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009千字
字数
2021-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性通俗性读物。
内容简介
本丛书以王志民教授主持承担的山东省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工程项目为基础。丛书由名家、大家写小书,通俗易懂,融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和普及性于一体,既适合国内大众阅读欣赏,又适合向海外翻译推介,传播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丛书共设计10本,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农家。该丛书由王志民教授担任主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导言 儒学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
- 第一章 儒学的深厚渊源
- 一、漫长古代文明的滋养
- 二、周代礼乐文化的涵育
- 第二章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 一、孔子的人生经历
- 二、孔子的思想学说
- 三、孔子的历史贡献
- 第三章 孔门弟子传承儒学
- 一、孔子弟子宣扬儒家学说
- 二、子思汇集整理孔子遗说
- 第四章 继往开来的亚圣孟子
- 一、孟子“道性善”
-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
- 三、孟子的人格修养论
- 第五章 作为儒家别宗的荀子
- 一、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 二、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 三、荀子的“性恶论”
- 第六章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 一、秦代儒学与“焚书坑儒”
- 二、汉初儒家反思与“罢黜百家”
- 三、两汉经学的发展
- 第七章 “三教之争”中的儒家
- 一、魏晋玄学
- 二、隋唐儒学
- 第八章 理学时代的儒家思想
- 一、程朱理学
- 二、陆王心学
- 第九章 儒学在近代的坎坷命运
- 一、儒学独尊地位的终结
- 二、现代新儒学
- 结语 大力弘扬中国儒学真精神
- 后记
- 序言
- 导言 道家: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
- 第一章 道家的先驱
- 一、以黄帝为代表的掌握天道的圣人
- 二、以姜太公为代表的洞察人生的智者
- 三、以许由为代表的远离尘世的隐者
- 第二章 道家的创始——老子
- 一、老子其人
- 二、《老子》其书
- 三、老子主要学说
- 附录:历代主要《老子》注释
- 第三章 道家的发展——老庄学派
- 一、庄子其人
- 二、《庄子》其书
- 三、庄子主要学说
- 附录: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主要文献
- 第四章 道家的发展——黄老学派
- 一、作为一种行动理论的黄老道家
- 附录:稷下学宫与黄老道家
- 二、汉初黄老之治
- 附录:具有黄老倾向的主要文献
- 第五章 道家与玄学
- 一、王弼与《老子》
- 二、郭象与《庄子》
- 三、竹林七贤
- 四、魏晋风流
- 第六章 道家与道教
- 一、从思想到宗教
- 二、道教流派与修炼方式
- 第七章 道家与中国文化
- 一、道家与文学
- 二、道家与书法
- 三、道家与绘画
- 四、道家与易学
- 五、道家与中医
- 六、道家与武术
- 七、道家与园林
- 八、道家与音乐
- 九、道家与军事
- 十、道家与商业
- 十一、道家与科技
- 十二、儒道互补
- 结语 老子为何骑牛而行
- 后记
- 序言
- 导言 阴阳家——中国人的思想律
- 第一章 阴阳家的学派概况
- 一、阴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 二、五行观念的产生和变化
- 三、阴阳与五行的合流
- 四、阴阳家的出现
