。
    明白了这个理论,你就能知道如何去拓展自己的关系网。
    这就是《六度分隔》这本书。
    1. 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实验,证明了 “六度分隔” 理论的正确性。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一理论也随之更新 ——Facebook 团队发现,两个陌生用户之间,平均只隔着 3.57 个人。我们已经从 “六度分隔”,走进了 “3.5 度分隔” 的世界。
    2. 对于这个理论,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觉得 “6” 这个数字很重要。事实上,不管是 6,还是 3.5,这个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真实的世界中,人们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处于相互连接之中。彼此的连接,让我们能触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3. 六度分隔理论为啥能成立呢?这是因为社交网络的一个特性 —— 发散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又有他们的朋友,就像一棵树,树干上有很多树杈,树杈上又有很多树杈,这样 “一传十,十传百”,我们能迅速和任何人发生连接。正因为社交网络的发散性,信息的传播往往非常快。
    4. 但除了快速传播外,真实世界还有另一个极端 —— 有些信息只在小范围传播,很难传出去。如何解释呢?这就涉及到社交网络的另一个特性 —— 聚合性。因为共同好友的存在,真实的社交不是树状的,而像是一张网。在这张网上,有很多封闭的圆环,有些信息只能在圈内传播。很多明星的消息,只有他们的粉丝清楚;很多小城新闻,只有当地人知道…… 就是这个道理。
    5. 所谓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对这两种特性的最好概括。信息传播的这两个特点,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比如,微信文章的 “xx 位朋友读过”,就符合网络的聚合性,在固定圈子内,增加你和朋友的互动;而 “微博热搜” 则利用了发散性的特点,打破圈子的限制,把其他人感兴趣的内容传递给你。
    6. 你肯定记得咱们之前介绍的一个概念 —— 邓巴数字。人类能够稳定交往的人,不超过 150 个。因为六度分隔理论的存在,有了彼此不熟悉的 “弱连接”,我们的社交规模才能突破限制,变得很大。所以,千万不要忽略通信录里不常见面,甚至不大熟悉的好友,他们是你扩展社交网络的关键。
    7. 一张社交网络,有网络节点和连接方式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你的社交网络中,节点就是你和一个个朋友,而连接方式就是你和朋友之间联系的渠道。要控制信息的传播,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8. 首先,利用好核心节点的力量。比如各个领域的大牛,虽然也只是一个节点,但他们比其他人拥有更大的 “能量”。不管是想快速提升自己的 “江湖地位”,还是加快一条消息的传播,让圈子里的牛人为你背书,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相反,如果要阻止信息的传播,也最好先切断核心节点的扩散。
    9. 其次,利用好传播路径。想加快一个信息的传播,就要尽可能建立远距离的连接。让信息突破封闭的小圈子的限制,实现爆炸式传播。各种社交网站的 “热门搜索”“今日话题”,就是将一些人感兴趣的话题推荐给其他人,快速将各个圈子连接起来。互联网病毒式营销,往往也是利用这个原理 —— 某个朋友分享给你,你再分享给你的朋友,又分享给朋友的朋友……
    10. 要阻止一个信息的传播,就要尽可能粉碎远距离的连接。一旦这些连接方式被切断,社交网络会碎裂成一个个互不联通的子网络,这样就能很好地阻止信息传播。比如,当传染病爆发时,机场、火车站都会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甚至直接将疑似患者隔离。这是为了避免患者和其他城市的人发生连接,从而把疾病传染到其他城市。
    11. 这个理论,还能被用在公司管理上。要提高整个公司的沟通效率,就要使公司架构变成 “一棵树”。上传下达,快速高效。
    要增加部门内的沟通,就要使部门架构变成 “一张网”。渠道多样,自由灵活。
    12. 但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模式都有自己的弊端:过度的中心化,会导致信息在领导那里堆积,影响跨部门协作;过度的去中心化,又会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真实世界中,这个矛盾不可调和,只能努力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是关于这门科学的一个故事。它并不是那种十分遥远而且大得无法简化的故事,以至于任何人都无法在有生之年完全弄明白它。确切地说,它是某个独行者在旅途中发生的种种故事的一些片段,这是一次在奇妙而美丽的地方的旅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邓肯・瓦茨的《六度分隔》,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说的那样,这本书讲向我们展示了 “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总结起来这本书可以获得以下收获:首先,一般公众对 “六度分隔” 这个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 “六度分隔” 告诉我们,在一个社交网络上,只需要经过很少的几个人就能联系到网络上的任何人。然而六度分隔的真正神奇之处在于,就算大量的共同好友让网络变得非常 “聚集”,我们的信息仍然能快速地传递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接下来,用传染病举例子,介绍六度分隔理论的简单应用。如果要阻止信息的传播,那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去阻断长距离的连接,让一个网络变得不再具有 “六度分隔” 的性质;如果要加快信息的传播,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网络上本来距离很远的两个节点之间建立起连接。最后, “六度分隔” 理论在一个层级化的网络中的应用。我们在真实世界中遇到的网络,不但会有许多 “局部信息”,也常常会有大量的 “全局信息”。如果为了方便局部信息的传输,就要求我们把网络设计得更加去中心化,让本来距离就很短的节点变得更加接近;而如果为了全局信息的传播,就要求我们把网络设计得更加中心化,让网络上各个模块的中心连接在一起。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