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让AI不再缺“心”,点亮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

内容简介

为什么AlphaGo、ChatGPT没有在中国诞生?为什么中国只能出现“百模大战”?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每每站在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我们总会听到来自历史的叩问。

无论是“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杨振宁三问”,还是今天的人工智能“中国之问”,都考验着我们国家战略方向的确立和科学家的使命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就要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一条底层逻辑自主可控的创新之路,走人工智能与人类价值观对齐的创新之路,走不随大流、坚信人工智能的“中国时代”必将到来的创新之路。

本书中,朱松纯教授解答了什么是通用人工智能、如何认清智能的本质、如何为人工智能找到统一理论与认知架构,进而为机器立“心”等重要问题。

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厘清通用人工智能的3大关键迷思”:ChatGPT等大模型无异于缸中之脑;要寻找“乌鸦智能”而不是“鹦鹉智能”;理(U体系)与心(V体系)并非对立。

第二部分“1238,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路线图”,开创性地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一个框架、两个系统完备性、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八个关键问题;介绍了通用人工智能的4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展示了以这4大科研成果为基础,联合产业创新,共建产业智能体的8大领域。

目录

  • 版权信息
  • 重磅赞誉
  • 推荐序一 探索智能时代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路
  • 推荐序二 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学与实践
  • 推荐序三 具备“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体,将如何与人类社会共生
  • 前言 为机器立心,以中国之思想创世界之科技
  • 引言 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探源、局限与出路
  • 难题:直面人工智能的中国之问
  • 探源: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
  • 创新:突破数据统计的局限
  • 出路:探索数据背后的因果与价值
  • 新标:全球首个AGI评级测试标准
  • 回到人工智能的中国之问
  • 第一部分 厘清通用人工智能的3大关键谜思
  • 01 ChatGPT等大模型无异于缸中之脑
  • 大模型与缸中之脑
  • 是真的掌握了概念,还是仅仅形成了“隐藏记忆”
  • 为什么大模型不是AGI
  • 02 不是鹦鹉,而是乌鸦
  • 未来目标:一只乌鸦给我们的启示
  • 人工智能研究的认知架构:小数据,大范式
  • 计算机视觉:从“深”到“暗”
  • 认知推理:走进内心世界
  • 语言通信:沟通的认知基础
  • 多智能体:获取、共享人类的价值观
  • 机器人学:构建大任务平台
  • 机器学习:学习的极限和停机问题
  • 03 理(U体系)与心(V体系)的对立与统一
  • 智能:各种现象
  • 智能的演化:“生命度”逐渐增强
  • 智能的3个哲学阶段
  • V空间,人类具备先天的价值判断
  • U空间,智能体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 补充“心”与“理”体系中缺失的部分
  • 第二部分 “1238”,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路线图
  • 04 一个框架,两个系统完备性,三个基本特征
  • 一个大一统理论框架,让AI眼里有活
  • 两个系统完备性,让AI的脑袋不缺弦
  • 三个基本特征,让AI能完成自主任务
  • 05 八个关键问题,让AI具备三观
  • 关键问题1:认知架构,机器与人如何“志同道合”
  • 关键问题2:自我意识能否从智能体中涌现
  • 关键问题3:如何让人工智能具备高水平的社会智能
  • 关键问题4:价值驱动是模型进化的“刚需”
  • 关键问题5:让机器人学会人类的价值函数
  • 关键问题6:具身智能,知行合一
  • 关键问题7:可解释性是“信任”的前提
  • 关键问题8:价值对齐让人机互信
  • 06 “四通八达”,通用人工智能的蓝本
  • 通通: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
  • 通界:通用人工智能大任务仿真平台
  • 通智测试:通用人工智能评级标准与测试平台
  • 通境:通用人工智能科研平台
  •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心”与“理”的统一之辩
  • 附录 评级测试:通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和价值层级划分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未来AI何去何从

    相较于《为人文赋理》这本书,朱松纯的这本《为机器立心》读起来就象是一本写给未来的 “技术哲学手册”。这本书的核心很直白:机器要真正像人一样思考,得先有 “心”—— 不是冷冰冰的算法,而是能理解社会、懂得伦理、会做价值判断的 “心”。书里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作者对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 “纠偏”。他说,现在大家都盯着大模型,觉得能写诗画图的 AI 就是智能的巅峰,但这其实是 “鹦鹉学舌”—— 重复训练的结果,算不上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能得像乌鸦喝水,能自己琢磨出办法解决问题。这种观点浇醒了被 ChatGPT 热潮冲昏头的人们。他还毫不客气地指出,AI 研究已经 “内卷” 成了算法军备竞赛,大家都忙着在特定任务上刷分,却忘了人类智能的根本是 “街头智慧”—— 那些买菜砍价、察言观色的日常能力,才是通用智能的根基。说到技术路线,作者的 “1238” 框架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框架、两个系统、三个特征、八个问题,这串数字像导航图一样,把原本抽象的通用人工智能拆解成了可操作的模块。比如他团队研发的 “通通”,这个被称作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的小女孩,不仅能完成具体任务,还能根据价值观做决策。书里举了个例子:“通通” 在仿真环境里会主动扶老人过马路,这不是程序预设的指令,而是她通过社会协作能力自主判断的结果。这种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书里说的 “为机器立心” 不是空话。不过这本书不光是讲技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伦理问题,甚至把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这些中国传统哲学都搬了出来。他说,要让 AI 懂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从中国思想里找答案。这种 “土洋结合” 的视角挺有意思 —— 比如用阴阳理论解释智能体的动态平衡,用禅宗的 “顿悟” 类比机器学习中的涌现现象。读到这里才明白,为什么书名叫 “为机器立心” 而不是 “为机器编程”。心学讲 “心即理”,朱松纯想让 AI 的 “心” 和 “理” 合二为一,既懂技术逻辑,又有人文温度。作者直言,中国 AI 领域存在 “百模大战” 却难出 AlphaGo 的怪象,根源在于缺乏原创思想。他拿自己做例子:当年放弃美国的实验室回国,就是想证明中国能走出自己的技术路线。书里提到的 “通界”“通智测试” 等四大科研平台,都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 不做跟风者,要做定义游戏规则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引人入胜、启人深思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