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方位揭露遍布日常的隐形歧视。女性生存艰难的铁证和成因,都在这本书里。

内容简介

本书用海量数据和事例讲述了女性被系统性忽略的残酷事实。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可能远不如男性,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引语 默认的男性
  • 第一部分 日常生活
  • 第1章 清扫积雪存在性别歧视吗?
  • 第2章 有小便池的中性厕所
  • 第二部分 职场
  • 第3章 漫长的星期五
  • 第4章 优绩主义的神话
  • 第5章 亨利·希金斯效应
  • 第6章 不如一只鞋值钱
  • 第三部分 设计
  • 第7章 犁假说
  • 第8章 适合所有人的尺寸
  • 第9章 男人帮
  • 第四部分 寻医问药
  • 第10章 无用之药
  • 第11章 燕特尔综合征
  • 第五部分 公共生活
  • 第12章 一种可剥削的无成本资源
  • 第13章 忽略女性的再分配
  • 第14章 妇女权益是人权
  • 第六部分 出问题的时候
  • 第15章 谁来重建?
  • 第16章 杀死你的并非灾害
  • 后记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9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可以呼吸 | 愿我们更少地去愤怒,更多地去希望。

    ️这是一本激发我无限️感慨的书📓很多现实中所见到过 听到过 遇到过的画面由此一一涌现 ️这是一本时任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莱昂内尔・巴伯认为令人震惊的书,它告诉了人们隐藏在眼皮底下的性别歧视。他说 "佩雷斯掌握的数据非常全面,她所做出的对此采取行动的呼吁,我们必须重视。" ️"你可以听到尖叫,女人在尖叫。那里没有灯光,所以到处黑漆漆的。" 书中看到很多类似这些常出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让我再次想起了六月份那件恶劣事件。 ️女性的生理并不是女性被强奸被施暴的理由,也不是女性在公共场所受到恐吓和侵犯的理由。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生理性别,而是因为社会性别。 ️我们强加给男性和女性身体的社会意义。为了让性别差异发挥作用,必须明确哪些身体会受到哪些待遇。很明显,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只要看到一个女人",观者就可以 "立刻引申出一组特定的相关特征和归属",并立即把她归为一个可以用更大音量压过的人,一个可以用言语去骚扰的人,一个可以尾随的人,一个可以强奸的人。 ️作者研究数据和举例事件特别详细 几乎全方面都有讲到。我看过很多真事改编的电影画面会出现一种场景 那就是:当一位被性骚扰的女性去警局报案讲述所发生情况时,作为男性的警官却是用不正经的眼神再次进行上下打量,甚至还要想在这个时候对这位女性做二次性伤害行为。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就是:这位男性商人明明用女性卫生 jin,做着生意赚取盈利,却在另一边唾弃着女性恶心的生理和卫生。 ️做销售的应该都清楚,大多时候我们所卖出去的商品 往往多半赚的就是女人的钱。却总有一部分人还在不停的歧视女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可这并不是女性的错,却成了 "琐碎麻烦" 和 "身体复杂" 的理由。 ️女人 No1:"‘家庭送给女性的礼物之一,是使其成为做家务的直接学徒。’ 因此要废除家庭主妇的角色,就必须废除家庭,代之以更为开放和多变的关系…… 人们生活在一个选择和自由延续的亲密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呼吸,找到自己的命运。"— ️女人 No2:"我并不是嫁给了一套房子!我讨厌" 家庭主妇 "这个词……" 哦,你只是个家庭主妇 "。…… 这可是世界上最艰辛的工作…… 家庭主妇这个范畴概念囊括了一切。"— ️女人 No3:"要是你落下什么没做,十有八九会被发现。如果你做了什么,却不会引人注意。一直如此,不是吗?说实话,我很介意。我曾对丈夫说:" 你如果不能夸奖,至少也别废话!"— ️女人 No4:" 当你知道自己必须感到满意时,即使真的不满又有什么意义?"️印象中在之前也有让我自己很无奈的其中一情况:似乎只有装出弱女子的外表才符合一些人心中最想要的" 乖乖女,或者可以理解为:这才是正常的、像样的、好像气场太强、性格天生强势,在这些人眼中那就是不正常的。因为总有一些男人会觉得你是女人,你就得像个女人,你不能比我厉害,更不能比我强,你不能压着我,更不能无理地对我讲话,只因你是女人。 ️当男性朋友涂完护手霜,手滑一时拧不开瓶盖。我像个男人那样接过来拧开递给他。这就会成为一件提起都很想笑的 "有趣" 事件。 ️当夫妻之间不再打算要孩子时,做结扎的女人似乎就成了那个最应该的人。实际上 男性结扎伤害度要比女性轻很多很多。 ️当女性怀不上孩子时,很多情况下,男方家里人总觉得是女人 "破肚子" 不争气,下不了种,从来没去想过这男人到底有没有问题。 为何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件第一指向都会是女性的错。 ️当自己看到一篇很厉害的文章作者是男性时,我会觉得这很正常。但发现作者是女性时,我会觉得这是真的厉害。 一种弱势和强势的本能对比就这样在我心里也有存在过。 ️男性仍然是坚不可摧的 "默认选择" 汽车安全带也是为 "普通男性" 设计的,甚至连司机座椅也是。它们都没有考虑到女性往往坐得更靠近方向盘这个事实。 ️面对性别不平等的现状,卡罗琳也觉得不太乐观。看到周围有那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这会让人感到不堪重负。所以,她,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应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能有所行动,能给出解决方案的问题上:"发现问题并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这会让我们更少地去愤怒,更多地去希望。" ️中国女性自 1949 年以来取得的地位,近来年逐渐退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鉴于女性负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传统性别角色又再度被强化,导致相比于男性,女性在职场中的机会较少。 ️上述情况也许并非中国特有,相信全球其他国家都或多或少出现类似情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倡 "男女平等"、强调女权的声音就显得更加 "刺耳"。实际上,这种声音是非常有必要的。 ️庆幸,在西方国家、数据时代,随着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公共讨论越来越重视如何让人过得更舒适,过得有尊严,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体会到平等和温暖,同时要制约使用数据的公司,约束大企业的力量。《看不见的女性》虽然获得的是年度商业图书的评奖,但我们能看到,商业图书领域也越来越关注女权、平等等议题,这代表着历史的进步,也是中国应该从中学习的。

