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带你重新理解天、地、人的关系与中华文明演进的坎坷历程。

内容简介

二百万年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天(气候)、地(地理)、人以不同角色并存,人类要仰仗天、地而自存,从中获取资源,同时也主导了对环境的持续改造。

本书从今天生活中的重大自然变化切入,以追寻文明起源为主线,随着作者的脚步,从华北平原的北端出发,经山西至关中、陇东,再迂回至中部平原,描绘山川地貌,探寻古今变迁,辅以对全新世气候波动的分析,诠释自然的伟力。在科普与人文的双重视角中逐层展开,对原始聚落的分布、华夏文明的起源给出新的解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子  我的地理行走之旅
  • 第一章 暴雨与台风,今人与古人
  • ☉一场暴雨
  • ☉台风
  • ☉全球变暖与气象灾害
  • ☉2.7公里的河道还是不够宽
  • ☉地形雨
  • ☉保北京?保天津?保雄安?
  • ☉古代南北大通道
  • ☉北京湾
  • ☉以古鉴今
  • 第二章 气候轮回
  • ☉华北干旱
  • ☉暖湿化
  • ☉全球变暖
  • ☉古代的温度
  • ☉石笋里的秘密
  • ☉全新世大暖期
  • ☉当冰雪融化带来大半的水资源
  • 第三章 大滑梯
  • ☉八达岭下“关”沟
  • ☉盆地成群
  • ☉官厅水库
  • ☉“老头树”和冰雹
  • ☉人类第一餐
  • ☉胃酸之谜
  • ☉巨湖
  • ☉苦寒之地
  • ☉森林草原过渡带
  • 第四章 远古动物的迁徙通道
  • ☉人类是什么时候发明针线的?
  • ☉马跨白令海峡
  • ☉256万年后
  • ☉气候巨变中的古人类
  • ☉迁徙廊道
  • ☉动物大迁徙
  • ☉伏击的通道
  • ☉草原边缘
  • ☉原始人的“内卷”
  • 第五章 冰川连绵
  • ☉千秋雪
  • ☉冰雪融水
  • ☉秦人腹地
  • ☉大地湾
  • ☉苦瘠之地
  • ☉彩陶巅峰
  • ☉雪山和绿洲
  • ☉第四纪冰川之惑
  • 第六章 海岸带的危险和机遇
  • ☉变换的海岸线
  • ☉海侵与海退中的稻田
  • ☉长江水枯
  • ☉飓风与早期殖民者
  • ☉海堤
  • ☉范公堤
  • ☉当海水稳步上涨
  • ☉北方的海与南方的海
  • 第七章 风吹来的黄土
  • ☉理想的定居农耕环境
  • ☉坡地
  • ☉黄土高原
  • ☉黄土何来?
  • ☉文明黄土起源说
  • 第八章 寻访桃花源
  • ☉休养生息之所
  • ☉大山中的缺口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尧都
  • ☉尧、舜、禹三帝都
  • ☉丁村与陶寺
  • 第九章 天下之中
  • ☉测景台
  • ☉水深土厚
  • ☉是种子还是地理环境?
  • ☉六大区系与“重瓣花朵”
  • ☉5 500年文明起步
  • ☉走向中原
  • 第十章 串珠式盆地,文明交汇的台阶
  • ☉串珠式盆地
  • ☉戎狄
  • ☉台阶与文明?
  • ☉差异化、渐变化的土地
  • ☉司马迁之地理分隔线
  • ☉楔子钉在山口上
  • ☉沙陀人
  • ☉胡化与汉化
  • ☉山西话
  • 第十一章 盐湖,文明聚合的“神助攻”
  • ☉中条山上的风
  • ☉寰宇之富贵
  • ☉官营与私营
  • ☉硫酸钠是盐吗?
  • 第十二章 大平原
  • ☉陆海
  • ☉大平原原来的样子
  • ☉消失的湖泊
  • ☉边缘上的曙光
  • ☉最早的粮仓
  • ☉靠山
  • ☉水井
  • 第十三章 冲积扇的诱惑
  • ☉冲积扇的形成
  • ☉商人多迁
  • ☉眺望山东丘陵
  • ☉黄河泛滥
  • ☉地理枢纽
  • ☉高压水枪般的风雨
  • ☉中原人口爆炸时
  • 第十四章 快乐的农夫和不期而至的马尔萨斯陷阱
  • ☉夹缝中的城市
  • ☉关中之井
  • ☉微笑的陶俑
  • ☉农夫的生活
  • ☉大一统的红利
  • ☉“闲适”溯源
  • ☉重农轻商之由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天工开物:在气候与地理的褶皱中重识华夏文明

