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适合知识产权法研究和学习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数字网络时代的著作权保护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数字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传统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失灵。其次,对“法律路径”、“技术路径”、“共享路径”和“补偿路径”这四种著作权保护模式进行研究与定位。最后,探寻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借鉴四种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合理之处,完善著作权自愿许可制度和非自愿许可制度,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能够有效促进作品创作和传播的新型著作权保护模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的困境
  • 二、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失灵
  • 三、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思路
  • 一、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二、分析问题的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法律路径”:间接责任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
  • 引言
  • 第一节 著作权间接侵权规则的发展与局限
  • 一、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制度的建立
  • 二、著作权间接侵权制度的扩充
  • 三、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制度的局限
  • 第二节 著作权替代责任制度的适用与反思
  • 一、替代责任制度的历史渊源
  • 二、替代责任制度在著作权法中的引入
  • 三、著作权替代责任制度的理论基础
  • 四、著作权替代责任制度的适用与争议
  • 第三节 间接责任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完善
  • 一、间接侵权责任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完善
  • 二、替代责任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发展
  • 第三章 “技术路径”:技术保护措施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
  • 引言
  • 第一节 著作权保护危机与技术保护措施规则的确立
  • 一、技术进步与著作权危机
  • 二、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及相关规则的确立
  • 第二节 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的法律性质
  • 一、技术保护措施的私力救济性
  • 二、技术保护措施的终端控制性
  • 第三节 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规则的立法模式
  • 一、美国技术保护措施立法模式
  • 二、欧盟技术保护措施立法模式
  • 三、中国技术保护措施立法模式
  • 第四节 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规则的理论依据
  • 一、著作权法保护技术保护措施的理由
  • 二、技术保护措施反规避例外条款的立法基础
  • 第五节 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规则的实施效果
  • 一、技术保护措施规则的积极效果
  • 二、技术保护措施规则的消极效果
  • 三、技术保护措施反规避例外条款评析:以美国立法为例
  • 第六节 技术保护措施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定位与完善
  • 一、技术保护措施的合理评价
  • 二、技术保护措施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定位
  • 三、技术保护措施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完善
  • 第四章 “共享路径”: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
  • 引言
  • 第一节 共享协议运动的兴起
  • 一、共享协议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 二、创作共用的发起
  • 三、“开放获取”的发展
  • 第二节 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运作机制
  • 一、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理论基础
  • 二、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法律策略
  • 第三节 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利弊分析
  • 一、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优势
  • 二、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局限
  • 第四节 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展望
  • 一、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定位
  • 二、共享协议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发展
  • 第五章 “补偿路径”: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
  • 引言
  • 第一节 著作权补偿金制度的引入及发展
  • 一、私人复制与著作权补偿金制度的引入
  • 二、著作权补偿金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 三、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构想
  • 第二节 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价值取向
  • 二、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利弊评析
  • 一、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优势
  • 二、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缺陷
  • 第四节 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展望
  • 一、著作权保护模式的“技术路径”与“补偿路径”之争
  • 二、补偿为基础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发展走向
  • 第六章 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建构
  • 引言
  • 第一节 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建构依据
  • 一、数字网络环境的特点
  • 二、著作权法的正当性理论
  • 三、著作权制度调整对象的经济学属性
  • 四、著作权法的经济学原理
  • 五、著作权法的功能定位
  • 第二节 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制度建构
  • 一、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的基本制度构成
  • 二、著作权自愿许可制度的完善
  • 三、著作权非自愿许可制度的完善
  • 四、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 第三节 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的价值与著作财产权观
  • 一、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的价值
  • 二、数字网络时代的著作财产权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著作
  • 二、中文论文
  • 三、外文著作
  • 四、外文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