      24
      4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不见的女性

      这个世界有一半的人口是女性,而这一半的女性却时常是透明的,或者不被看见的。男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导,所以处处流淌着男性视角规划设计的痕迹。在医疗领域是以 “典型的 70 公斤” 男性身体来代表人类,女性群体数据严重缺失,这种事关生死的医学研究把女性当做非典型来对待;汽车座椅、安全气囊等设计也是用男性假人来做实验,几乎不会考虑女性孕妇的驾乘安全,反正女性是非典型,很少开车;城市规划:到处充斥着适合男性运动的篮球场、足球场还有吸烟室,决策和规划者多是男性,女性缴税却少有发言权;还有对连体服、防弹衣等的设计,女性又一次变成透明人,没人在意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尺码…… 书中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那么女性在哪里呢?她在一个个传统的家庭中,无偿的付出着家务劳动,助力丈夫,教育子女,照护父母,友爱家人,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 家庭,因有这样的女性而稳定和睦,但她们是不被看见的女性,或者说熟视无睹到可以忽略的女性,她们被规训:做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家庭如此,企业如此,社会亦如此,没有女性的无偿付出,这个社会将难以为继。金句来了:你的岁月静好、光芒四射,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对女性善良友爱些吧!她们并不复杂,也不是无法衡量,她们和男性一样有自己的生理特点和社会属性,她们只要求被公正对待。她们生下来是女性,但不希望被造就成女人。她们应该和男性一样,被看见,被尊重,被认可。当她们拥有权力、影响力和野心时,不被视为怪物;当她们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时,希望得到认可和报偿,得到和男性一样的公正待遇。世界在变,未来机械化、智能化,越来越不需要孔武有力,服务行业潜力大增,男女在对社会经济贡献上的差距愈来愈小,甚至有可能反转,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此发展下去会不会改变多数家庭的生活模式呢?越来越独立善于思考的女性似乎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和生活质量,如果婚姻家庭只意味着是一道沉重的枷锁,她们又为何要上套呢?为了这世界另一半男性未来的幸福,为了孩子的前程,为了父母的晚年,请善待女性吧!本书中的精彩片段:️这个世界大部分规则是男性按自身的习惯和标准制定的,然后理所当然的将其视为标准。️“职业女性” 一词是一种赘述:世上没有不工作的女人。但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报酬的只有女人。在全球范围内,75% 的无偿工作是由女性完成的,女性每天花在无偿工作上的时间在 3 到 6 个小时之间,而男性的平均时间为 30 分钟到 2 个小时,这些无偿工作是不被统计在她们为家庭所做的收入贡献中,而且这部分无偿劳动也是不计算 “养老金缴费额” 的。️如果将女性的有偿工作和无偿工作加起来,她一天的工作时间比男性更长。据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估计,女性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 GDP(国内生产总值)贡献 10 万亿美元。在家做饭和在家开发软件有什么区别?前者主要由女性完成,后者主要由男性完成。男性很少会承担照顾老人这种更私人化、更琐碎、更消耗感情的劳动。️确保妇女继续从事有偿劳动的最佳带薪产假长度为 7 个月至 1 年,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提供既能达到这个长度、又能给予适当薪酬的假期。️阿司匹林被发现对预防男性首次心肌梗死有效,但对 45 岁至 65 岁女性心肌梗死的预防作用 “不显著”。经前综合征(PMS)是一系列症状的总称,包括情绪波动、焦虑、乳房压痛、腹胀、痤疮、头痛、胃痛和睡眠问题。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和缓解,因为医疗研究机构没有把痛经作为一个优先的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学家保罗・司徒登斯基在其 1958 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国家收入》中写道:“在计算国民收入时遗漏了家庭主妇的无偿服务,歪曲了整个图景。” 原则上,“家里的无偿工作应该被包括在 GDP 中”。但 “经过反复讨论”、不断争论如何衡量和评估无偿的家务劳动,最终被排除在外,因为 “收集数据的任务过于艰巨了”。️科伊尔指出,从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看起来似乎是生产率增长的黄金时代”,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一个假象。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女性外出工作了,而过去她们在家里做的事 —— 未被计算在内的那些 —— 现在被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取代了。女性的无偿工作往往被视为 “一种可剥削的无成本资源”。️2014 年发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文章抱怨称,将男女两性都纳入实验是一种资源浪费。将性和性别纳入研究被视为 “负担”。因为女性在试验中的代表性如此之低,进行统合分析的能力就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区别。