    当 2023 年京津冀的暴雨以 “高压水枪般的骤雨” 冲刷城市时,邢海洋在《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中写下的这句话突然有了具象的注脚。这部融合地理科学与人文叙事的作品,以 200 万年为时间尺度,以中国大地为空间舞台,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气候与地理不仅是文明的 “背景板”,更是塑造历史走向的 “隐形推手”。作者以《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的敏锐视角与北大地理系的学术积淀,将科学数据与田野考察编织成一部 “文明生存史”,让我们得以在冰期与暖期的轮回中,重识古人与自然博弈的智慧密码。一、气候脉动:文明兴衰的 “隐形时钟”“一万年前气候变暖,华北平原适宜种小米,人口得以繁衍;西周气候变冷,又引发了一系列动荡。” 邢海洋在书中揭示的这一规律,打破了 “历史由英雄书写” 的惯性认知。通过孢粉分析、树轮记录与土壤磁化率等科学手段,他将抽象的 “气候变迁” 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明轨迹:全新世暖期(距今 1.2 万年)让黄土高原的粟作农业成为可能,磁山遗址 88 个储粮窖穴中碳化的粟米,印证了 “温暖催生繁荣” 的规律;而公元前 2000 年的 “4200aBP 事件”(全球干旱期),则迫使二里头先民将都城迁至伊洛河畔,陶器纹饰中突然增多的水生植物图案,成为气候突变期生存策略转变的无声见证。书中最具冲击力的,是将王朝更迭与气候周期绑定的分析。西周时期的降温导致草原民族 “因饥南下”,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冲突加剧;唐代温暖期使河套地区能种植水稻,四川盆地甚至出现荔枝园,支撑了帝国的经济繁荣;明清 “小冰期” 则让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压力陡增,最终推动满族入关。这些结论并非主观臆断 —— 作者引用挪威雪线高度与中国温度变迁曲线的同步性,证明气候波动是超越地域的 “全球剧本”。正如他所言:“古代那些打仗,背后可能都是老天爷在‘捣乱’。” 二、地理格局:文明延续的 “天然屏障”“中国这地方,天生就不‘省心’。” 邢海洋以这句调侃切入,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双重塑造。一方面,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形、三分之二的山地丘陵,迫使古人发展出 “与坡度较劲” 的生存智慧:喇家遗址选择 “地势高一点、离水又不远” 的台地建房,以应对黄河泛滥;郑州西山古城的 “五重城垣” 中,最外层壕沟实为调节水位的生态工程,其 U 型截面设计可降低水流速 37%。这些细节展现了地理限制如何激发人类创造力。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北有大漠、南有雨林、西有高原、东有大海),成为中华文明延续的 “保护伞”。与印度次大陆因开放地理导致 “文明横向割裂” 不同,中国历史上的外族入侵多来自北方,而入侵者最终往往被农耕文明同化。书中对比了河西走廊的环境变迁:唐代以前这里曾有大片森林,因过度开垦与气候变冷逐渐沙漠化,警示 “地理馈赠并非永恒”。这种 “限制与保护并存” 的辩证关系,正是中华文明 “在沿袭中变革,在变革中沿袭” 的地理注脚。三、生存智慧:在 “知天” 与 “用天” 间寻找平衡 “都江堰的智慧,是古人给现代的最好礼物。” 邢海洋在书中反复强调,气候与地理的 “威胁” 恰是文明创新的催化剂。他以都江堰为例:其鱼嘴分水堤利用弯道环流原理,自动调节内江(灌溉)与外江(排洪)水量,这种 “道法自然” 的设计,与当代海绵城市的雨水花园原理惊人相似。同样,哈尼梯田 “垂直落差等同于攀登一次华山” 的规模,不仅是对土地的极致利用,更暗含 “山顶森林 — 山腰村寨 — 山脚梯田” 的生态循环智慧。书中对 “灾害记忆转化” 的分析尤为深刻。二里头宫殿基址下的三层淤积层,被作者解读为 “禹疏九河” 传说的历史原型 —— 每层淤积土中的微体古生物组合,记录了三次海水倒灌事件。