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30千字
字数
2025-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深化对总体布局理论和实践的科学认识。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本书旨在研究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研究尤其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
全书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运用社会系统工程方法、根据逻辑和历史相统-的辩证思维原则,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央文献和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系统生成、基本框架、辩证结构,深入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战略安排、发展理念、理论指南、制度保障、发展愿景和文明愿景等重要问题,着重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完善和推进中国特色补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大贡献和科学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演进
-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系统内容
-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实践价值
- 第二节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历史经验
-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性危机
-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经验
- 三、构建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整体要求
- 第三节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现实考量
- 一、走出“唯GDP是从”误区的科学抉择
- 二、增强发展协调性的科学抉择
- 三、提高绿色发展指数的科学抉择
- 四、提高人文发展指数的科学抉择
- 五、增强发展的创新驱动力的科学抉择
- 六、增强发展的开放性的科学抉择
- 第四节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创新过程
-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探讨和准备
- 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形成和发展
- 三、“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和发展
- 四、“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和发展
- 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和发展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经济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中心地位
- 一、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础
- 二、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中心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经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 四、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 五、物质文明上的富强是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 第二节 政治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保障作用
- 一、政治结构是特定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
- 二、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保障
- 三、“四个全面”为政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 四、政治文明上的民主是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
- 第三节 文化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引领作用
- 一、文化建设是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文化建设引领总体布局的发展
- 三、精神文明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第四节 社会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条件支撑
- 一、社会建设是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内容
- 二、社会建设是总体布局的重要条件支撑
- 三、社会建设是民心向背的指示器
-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地位
-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有机体结构的重要自然基质
- 二、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自然条件
- 三、经济新常态为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提供契机
- 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总体布局子系统的相互制约
- 一、经济建设的制约作用
- 二、政治建设的制约作用
- 三、文化建设的制约作用
- 四、社会建设的制约作用
-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作用
- 第二节 总体布局子系统的相互反馈
- 一、经济建设的反馈作用
- 二、政治建设的反馈作用
- 三、文化建设的反馈作用
- 四、社会建设的反馈作用
-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反馈作用
- 第三节 总体布局子系统的相互适应
- 一、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适应
- 二、政治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适应
- 三、文化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适应
- 四、社会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适应
- 五、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适应
- 第四节 总体布局子系统的相互合作
- 一、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合作
- 二、政治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合作
- 三、文化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合作
- 四、社会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合作
- 五、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相互合作
- 第五节 总体布局子系统的协同进化
- 一、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协同进化
- 二、政治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协同进化
- 三、文化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协同进化
- 四、社会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协同进化
- 五、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的协同进化
- 第四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推进总体布局的客观性原则
- 一、客观性原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方法论要求
- 二、推进总体布局必须立足基本国情
- 三、推进总体布局要遵循“三大规律”
- 第二节 推进总体布局的总体性原则
- 一、总体性是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体性
- 三、总体布局是运用总体性原则对“五种建设”的科学统筹
- 第三节 推进总体布局的人民性原则
- 一、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
- 二、推进总体布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三、人民性原则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举措
- 第四节 推进总体布局的实践性原则
- 一、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的关键
- 二、总体布局实践性的具体体现和展开
- 三、科学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 四、总体布局实践的总体性
- 第五节 推进总体布局的动态性原则
- 一、永恒发展是社会历史的基本特征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动态性的辩证体现
- 三、推进总体布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第五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推进总体布局的战略布局
- 一、“四个全面”的演变逻辑
- 二、“四个全面”的结构关系
- 第二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练推进总体布局的发展目标
-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要求
- 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内容
- 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地位
- 第三节 全面深化改革:优化推进总体布局的改革动力
