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若欺凌者有五人,他们都认为自己只需承担五分之一的责任,而被欺凌者却要承受五倍的痛苦。

内容简介

本书以校园欺凌受害者家长的锥心亲述,直抵欺凌行为的本质,激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阅读一个个沉重的案例,特别是倾听了孩子们的遗言,任何一个有良知的读者都将深切感悟到,痛苦是不可比较的,质问受害者不够坚强是何等虚伪自大。要阻止悲剧发生,只有杜绝欺凌行为本身。

校园欺凌一直是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悲剧总是一再上演。然而,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1999年至2005年间,欺凌自杀事件的数量却是“零”。这反映了学校和教育行政当局应对欺凌问题时重私利轻责任,瞻前顾后、束手无策,因而一味粉饰太平。

资深自由记者和纪实作家镰田慧,采访12个因欺凌而自杀的孩子的父母,通过他们的证言,揭露教师的冷漠疏忽、校方的推卸责任与教育委员会的明哲保身。严峻的现实令人忧虑,更发人深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I 痛失孩子的父母们如是说
  • 1 欺凌者眼中的五分之一,对被欺凌者来说则是五倍
  • 班主任都签了名的“葬礼游戏”的彩纸
  • 诉讼的初衷明明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牺牲者
  • “把孩子交给学校是个错误”
  • 2 在亲戚“绝不会输”的鼓励下,我借钱打了官司
  • 放任欺凌的老师
  • 3 因孩子自杀而被舆论指责教育不当的父母
  • “对这个世界我已厌恶至极”
  • “耽误了我家孩子考学怎么办”
  • 朋友们写给宽子的信
  • 教育委员会、公文公开审查会都做了什么?
  • 来自全班的语言暴力
  • 4 没有遗书,欺凌就不被承认的残酷现实
  • 原本很喜欢学校的孩子为何会选择自杀?
  • 逐渐明晰的欺凌真相
  • 要求孩子们作证说不存在欺凌的老师们
  • 欺凌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 文化节上演自杀剧的阴招
  • 遗属缺席的追悼会的真实目的
  • 作文究竟是否还存在?是否真的被烧了?
  • 我们想知道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 5 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孩子和老师
  • 善恶不分的老师与孩子
  • 以前的欺凌与现在的欺凌
  • 能保护自己孩子的只有父母
  • 6 对如此没有诚意的学校只能起诉
  • 儿子打开家里所有的灯,在院子里的树上自缢了
  • 通过问卷来调查是否存在欺凌的班主任
  • 篡改欺凌事实的学校
  •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欺凌自杀都在发生
  • 7 这是集体私刑,并非所谓的“不过是欺凌而已”
  • 保存在电脑软盘里的遗书
  • 为何公布遗书
  • 对方孩子曾有两次欺凌先例
  • 不停辩解,始终不认罪的家长
  • 对其中一人做出保护观察处分了事
  • 8 老师在学生面前声称“自杀是因为他自己软弱”
  • 儿子因恐惧未提交退部申请
  • 见报之后就出动的警察
  • 强调“不是来道歉的,只是来上炷香”的家长
  • 始终没拿出改善方案的学校
  • 派对入场券事件和我写给对方监护人的信
  • 是不是应该把孩子教成一个随便的人?
  • 站在孩子的视角
  • 9 逐渐升级的语言欺凌
  • 从拉直自来卷的头发之后,噩梦就开始了
  • 迫不得已才在灵前低头的孩子与家长
  • 七七忌法事结束后姗姗来迟的班主任
  • 被迫成为组长
  • 遗书中提到的欺凌者的名字
  • 主张“不存在欺凌”的校长
  • 说出“‘事故报告书’请看报纸”的教育委员会
  • 10 一句“对不起”都没说的班主任和校长
  • “被勒索了,因为没钱所以我只能死了”
  • 家委会大会上500人对1人的斗争
  • 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欺凌他人的孩子和家长
  • 在佛龛前仍不说实话的老师们
  • 本不想闹上法庭
  • 11 想对认为“我家孩子是欺负人的那个,所以我很放心”的家长说
  • 没注意到孩子发出的SOS信号
  • 通过遗书才知道存在欺凌
  • 检查遗物的老师们
  • 坚持孩子遗志的重要性
  • 说出“我家孩子是欺负人的那个,所以我很放心”的家长
  • 老师、校长和教委会主任做了什么
  • 请老师不要一个人背负校园欺凌问题的责任
  • 12 学校不是搭上性命也要去的地方
  • 转学第3天就遭遇了暴力恐吓
  • “嗨,那边怎么样”开头的追悼书
  • 被选为田径赛选手,在运动会当天走上绝路
  • “学校太肮脏了!老师太肮脏了!”
  • 对遗属只是口头汇报,却给市议会提交了大量资料
  • II 欺凌自杀发生之后……
  • 欺凌自杀发生之后……
  • 冷漠杀人
  • 校园欺凌与教师和家长
  • 欺凌与迎合
  • 欺凌自杀尚未消失
  • 老师,请做个人吧!
  • 现在的学校已病入膏肓
  • 名为“不要死”的宣传活动意味着什么
  • 令孩子和家长都感到绝望的学校
  • 学校至上主义的陷阱
  • 出处一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不是自杀,是他杀!!