古人将无法抵御的灾难重构为 “治水英雄” 的叙事,既缓解了生存焦虑,又凝聚了集体认同。这种 “将创伤转化为文化符号” 的能力,与当代应对气候变化的 “风险社会” 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四、科普与人文的平衡:一部 “可触摸的文明史” 作为 “生活味很浓的科普读物”,本书成功打破了学术著作的艰涩壁垒。邢海洋以 “地理行走” 为线索,从北京到河西走廊,从太行山到三星堆,将专业数据转化为生动比喻:把季风环流比作 “大气的传送带”,将青铜神树的 “建木” 形象与《山海经》的 “烛龙” 传说相连。365 幅高清图片中,良渚水利系统的卫星地图与长安城的复原长卷并置,让读者 “翻开一页,就是千百年的时光流转”。但书中并非没有争议。有读者指出,部分章节 “联系松散,给人散乱的感觉”,如将欧洲气候变迁与中国对比时,缺乏更紧密的逻辑衔接。不过,这种 “碎片化” 恰恰呼应了气候史研究的特性 —— 文明本身就是在多重变量中生长的复杂系统。正如作者所言:“任何地图都是特定视角的切片,而真正的历史永远在多重叙事中流动。” 结语:在古今对话中寻找文明韧性合上《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或许是:人类从未 “征服” 自然,只是在天、地、人的互动中寻找动态平衡。从喇家遗址的抗洪建筑到当代的 “双碳” 政策,从都江堰的生态智慧到海绵城市的实践,古人 “知天、敬天、用天” 的生存哲学,正在为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的思路。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气候地理科普的空白,更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中华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偶然的 “天命眷顾”,而是无数代人在气候与地理的褶皱中,以智慧与韧性编织的生存史诗。当我们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重读此书,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 —— 所谓 “文明”,不过是人类与自然签订的一份 “动态契约”,而这份契约的密码,就藏在黄土、岩层与季风的记忆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地理位置的优势,不过是一时之便

      本书不仅讲述自然如何影响人类,也关注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从利用型经济到生产型经济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突破。在旧石器时期,人们的维生手段基本是采集渔猎,这是纯粹从自然界索取。而农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学术界将农业称为生产型经济。人类参与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绝非有意为之,而是本着求生的本能。但每一项人类活动都成为自然力以外的催化剂。作者邢海洋在书中用 “风吹来的黄土”、“寻访桃花源”、“天下之中”、“大平原”、“冲积扇的诱惑” 等章节,讲述了在农业背景下人与地的故事。书中涉及的农耕之地,无论地处黄土高原还是平原与冲积扇上,每一处均非最初就是发展农耕的 “理想国”。人们通过农业立足在这些土地上,不仅存在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的艰辛劳动,与之相伴的也是观天时、择地利的改造自然过程。书中虽然聚焦过去,但其思考却指向现在与未来。今天,愈发显著的气候变暖趋势、暴雨频发的灾害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气候变化的挑战更加严峻。本书提醒我们,人类虽然取得了巨大科技进步,但依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