-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要求
-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三、全面深化改革在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 第四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推进总体布局的法治保障
-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要要求
-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
-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 第五节 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推进总体布局的领导力量
-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要求
-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三、全面从严治党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 第六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创新发展理念在推动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 一、创新发展理念的依据和意义
- 二、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
- 三、创新发展理念为推进总体布局提供动力保障
- 第二节 协调发展理念在推动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 一、协调发展理念的依据和意义
- 二、协调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
- 三、协调发展理念为推进总体布局提供根本原则
- 第三节 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依据和意义
-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
- 三、绿色发展理念为推进总体布局提供永续条件
- 第四节 开放发展理念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 一、开放发展理念的依据和意义
- 二、开放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
- 三、开放发展理念为推进总体布局开拓国际视野
- 第五节 共享发展理念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依据和意义
-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
- 三、共享发展理念为推进总体布局提供价值导向
- 第七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总体布局的道路依托
- 一、确保推进总体布局的科学化性质
- 二、确保推进总体布局的发展性方向
- 三、确保推进总体布局的改革性动力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总体布局的理论指南
- 一、明确推进总体布局的目标指引
- 二、明确推进总体布局的总体要求
- 三、明确推进总体布局的工作路线
- 四、明确推进总体布局的系统思路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总体布局的制度保障
- 一、确保推进总体布局的合法性制度前提
- 二、确保推进总体布局的优越性制度激励
- 三、确保推进总体布局的效用性制度保证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总体布局的价值导引
-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兴国强国之魂魄
- 二、明确推进总体布局的科学价值导引
- 三、在文化创新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 第五节 凝聚中国力量:推进总体布局的依靠力量
-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总体布局的领导力量
- 二、人民群众——推进总体布局的主体力量
- 第八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发展任务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系统拓展
- 一、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 二、把握全面发展的系统要求
- 三、理顺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关系
- 第二节 发展目标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系统表达
- 一、“五位一体”发展目标的确立
- 二、“五位一体”发展目标的关联
- 三、“五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整合
- 第三节 发展战略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系统综合
- 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 二、发展新战略的提出
- 三、发展新战略的要求
- 四、发展新战略的落实
- 第四节 发展成果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系统衡量
- 一、克服“以GDP论英雄”的弊端
- 二、系统衡量发展成果的原则
- 三、系统衡量发展成果的指标
- 第五节 发展理论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开拓创新
-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典范
- 二、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新成果
- 三、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新境界
- 第九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文明要素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自我创生
- 一、物质文明在推进经济建设中的自我创生和自我完善
- 二、政治文明在推进政治建设中的自我创生和自我完善
- 三、精神文明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的自我创生和自我完善
- 四、社会文明在推进社会建设中的自我创生和自我完善
- 五、生态文明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我创生和自我完善
- 第二节 文明形态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永续演进
- 一、实现新型农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融合
- 二、实现新型乡村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融合
- 三、实现新型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融合
- 四、实现新型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融合
- 五、实现现代智能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融合
- 第三节 中华文明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伟大复兴
- 一、中华文明在推进经济富强中实现伟大复兴
- 二、中华文明在推进政治民主中实现伟大复兴
- 三、中华文明在推进文化繁荣中实现伟大复兴
- 四、中华文明在推进社会和谐中实现伟大复兴
- 五、中华文明在推进生态美丽中实现伟大复兴
- 第四节 世界文明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交流互鉴
- 一、总体布局为推进世界文明贡献中国经济模式
- 二、总体布局为推进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政治模式
- 三、总体布局为推进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文化模式
- 四、总体布局为推进世界文明贡献中国和谐方案
- 五、总体布局为推进世界文明贡献中国生态智慧
- 第五节 生态文明思想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深化
-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二、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经验和教训的反思
- 三、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和超越
- 四、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拓展和深化
- 第十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价值追求
-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们对人的解放和发展路径的探索
-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理论旨归
-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价值追求
- 第二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和要求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大阶段的科学论断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逻辑
-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质
- 第三节 人的发展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全面实现
-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 一、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
- 二、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关系的历史演变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崇高理想
- 一、科学共产主义是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
-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 四、共产主义标志着人的发展上升到自由境界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