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力图避开主流叙述的认识定式,在挖掘最新史料的基础上,以隔代人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人物或重大事件重新阐释和反思。

内容简介

书中无论是陶希圣眼中的胡适,朋友记忆里的殷海光,还是苏雪林笔下的鲁迅;无论是李敖与其伯乐萧孟能的恩怨纠葛,名门之媛陶琴薰五十七年佳人薄命,还是“高陶事件”主角之一高宗武七年从政的隐暗幽微;抑或四十多年前那一场沸反盈天的“中西文化论战”,以及震惊世人的“雷案” 背后的故事;展现的多是为人所一知半解者的陌生面。立足今天盘点对历史的事后之明或许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当事人饱含温存的那份了解之同情。

这是一本极具温故意义的书,内容别开生面,作者以隔代人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人物或重大事件重新阐释和反思,再现了这些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不仅是对他们传奇经历和人生态度的探寻,更是对中国当代历史的重温与回顾。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辑”
  • 从政七年如咯血 ——高宗武旧事
  • 《独立评论》中的陶希圣
  • 公竟渡河的悲剧 ——陶希圣从政之痛
  • 名门之媛陶琴薰
  • 陶希圣眼中的胡适
  • 在“民主与独裁”中的胡适
  • 胡适为何屈就东方图书馆馆长
  • 胡适先生签名本 ——《师门五年记》及其他
  • “下辑”
  • 殷海光其人其事
  • 一个时代的一群人与一本杂志
  • “雷案”背后的故事
  •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雷震与王云五的笔墨官司
  • 两个浙江人
  • 久违了,朱养民先生
  • 苏雪林论鲁迅
  • 四十多年前的一场“中西文化论战” ——《文星》杂志与一桩诉讼
  • 萧孟能晚年的悲情
  • 泰山无字碑:从无字到有字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记述不合潮流的知识分子

    本书上下 2 辑,上部记述高宗武,陶希圣和胡适,下部是殷海光,雷震和萧孟能(李敖)等人,“从历史的投影里打捞智慧”。这几位知识分子都是当年的风云人物,死后也是毁誉参半,都是聪明人,但都属于 “不合潮流”,比如最年轻的李敖,当年也是愤青一枚,为自由民主,不惜坐牢,可晚年反而要反向而行,当年反对的国党成为同路人去反 “台独”。而殷海光,雷震这些 “先驱” 其实是民族主义者,现在给他们树碑立传的和他们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看今天新闻访问越南的韩国总统去给胡志明墓献花圈,当年援助南越并派兵参战的除了美军就是南韩了,真是情何以堪。所以个人难挡历史潮流,顺应历史潮流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所谓历史潮流就是要站在全国利益的交汇点上,“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回顾百年的风云变幻,事后诸葛亮很容易,但如果易地相处,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起码不要理想化,世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都在于各自的立场,另外就是不要 “小聪明” 要有底线,高宗武和陶希圣最终没有当 “汉奸” 算是悬崖勒马。对比老一辈雷震和殷海光等人,李敖出狱后变得身段柔软了,会被作者诟病,但也是见仁见智了。

      2
      1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