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疟疾与药物角度重看人类历史,回望世界格局。

内容简介

一种古老的疾病,杀死了近一半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生活过的人,改变着人类的基因;两种神奇的药物,拯救了亿万患者的生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影响着国运的兴衰。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印加帝国的灭亡,到西方殖民的兴起、太平洋战争的打响,疟疾随人类的迁徙而蔓延,改写着历史的走向。

以生命为代价,先辈们发现了疟疾的克星——南美丛林里的金鸡纳树,东亚山野中的青蒿。金鸡纳树皮的有效成分奎宁在几代化学家的努力下被“验明正身”、人工合成,成了无数人的救命药,却在半个多世纪后陷入耐药性的困境。

从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写下“青蒿一握”开始,青蒿素沉寂于中医古籍一千六百多年,直到在屠呦呦参与的秘密科研项目“523”任务中被重新发现,才终于在21世纪初走出国门,成为当下治疗疟疾的中流砥柱。时至今日,全球每年还有数亿人遭受疟疾之苦。本书所讲的故事,还在继续……

目录

  • 版权信息
  • 远在天边,却也近在咫尺
  • 题记
  • 引子 丛林杀手
  • 第一章 池塘边的故事
  • 第二章 罗浮山传奇
  • 第三章 基普守护人
  • 第四章 著书辨青黄
  • 第五章 利马药剂师
  • 第六章 御医的秘方
  • 第七章 西洋不速客
  • 第八章 皇宫里的临床试验
  • 第九章 杜松子酒
  • 第十章 重庆常山饮
  • 第十一章 安息吧,拉贝
  • 第十二章 不死的疟原虫
  • 第十三章 众里寻它千百度
  • 第十四章 走向世界
  • 第十五章 国运兴衰
  • 尾声 双药与我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寻它千百度,终是有成

    奎宁的发现始于南美丛林中的偶然。16 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印加人用于退热的金鸡纳树皮带回欧洲,误打误撞成为疟疾解药。树皮粉从秘鲁传到罗马,救活查理二世、路易十四的太子,甚至康熙皇帝 ——1692 年,这位帝王因疟疾濒危时,正是法国传教士进献的金鸡纳霜让他重获生机。而树皮中有效成分奎宁的提取,耗费了欧洲科学家近百年光阴,最终在 1820 年由法国药剂师佩尔蒂埃与卡文图完成。他们放弃专利,将提取方法公之于众,让奎宁成为殖民扩张与战争博弈的筹码。青蒿素的命运则更显跌宕。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留下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的记载,但历代医家忽视 “渍” 字背后的低温萃取要义,反而用煎煮之法令药效尽失。直到 1967 年,越南战争中疟疾肆虐,中国启动 “523 任务”,屠呦呦从故纸堆中重拾古方,改用乙醚低温提取,才让青蒿素重见天日。书中披露的细节令人心惊:科研人员李国桥为验证药效,竟主动感染疟原虫;课题组因误用北方低含量青蒿叶,险些与发现擦肩而过。作为新药研发专家,作者梁贵柏以 “双药” 为棱镜,折射出疾病如何塑造文明:疟疾加速罗马帝国衰亡,迫使清廷接纳西洋药物,更成为二战期间热带战场的无形杀手。而当青蒿素最终通过诺华公司的全球网络拯救数百万生命时,同时也是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有力的注解。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完整而深刻的小药史

      本书对于奎宁、青蒿素的发现和开发应用有着非常细致的记录,让我这个外行人看得也特别清楚明白。在感伤疟疾对于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之时,奎宁和青蒿素更让我感到欣慰和鼓舞。千年之前的 “青蒿一握”,到如今人类将疟原虫打倒在地,我们付出了太多牺牲和努力。回望过去,打败疟疾的故事还历历在目,基因的突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下一个人类天敌疾病是什么?我们还能轻松应对吗?下一个青蒿素在哪里?还深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浩瀚之中吗?这一切发人深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半科学半文学的手法挺新颖,既不枯燥又不失科学严谨。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