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正因为中国大学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这才值得你我去追踪,去思考,去参与。

内容简介

为陈平原“大学五书”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从历史记忆、文学阐释、精神构建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什么,以学者的冷静讨论大学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答问、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等掺和在一起,造成一种明显的“对话”状态,延续了已有的叩问与思考——叩问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大学的理念与实践。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
  • 一、书院之远逝
  • 二、借鉴书院的努力
  • 三、书院在21世纪
  • 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
  • 一、办“研究院”,为什么都是“国学”?
  • 二、是“四大导师”,还是“五大导师”
  • 三、众弟子的表现
  • 四、“神话”是怎样形成的
  • 五、答清华学生问
  •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 大学历史与大学叙事
  • 三闾大学与西南联大
  • 两个北大的纠葛
  • 故事化了的“老大学”
  • 设议院与开学堂
  • 从新教育到新文学
  • 书法的北大
  • 北大边缘人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 一、媒体中的大学
  • 二、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
  • 三、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
  • 四、大学的类别以及个性
  • 五、民办大学的崛起
  • 六、“师道”有无“尊严”
  •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 一、关于大学排名
  • 二、关于大学精神
  • 三、关于大学故事
  • 四、关于大学教授
  • 五、关于师道尊严
  • 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答《人民日报》记者徐怀谦问
  • 大学三问
  • 一、人文有无用处
  • 二、管理是否万能
  • 三、榜样如何获得
  •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我的大学观
  • 我看北大百年变革
  • 小引
  • 1903年,大学章程与学生运动
  • 1910年,分科大学与学科建设
  • 1917年,高深学问与社会责任
  • 1931年,科学进步与救亡图存
  • 1938年,三校融合与民主堡垒
  • 1952年,院系调整与北大迁校
  • 1970年,“上管改”与工农兵学员
  • 1983年,“国际水平”与学位制度
  • 1989年,新生军训与传统重构
  • 1993年,“拆南墙”与面向市场
  • 为大学校长“正名”
  • 我看“大学生就业难”
  • 我的“八十年代”——答旅美作家查建英问
  • “好读书”与“求甚解”——我的“读博”经历
  • 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
  • 学院的“内”与“外”——答《读书时报》记者问
  • 学者与传媒——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许燕问
  • 接触媒体的习惯
  • 新闻从业人员的形象
  • “传媒里大力宣传的作品,不太被文学研究者关注”
  • “以公众的常识来肢解专家的智慧”
  • 中国传媒没有强大的专家背景支持
  • 事业心·道德感·文体
  •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 一、读书的定义
  • 二、读书的成本
  • 三、读书的姿态
  • 四、读书的乐趣
  • 五、读书的策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