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了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姚斯的文学史哲学与审美经验研究、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以及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思路,从中展示接受美学关注历史、交流和反应的递嬗脉络。

在此当中,本书还关注意义阐释问题的探讨,解析接受美学与结构和解构主义的内在相通和合流的关节与因由。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编
  • 文学史:一个尚未完成的课题——姚斯的文学史哲学重估
  • 一、文学史研究的新纪元
  • 二、四处蔓延的文学史之网
  • 三、文学史主题的消隐
  • 审美的狡黠:姚斯对阿多尔诺的超越
  • 一、重返审美经验
  • 二、审美的狡黠
  • 三、享受他物中的自我享受
  • 四、审美经验的三位一体
  • 五、认同的模型理论
  • 六、解释学主题的变奏和续写
  • 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 一、从现象学美学到文学交流现象学
  • 二、追索文本的动力全程
  • 三、审美响应理论的特点与缺失
  • 四、伊泽尔的其他理论建树
  • 延续与转移——美国读者反应批评与德国原旨接受美学的关系
  • 一、从文学史哲学到实证批评
  • 二、多棱镜折射下的修正比
  • 三、认识论的转移
  •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
  • 一、诗、文、小说三界革命中的读者
  • 二、文学启蒙对读者的影响
  • 三、革命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中读者的嬗变
  • 下编
  • 第一讲 文学史研究的新纪元
  • 一、“文学史悖论”和姚斯的理论先驱
  • 二、期待视野与问答逻辑
  • 三、四处蔓延的文学史之网
  • 四、视野嬗变和三级视野阅读模式
  • 第二讲 从文学史哲学到审美经验研究
  • 一、姚斯文学史理论的困难
  • 二、“期待视野”内含的矛盾和缺陷
  • 三、重返审美经验
  • 四、审美经验的诡谲双面
  • 第三讲 姚斯的审美享受和审美认同理论
  • 一、享受他物中的自我享受
  • 二、审美经验的三位一体
  • 三、认同的模型理论
  • 四、解释学主题的变奏和续写
  • 第四讲 交流现象学: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 一、从现象学美学到文学交流现象学
  • 二、隐含的读者
  • 三、文学交流的动力学过程
  • 四、文本的召唤结构
  • 第五讲 意义的生成以及阐释的标准和限度
  • 一、现象学之光朗彻文学黑匣
  • 二、意义生成的黄金分割点存在吗?
  • 三、艾柯:过度诠释与文本意图
  • 四、卡勒:诠释只有走向极端才有趣
  • 第六讲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实践和理论
  • 一、影响的顺差势能
  • 二、多棱镜折射下的修正比
  • 三、在哲学与历史的坐标轴上
  • 第七讲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的交流模式
  • 一、三界革命:“以所受之熏还以熏人”
  • 二、文学启蒙:审美向习俗的流溢
  • 三、革命和现代主义文学:联想式认同和读者的创造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