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6千字
字数
2018-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法院案例精选,助力法律人员案件办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法院2018年度案例系列》(全23册)的一个分册。含犯罪、刑罚的具体应用、刑事证据与程序等。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7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必备参考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一、犯罪
- (一)犯罪与刑事责任
- 1 从罪质特征把握想象竞合犯的罪名选择
- 2 故意杀人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想象竞合的认定
- 3 以放火的方式实现其他犯罪目的的行为属于牵连犯,处理原则是择一重罪论处,但适用该原则应以一行为触犯数个罪名为前提
- 4 跨区域集团化非法集资类案件中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界定
- 5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分
- 6 如何认定伤害行为与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7 如何判断积极责任要素的故意与过失
- 8 介入因素下渎职罪因果关系的认定
- 9 刑法意义上的偶然因果关系对定罪量刑的考量
- 10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认定
- 11 互相斗殴中正当防卫的认定
- 12 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
- (二)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 13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认定
- 14 非法经营的烟草专卖制品尚未出售是否构成犯罪既遂
- 15 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审查及贩卖毒品罪的既、未遂认定
- 16 结果加重犯情形成立情况下的基本犯未遂的认定
- 17 转化型抢劫中对于当场及犯罪未遂的认定
- 18 行为人逃脱抓捕后又主动投案的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 19 如何认定中止犯是否“造成损害”
- (三)共同犯罪
- 20 同案犯未共同商议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如何认定
- 21 共同犯罪意思联络的判断
- 22 对向犯与共同犯罪的区分界定、共同犯罪刑事责任的个体性及单位犯罪适用如实供述的可能性
- 23 对共同运输毒品主、从犯的认定
- 24 共同实施故意伤害犯罪中是否“不宜区分主从犯”
- 25 贪污犯罪中从犯的认定
- 二、刑罚的具体运用
- (一)量刑
- 26 被害人具有重大过错可能性是否影响死刑立即执行
- 27 被害人系特异体质的命案如何定罪量刑
- 28 盗窃行为受过行政处罚情形下能否认定为“多次盗窃”构成盗窃罪的次数并折抵刑期
- 29 认识错误对定罪和量刑的影响
- 30 涉家庭暴力致人重伤案件如何量刑
- 31 罪犯保外就医期间下落不明,再犯新罪时的刑期如何计算
- 32 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又犯新罪如何计算未执行完毕的剥夺政治权利刑期
- 33 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制度的法律适用
- 34 犯罪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的理解与适用
- 35 偷挖渗井、渗坑处置生产废液的刑事责任
- 36 有刑事责任能力未必有服刑能力
- (二)累犯
- 37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中累犯的认定
- 38 累犯在连续犯中之认定
- (三)自首与立功
- 39 自首中如实供述时间节点的认定
- 40 讯问后未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投案能否认定为自首
- 41 环境资源领域职务犯罪中“自首”与“坦白”的区别和认定
- 42 交通肇事离开现场后自首的认定
- 43 交通肇事后逃离后再回现场能否构成自首
- 44 明知他人已报警而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救治时被抓获的,是否属于自动投案
- 45 “形迹可疑”型自首的理解与认定
- 46 主动到案,但未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依法不能被认定为自首
- 47 自首不从宽处罚的适用
- 48 协助抓捕同案犯是否构成立功及没收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范围的认定
- 49 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构成立功的认定
- 50 被告人控告他人曾对自己实施其他犯罪并查证属实的,是否构成立功
- 51 从行政违法转化为刑事违法的“时间点”上把握立功的认定
- 52 立功检举他人犯罪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的审查标准
- (四)数罪并罚
- 53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告人既有漏罪又犯新罪应如何并罚
- 54 不同犯意支配下实施的连续行为该如何评价
- 55 为掩盖职务侵占而实施的放火是独立定罪处罚还是按牵连犯罪择一重处
- 56 外国人犯数罪被判处驱逐出境时如何并罚
- 57 数罪并罚的适用
- 58 被告人短时间内连续实施具有关联性的系列犯罪行为应如何认定?
- 59 强奸及强制猥亵案中的罪数认定及中止犯的量刑问题
- 60 服刑期间犯新罪应以新罪被执行逮捕之日作为合并执行刑期的起点
- (五)缓刑
- 61 非法制造枪支罪可以判处缓刑的条件
- 62 适用缓刑后如何适用禁止令
- 63 被判缓刑后在上诉期内犯新罪的法律适用
- (六)减刑
- 64 提供虚假证据证明财产性判项已履行的是否可以减刑
- 三、刑事证据与时效
- 65 “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刑事证明标准的适用
- 66 “疑罪从无”原则的个案司法适用
- 67 利用案件中线索来源的交叉,排除矛盾以认定事实
- 68 庭审实质化背景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
- 69 服务器电子数据的审查与判断
- 70 强奸案中被害人陈述及鉴定意见的证据证明力分析
- 71 刑事案件中对价格鉴定意见如何进行审查
- 72 法律规定发生变化导致案件在审理中超过追诉时效应裁定终止审理
- 四、程序与其他
- 73 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抗诉案件如何处理
- 74 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性的审查要素及方法
- 75 强制医疗案件行为人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审查判断应平衡人权保障和社会公共秩序维持的利益
- 76 对强制医疗程序中“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认定
- 77 对强制医疗机构提出解除强制医疗意见的被强制医疗人,其是否当然地被认定为不具有人身危险性
- 78 解除强制医疗的判断标准
- 79 贩卖毒品过程中驾驶的出租车是否属于犯罪工具
- 80 夫妻打架一方实施伤害行为构成犯罪,另一方是否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求赔偿损失
- 81 单位作为附带民事被告人资格及责任的认定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