- 第二章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 一、邹衍
- 二、邹奭
- 第三章 阴阳家的主要思想
- 一、阴阳家的时令思想
- 二、阴阳家的政治方案
- 三、阴阳家的神秘色彩
- 四、阴阳家的伦理内容
- 五、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 六、从五行到“五”的搭配
- 七、“阴阳鱼”与太极图
- 八、“五德终始”的历史观
- 九、“大小九州”的地理观
- 第四章 阴阳家的历史影响
- 一、阴阳家的利弊得失
- 二、改朝换代的论证工具
- 三、走向神仙方术
- 四、融入儒学
- 五、对中医的影响
- 六、中国人的“思想律”
- 后记
- 序言
- 导言 法家——中国传统法治模式的塑造者
- 第一章 法家的先驱——管仲与子产
- 一、管仲相齐与齐桓霸业
- 二、子产铸刑书与法的公开
- 第二章 前期法家——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
- 一、李悝著《法经》与法家的形成
- 二、吴起变法及其法家思想
- 三、申不害的任法、重术
- 四、慎到的尚法、贵势
- 第三章 前期法家——商鞅
- 一、商鞅变法的内容
- 二、因时变法
- 三、奖励耕战
- 四、重刑禁奸
- 五、缘法而治
- 第四章 刑德并用、礼法兼容的齐法家——《管子》
- 一、以法治国
- 二、使法择人
- 三、以人为本
- 四、礼义廉耻
- 第五章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 一、人性好利
- 二、时移世易
- 三、审慎立法
- 四、公正执法
- 五、以法为教
- 六、以势服人
- 七、以术御臣
- 第六章 法家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法家与秦政的兴亡
- 二、历代政治中的法家身影
- 三、法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 后记
- 序言
- 导言 名家:“奇辞怪说”背后的辩者和哲学家
- 第一章 名家概说
- 一、名家之“名”
- 二、产生背景
- 三、名家人物
- 四、学说概况
- 第二章 名实问题
- 一、名与实——名家的起点和终点
- 二、类名之实——名家的核心问题
- 三、希腊“名家”
- 四、经典世界观框架
- 五、比较问题
- 第三章 名墨世界的构建
- 一、类名的两种用法
- 二、任意对象?
- 三、类与指——类名之实
- 四、“由上至下”的世界观
- 第四章 名家文本解读
- 一、惠施的“历物”十事
- 二、《公孙龙子》
- 三、辩者二十一事
- 后记
- 序言
- 导言 墨家——诸子争鸣的“显学”
- 一、劳动者的圣人
- 二、劳动者的学派
- 三、劳动者的学说
- 第一章 墨子创论,后世启迪
- 一、兼相爱,交相利:“兼爱”
- 二、积极防御,以战止战:“非攻”
- 三、制衣求良工,治国任贤能:“尚贤”
- 四、为政之本,治之要:“尚同”
- 五、节约用项,适度消费:“节用”
- 六、节俭治丧,移风易俗:“节葬”
- 七、合理思想,深层意蕴:“非乐”
- 八、否定天命,崇尚人力:“非命”
- 第二章 微型百科,自然探秘
- 一、光学原理:启示墨子号量子卫星创新发明
- 二、力学定律与引力实验
- 三、简单机械学原理
- 四、数学与物理学范畴
- 第三章 科学哲学,普遍真理
- 一、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世界观
- 二、对立统一与全面观察:方法论
- 第四章 《墨经》逻辑,思维技艺
- 一、《墨经》逻辑的意义
- 二、“以名举实”:概念论
- 三、“以辞抒意”:命题论
- 四、“以说出故”:推理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序言
- 导言 纵横家——舌战天下的外交家
- 第一章 战国形势与纵横家的产生
- 一、纵横家产生的背景
- 二、战国纵横家发展阶段
- 三、合纵连横之道
- 四、《战国策》与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 第二章 纵横家先驱:鬼谷子
- 一、关于鬼谷子的传说
- 二、文献记载中的鬼谷子
- 三、奇书《鬼谷子》
- 四、鬼谷子典故
- 五、鬼谷子的历史影响
- 第三章 合纵大师:苏秦