        3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仅要平等,还要求机会!

        这本《看不见的女性》不仅仅是一本介绍 “男女平等” 的书,它是用大数据和人类学的观点,告诉我们女性在哪些具体地方遭受了不平等,应该怎么规避或拒绝这种不平等。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职业女性” 这个词就是一个赘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工作的女性,但是有很多拿不到报酬的女性。很多女性做家庭主妇,本质就是做 “无偿工作”。全球范围内,75% 的无报酬劳动是女性完成的。女性每天花在无报酬劳动上的时间,是 3-6 个小时,男性是 30 分钟到两个小时。而且男性几乎不承担那些 “重情感损耗” 的劳动:比如照顾失能老人。这种不平等在童年时期就有所体现:5 岁女孩承担的家务,比同龄男孩多很多。这种现象也带来休闲时间的不同:女性比男性少很多休闲时间,而且更加碎片化。连女科学家每周都要承担 10 个小时的无偿劳动。这些都是值得注意和争取的现象。如果你再教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应该让女娃承担远超于兄弟的家务,而让她过多失去学习的时间?第二,在投资领域,女企业主的企业,比男企业主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很多:每一美元的投资,女性领导的初创企业年回报是 78 美分,男性领导的初创企业的年回报平均是 31 美分。其实这个现象很好理解:女性承担了远超于男性的琐碎的无偿劳动,还有生育的时间,那么敢创业还能赚钱的女企业主,平均素质和个人能力,是远超于男企业主的。但是投资人,给女企业主的投资不足男企业主的一半 --- 这就是男性守护男性的一直默认设置,但是很多时候,不要跟钱过不去。你如果是作为一个投资人(不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你是否要深入思考,我是否应该给女企业主的企业进行更多的一些配置,提高投资回报率。第三,医学研究很多是基于男性的:比如心脏病,HIV 等等。但是很多疾病,女性并发症与男性并不相同。这点也是研究者应该考虑的,或者创新药的研发厂应该考虑的问题。---- 所以说,这本书不是简单地 “讲女权喊口号”,而是深入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抛开性侵等法治极端事件,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女性到底在哪些 “隐性” 领域吃亏,并且给予各国的大数据的支持。里面不仅仅有平等的机会,也有你寻找真正 “女性经济” 的机会,而不是只会割 “粉红税”。

          4
          3
        • 查看全部327条书评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