    “我决定去死。这不是自杀,是他杀!!” 福冈县丰前市的初二学生场大辅在遗书中疾声痛呼之后选择了自杀。红色签字笔在小小纸片上的最后呐喊,不光成为了其父亲痛失爱子之后经常念叨的话,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愤怒和控诉。《欺凌自杀》通过对日本校园欺凌的深入报道和思考,让我们可以揭开其真实面目,看到了校园生活丑陋恶臭的一面,更直达成人社会的阴暗角落。成书虽有些时日,但书中所提及的内容对当下的孩子和成年人来说仍旧没有过时。1. 校园霸凌校园霸凌事件的频发一再打破了我们对于校园的美好幻想,什么净土、象牙塔似乎都变成了非常滑稽可笑的说法。相信经历学生时代的,多少都有点这方面的记忆。前一段时间奈飞出品的爆款韩剧《黑暗荣耀》就讲述了曾经的受校园霸凌害者成功复仇的故事,爽剧是挺爽的,可现实中像《女孩的地下战争》这样的霸凌却从不曾缺少。这本书通过和数位受害者家属的交流,勇敢地揭开了事情的真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科普价值,对于那些曾经有过类似阴影的受害者来说未必就有勇气继续阅读下去。书中的描述加上细节的想象,痛苦的回忆像潮水一般涌来。对我来说都有些致郁,更别提曾经被阴影笼罩着的。因此还是建议在阅读之前对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做出一个大致的评估,不要选择心情低落的时候,比如夜深人静的网抑云时刻。这并非意味着我不鼓励对其展开讨论,而是应当适当照顾自身的感受。你可以在做好准备鼓足勇气之后再打开,直面曾经的一切,让内心变得更加强大。若在此之前,做不到也没有关系,让自己心里的伤慢慢得到疗愈就已经很棒了。2. 息事宁人校园暴力、霸凌频发和升级,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不可忽视的是老师、校长以及教育系统对于此类问题的息事宁人。简单来说,就是压根就没有把这当回事,更别提认真对待。出了事通常也只会想着尽可能平息风波,而不是去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对于受害者家属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孩子的性命已经没有了,可该有的态度却没有,相反还会被劝趁早放手。生活总是要继续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此类言论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这种沉默和纵容正是导致校园霸凌持续下去的一大原因。不放弃,不妥协。这种态度可能让受害者家属变得孤立无援,曾经表示同情的家长也会选择远离,可正因为这种坚持才可以让逝去的生命不被白白牺牲,此类事情才可以得到更多的重视,也才会有改变的可能性。3. 家长学校书中提到了家长们一种很朴素的想法,在校园里就要靠老师守护,在外面靠家长努力。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情况却提醒人们有必要打破这种观念上的壁垒,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孩子在校园遇到霸凌之后选择向老师求助本应该是一种合理正确的做法,却因为老师的不重视和忽视让问题不断恶化。这有老师个人的原因,但更有学校管理者的责任。特别是在书中提到教育委员会的包庇,出了事作为校长和学校似乎也没有多大的事。这原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似乎变得比教育流水线还可恶,以至于会对校园暴力选择视而不见。4. 校园暴力除了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另一种欺凌更加不容忽视,那就是来自老师的。往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应对措施,尤其是那些善良认真的孩子,反倒很容易沦为受害者。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不被重视,有时甚至是向老师有样学样的结果。自然让整体风气变得很不好,此类事件的爆出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那些没有造成可见恶性后果的、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只是没有被大众知晓罢了。有的地方是熟人社会,小地方的群体压力,让孩子的父母即便是失去了孩子也难以进行太多的反抗。毕竟自己还是要在当地继续生活下去,否则被边缘化和孤立是难以避免的。5. 欺人被欺这本书里的有些观点和洞察还是很犀利的,比如提及到成年社会里的弱肉强弱法则,甚至以此为欺凌事件做辩解,误导他人认为是受害者自己的问题。还有些想法和观念更让人气愤。比如只要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负,欺负他人就没事,反倒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父母的错误观念让孩子的恶行进一步得到释放,或许只有等到那天真正成为受害者才会意识到其中的错误。一对一的欺凌好追根溯源,多对一的往往以法不责众来姑息。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说,这种伤害却是以成倍甚至是指数级上升,弱小的身心难以承受这些原本就不该面对的。6. 写在最后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我认为消除校园暴力确实是应对欺凌的唯一可行方案。只不过单是书中所列举的一众挑战就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从人们的观念到行动以及相应的措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这本书在经历了 20 多年后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对于当下和未来问题的解决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救救孩子,趁现在为时还不算晚。难不成要依靠爽剧那样受害者的成功复仇让社会得以重视?新闻的热度会消失,公众的关注会转移,可孩子们的处境真的变好了吗?那些被教育当好孩子的却因此遭受伤害,甚至是不堪重负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如此多血的教训难道还不够么?是等到每一次事发之后才装模作样,还是真正做出一些改变?我不是研究教育问题的专家,但我认为我们不管自己家里是否有孩子都应该对此保持足够的持续关注。痛心痛久了是否就会麻木?翻过了这一页就真的可以当做没发生过?今日的施害者不会因此束手就擒,反倒会变本加厉。大概就像韩剧《少年法庭》,别总是以为 ta 们是孩子,ta 们是还没有长大成人的作恶者!

      1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