- 一、叱咤风云的一生
- 二、苏秦墓之谜
- 三、经典故事中的苏秦
- 四、漫谈苏秦合纵事迹
- 五、苏秦的历史评价
- 第四章 连横之长:张仪
- 一、以三寸之舌闯天下
- 二、经典故事中的张仪
- 三、张仪连横事迹
- 四、张仪的历史影响
- 第五章 苏代与其他纵横家
- 一、苏代生平
- 二、苏代典故
- 三、苏代纵横事迹
- 四、公孙衍
- 五、陈轸
- 第六章 纵横家之遗风:秦汉游士
- 一、纵横思想在秦汉的延续
- 二、秦汉游士说
- 结语
- 后记
- 序言
- 导言 杂家——诸子百家的融汇
- 第一章 战国末期的统一大势与杂家的产生
- 一、诸侯异政与政治统一的前夜
- 二、百家争鸣与中国学术思想的融合统一
- 三、杂家之源——中国古代的议官和啧(zé)室
- 四、杂家的先驱:商鞅之师尸佼与稷下领袖淳于髡
- 第二章 杂家巨擘——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 一、从商人到政治家——杂家代表吕不韦
- 二、《吕氏春秋》编撰的杂家特色与一字千金的故事
- 三、贵公去私与因时变法的治道方略
- 四、取民之要与宗庙之本的民本思想
- 五、知人善任与良马伯乐的贤人政治
- 六、察己知人、胜人自胜的修身哲学
- 七、掩耳盗铃,疑邻窃斧:启人心智的认知警示
- 八、《吕氏春秋》与诸子百家
- 九、《吕氏春秋》的古今评说
- 第三章 杂家殿军——刘安与《淮南子》
- 一、淮南王——刘安
- 二、统天下,理万物——《淮南子》其书
- 三、百家务治,救时之弊
- 四、讲论道德,总统仁义
- 五、法度论俗,因时制宜
- 六、是非之分,兔死狗烹
- 七、塞翁失马,黄龙负舟
- 第四章 杂家的基本特征与历史贡献
- 一、杂家的基本特征
- 二、杂家的历史贡献
- 后记
- 序言
- 导言 农家——中国的重农学派
- 一、什么是农家
- 二、农家与农业
- 三、历法和节气
- 第一章 农家溯源
- 一、神农始教
- 二、后稷
- 三、周先祖的农业活动
- 四、商周农官
- 第二章 农家学派产生的背景
- 一、李悝尽地力之教
- 二、商鞅急耕战之赏
- 三、农家产生的必然性
- 四、农家的兴盛与衰落
- 第三章 农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 一、以农为本
- 二、以商为末
- 三、尽民之力
- 四、平等爱民
- 第四章 农家代表人物许行
- 一、许行主要事迹
- 二、许行的主要思想
- 三、许行的地位与影响
- 第五章 农家与战国其他学派
- 一、《管子》与农家
- 二、《吕氏春秋》与农家
- 三、儒家与农家
- 四、道家与农家
- 五、法墨阴阳家与农家
- 第六章 农家的发展与演变
- 一、《氾胜之书》与汉代农家
- 二、《齐民要术》与魏晋隋唐农家
- 三、《陈旉农书》与宋元农家
- 四、《农政全书》与明清农家
- 第七章 农家的贡献和价值
- 一、重农——中国人存亡的根本
- 二、农业技术——民族智慧的结晶
- 三、农家的现代意义
- 后记
- 序言
- 导言 小说家——街谈巷议的学派
- 一、小家珍说
- 二、稗官野史
- 三、小说家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 第一章 作为诸子的小说家
- 一、《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家
- 二、战国小说家著作
- 三、汉代小说家著作
- 四、小说家著作的特点
- 第二章 小说家之外的小说
- 一、史传等叙事文学
- 二、诸子中的叙事与寓言
- 三、杂史《燕丹子》
- 四、《列女传》、《说苑》与《新序》
- 第三章 志怪的小说家
- 一、张华《博物志》
- 二、干宝《搜神记》
- 三、葛洪《神仙传》
- 第四章 轶事与传奇
- 一、《西京杂记》
- 二、《世说新语》
- 三、传奇小说
- 第五章 章回体四大奇书
- 一、历史传奇《三国志演义》
- 二、英雄传奇《水浒传》《西游记》
- 三、世情传奇《金瓶梅》
- 第六章 清代小说家
- 一、妖怪小说《聊斋志异》
- 二、世情小说《红楼梦》
- 三、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四、侠义小说《三侠五义》
- 第七章 小说的中与西
- 一、有限演绎与虚构
- 二、史传印记与戏剧性
- 三、梁启超对小说意义的挖掘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